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心慌,我到底是心脏病还是焦虑症?

文 / 汐炜医生
2020-05-09 00:17

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分不清到底是焦虑症还是心脏病,所以,常规的做法是: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等,如果检查结果没有问题就考虑是焦虑症。其实,这样的办法准确吗?答案是,做法正确,但不一定准确。

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等,不一定是心脏病,还可能是焦虑,也可以称“心脏神经官能症”。

此症由于患者情绪、心理、精神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自主神经的抑制以及兴奋功能出现阻碍,从而对植物神经的调节不合理,致使心血管系统出现紊乱、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增大而出现的病症。

这里的焦虑分为急性发作和慢性发作。其中,急性发作时往往症状严重,导致很多患者奔向急诊室。急性发作时患者可出现突然地心跳加速、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感觉要窒息,有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

这种发作往往只需要一次,就足以令患者感到恐惧和不安,为此担心再次出现。导致的后果可能是患者对于常规事务的回避行为,如不敢单独出门,因为她害怕一旦再次发病,会因得不到家人的及时救助而死去。

相比于急性发作,慢性焦虑往往除了心情上的紧张不安、纠结意外,还可能出现躯体的慢性的、波动性的不适,这种不适可以是疼痛,也可以是其他症状,如喉咙的“异物感”,皮肤的烧灼感、或者酸、痒等难以描述的症状。

具体应该怎样和心脏病相区别,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如上文所说,一些必要的检查项目不可以省略掉。

在精神科疾病的诊断领域里,所有的功能疾病都要给器质性疾病让路。也就是说,如果确定患者患有器质性疾病,而恰巧这种器质性疾病也能够导致类似的临床表现,那么优先诊断和治疗器质性疾病(也就是躯体疾病)。所以,患者出现了心前区不适,首先,至少心电图是一定要检查的项目;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心脏病是心电图也不能检查出来的,比如,主动脉夹层需要做心脏彩超、早期的心梗需要抽血检查心肌酶等。那么,如果没有心脏病,那么就高度怀疑是焦虑了吗?

文章开始我曾说:这种做法正确,但不准确。因为有“共病”的可能。一个人,患心脏病,就不可能有焦虑症吗?显然不成立,所以,我对第一条做补充:如果按照心脏疾病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不理想,要考虑是否有合并焦虑的可能,尤其当这个患者心思比较细腻、最近生活压力大且睡眠不好的时候,同时抗焦虑治疗或许能够收到奇特的效果。

二、看发病诱因:心脏病,尤其心绞痛等,往往都是由于劳累所诱发,而焦虑通常没有明显的诱因,可能在紧张时出现,也可能在自然放松状态下出现。

三、看之前是否有冠心病基础:因为往往冠心病容易导致很多心脏的重症出现,如心绞痛、心梗等。

四、看疾病的症状特点:这里分别对比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

心脏病,发作可能略缓慢,之前也可能会有类似征兆,如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或者恶心等。

而急性焦虑往往起病急骤,从发作到达症状顶峰只需要几秒钟,通常患者会伴有强烈的恐惧;对于1次以上发作者,患者在间歇期时还会出现“预期焦虑”,也就是说,患者总是担心、害怕这种不适会随时出现。

对于慢性焦虑,患者虽然也可能缓慢起病,但这种不适的部位往往是不固定的,可能今天是前胸,明显是后背;或者上午是头疼,下午便转换为胃疼。而且,慢性的焦虑往往不是发作性的,而是持续性的,临床中,大多数这类患者,24小时内,只要清醒状态,总是在“难受”中度过。

五,服用抗焦虑药物,看治疗效果。如果已经怀疑自己存在焦虑情绪导致心脏不适,那么可以短期服用抗焦虑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抗焦虑药物服用1周内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相反,如果服药1周后丝毫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反而加重,那么就是心脏问题了。

这种办法适用于心脏症状不是十分严重的个体,而且在试探性治疗之前一定先要有心脏方面的相关检查,否则,1周的试探性治疗将错过心脏疾病的最佳治疗期,导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