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你容易吃亏的原因在于,过于遵守规矩和原则

文 / 第一心理
2020-05-08 16:16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坚持自我,勇往直前。而与之不同的便是遵守规则和原则的人:他们按部就班、稳扎稳打,但是他们最终的成就都不高,甚至很容易吃亏。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列为以下几点。

极度在意他人眼光

极度在意他人眼光简单来说就是羞耻感。

在人类已知的所有情感中,最令人难以承受的情感不是悲痛,也不是莫名其妙的心悸暴躁,而是羞耻感(Shame)。

它是一种直接针对自我的情感,它让我们贬低自我的价值。

羞耻中的人对自己的能力认知不清晰,觉得别人做的都比自己强。所以无论在参与什么项目中都认为别人用评价的眼光审视自己。

在羞耻感中,一个人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是“分裂”的,这种感觉会想象我们处于另一个人的眼光下,或许被评论或许被指责。羞耻中的人的自我意识会有这样的分裂,并幻想别人对自己是否满意,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一定程度内的羞耻感是常见的情绪,有它独特的功能性。

羞耻感会切断一些正面情绪,例如兴奋、愉悦或者好奇。在它出现的一瞬间,它会切断由正面情绪带来的探索、投入的渴望,取而代之以警惕和抑制。

人们为什么会循规蹈矩和原则不敢“出错”呢?就是因为他们害怕面对自己突破原则和规矩后要面对的羞耻感。

进阶性羞耻问题

心理学家、心理学博主Daniel Goleman写到,一定程度的羞耻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耻已经开始影响一个人关于自己是谁、自己价值多少的基本想法,它就是危险的,是从心理到病理上的一种进阶,也就是病理性的羞耻(pathological shame)了。

每一次被指责或者失败发生时,这种病理性的羞耻感都会被反复体验到。病理性羞耻有时也在关系中长期潜存。

怀有病理性羞耻的个体认为自己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经常性地感到自己依赖他人,什么都做不好被人苛责,而因为这种自己认知中“不足”的存在,使个体隐秘地、持续地感到羞耻。这种羞耻有时是不能够转换为语言来表达的。

当一个人全然不想让自己犯错,一旦出错就会质疑自己的能力,这就是他们对“全能(omnipotence)”、对“完美”、和对“绝对”的幻想。他们幻想着自己要做到全能和绝对的完美,而这种幻想是永远无法被满足的。

事实上,也是因为这种幻想、羞耻,激发了人类创造出伟大的成就。

羞耻就像一面镜子,它逼我们看见那些通常被隐藏起来的我们的部分,让我们意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

但羞耻一定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即便在羞耻感的鞭笞下,我们获得了别人眼中和社会标准下的一些成就,这些成就也无法使我们平衡羞耻感从而感到快乐。

共情能力极高

共情能力极高使得人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尴尬处境。弗洛伊德解释过“尴尬感”,尴尬展现了人的自我暴露愿景,能帮助我们转移注意力,并且也是羞耻感的一种延伸。

这种能力不难理解,简而言之便是设身处地。

当他们看到别人正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相关见解时受到公众的嘲弄,一时之间气氛尤为尴尬,他会把自己与正在发言的人进行同感,假想自己是对方,站在灯光下接受别人的嘲弄和指责,把别人的尴尬变成自己的尴尬、把别人的难过转换为自己难过。

这样的人通常是敏感且温柔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便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经常行动的开展以照顾别人的情绪为出发点,做事按部就班,态度中庸和蔼,力图在不得罪别人情况下达成事情的和谐和统一。

在社会的公约中,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而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发展。

个人利益的重视度逐年提高,利己主义不断出现使得老实保守的备受欺凌,团队效益中一个人偷奸耍滑其他人就要承受多余的工作量,而完成与否的责任要由整个团队承担,使老实人苦不堪言。

所以,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尽管墨守成规可以活得舒服自在,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敢于冒险,直面“羞耻感”才更加有可能让我们获得成功。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