抗“疫”很重要,防“抑”也不可小瞧
导读
守护医护人员的心理,也是此次抗疫的重要一环。
来源:医脉通
作者:杨颖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综合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5月8号,是武汉重启整整一个月的日子。小龙虾、热干面、二厂汽水已经重回大家的订单,户部巷、黄鹤楼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长江的轮渡也一趟又一趟地输送来往的乘客。
武汉的重启,是所有奋斗在一线医护人员努力的结果,虽然现在全国疫情已经趋于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已经结束。
正所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也是解封后的重要一环。
“啊,我受不了了。”视频里的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崩溃大哭,周围同事有的上前安慰,有的自己默默落泪。
图片源于网络相信大家对这段视频还有印象,在这场战役中,许多医护人员都能感同身受。
大年三十,一位医护人员在结束一上午忙碌的工作之后,只有一桶泡面来饱腹,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突然间各种积累的委屈涌上心头,随后发了一条微博“抱怨”,但后来她为自己的“冲动地发泄”向网友们道歉,说自己刚才没有整理好情绪,现在已经重新上岗。
在家隔离期间,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社交媒体里抱怨为什么还不能出门?不能吃火锅?不能去旅游?
但奔赴前线守护我们平安的医护人员却连崩溃都要致歉。
2月11日,火神山医院护士吴亚玲的母亲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在云南昆明过世。得知这个消息,吴亚玲泪如雨下,她面向家的方向三鞠躬,悼念去世的母亲……吴亚玲站在窗边沉思了许久,稍微平复心情后,她又走上了抗疫一线继续投入工作。
有一位父亲离世的医生说:“为什么我没有感到特别悲伤反而精神抖擞,好像父亲并没有离我而去。”这位医生,因为责任和使命告诉自己不能停下治病救人的脚步,他还来不及去体会父亲离世的悲痛,又要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
疫情期间,在家里我们和父母相互陪伴。而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父母亲去世,只能用投入工作的方式来取代自己的悲伤,令人心疼不已。
广东支援武汉的97年护士朱海秀在面对记者问是不是没休息好有黑眼圈时说:“这段时间压力很大,来的时候很害怕,但是来到这里看到这种局面反而不害怕了,感觉身上的使命感更强了,就是又怜悯又担心”。她不想对着镜头,向爸妈报平安,因为她说:“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
年仅23岁的护士来武汉也曾经感到害怕,但面对众多医院里的病人时,她把心理承受的压力隐藏起来,转换为工作的动力,告诉自己想家人也不能哭。
“非典”过后,国内研究者认为,“非典”中的心理压力给一线工作人员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预期性的焦虑。
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面情绪。
研究者对”非典“时期122名赴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分析,调查发现,习惯消极应对压力时间的医护人员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躯体化(主观性的身体不适感)、强迫症状、人际敏感问题(相比其他人,表现出明显的不自在和自卑感)、抑郁,甚至出现幻听、思维散播、被洞悉感等精神病样症状。
与此相反,习惯积极应对压力事件且拥有有效社会支持的人,其抑郁程度较低,这说明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是比较重要的保护因素。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疫情爆发便立即投入这场战役中,病患激增、医疗物资不充足、超负荷的工作量致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许多人陷入了精神崩溃的状态。
图源:摄图网疫情初期,由于不清楚病毒的具体传染原因,医护人员没有得到很好的防护,受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大。
同时面对着病患生命的逝去,自己的健康也得不到保障,身边的并肩作战的战友随时有可能倒下,失眠、焦虑、恐惧、内疚,各种压力的叠加使医护人员心理压力不断增加。
在2003年, “非典”是一种新型的病毒,当时的医学知识还不足以充分了解这种病毒的治疗方法,工作量大,工作节奏被打破,医护人员的休息无法保障。
这也是这次新冠肺炎医护人员主要的心理压力之一。
同时一线医护人员在厚重的防护服的笼罩下,呼吸不畅,身体不舒服,经期女医护人员的卫生用品准备不足等都增加了医护人员的不良情绪。
其次,新冠肺炎爆发期间正好是春节,医护人员与家人分离奔赴前线,上班工作量大也无法使用视频与家人沟通,对亲人的挂念也使医护人员的焦虑情绪增加。
在这场战役中,“非典”后医护人员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应对措施都值得借鉴。
目前,全国的疫情已经趋于好转,武汉也已经解封一个月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已经结束。
守护医护人员的心理,也是此次抗疫的重要一环。
对于不少曾经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抗击疫情给身心带来的压力还难以忘怀。疫情期间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心理创伤都需要在这段时间解决。
不少学者针对医护人员心理干预建议:
返乡的医护人员在结束隔离后要充分利用家庭支持的资源,家人提供安慰,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
医院里医护人员要相互鼓励和支持,形成团队,获取支持;院方要安排足够的休息时间和适当的轮班,不定期安排心理疏导,恢复自己的精力。
自己也要保持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跑步、唱歌等方式来自我释放压力,培养积极的情绪,改变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此前,医脉通也刊登过不少倡导读者关注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文章,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我们或许做不到百分之百的感同身受。
但随着疫情的稳定,我们的生活逐步恢复平常,我们更应该多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平时他们守护我们的健康,现在让我们一起“用心”呵护他们。
责编 | 苏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