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越是内向的人,越容易拥有开挂般的人生

文 / 第一心理
2020-05-07 00:28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大众心理认为,性格内向、怯于交流的人不擅长社交。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世界的大舞台是属于外向健谈的人的。

其实这种想法并不严谨。

内向性格(Introvert)是具有极大潜力、极大发展可能性的,内向的人如果能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加以利用,与外向的人相比其实能力不分伯仲,甚至更优——这是发展心理学认证的。

人的一生中,性格并不会阻碍一个人获得成功,然而不会利用自己性格的人很难可以成功。

总体来说,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性格因素亦然。

某个特质的优劣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前进的、发展的两个部分。如果善于发现长处并勤于利用,性格便可以成为优势,否则就会被负面因素影响,逐渐沉沦消极。

对内向的人而言,许多人的认知只局限于不爱说话、喜欢独处,而他们本身的能力被忽视了比如极强的感受能力和共情能力。

哈弗发展心理学家杰尔姆·卡根(Jilm Kagan)通过儿童测试旁敲侧击了内向的人的高感受力。他对一群婴儿进行行为实验研究,最初他会对婴儿开展一些刺激性行为来记录婴儿们的行为反馈。

他首先采取在婴儿面前摇晃手机或者捏爆气球。

行为反馈有三种,一种是应激性哭泣,一种无反应,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所以杰尔姆·卡根将哭泣的婴儿定为“高度应激群体”,无反应的定为“低度应激群体”。

最后当婴儿们长大后“高度应激群体”偏内向,“低度应激群体”偏外向。杰尔姆·卡根的总结就是,就感受力而言,内向的人高于外向的人。

就学生课堂而言,一般教师们都会发现,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外向的孩子一般想到什么便说什么,甚至抢答,他们并不怕错,只是更想表现自己。

而内向的孩子闷声不吭,在脑中架构知识点,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才显得学术严谨,在脑内排练一遍又一遍。内向的人一旦想要发言,已经不知道是脑中过滤的第几次稿件了。

总体而言,外向有外向的好处,内向也有内向的优势。

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多一些内心的敏感因素,为了不出错而学术严谨,为了不丢人而更加审慎,这往往推动了他们在工作上的脚步。内向的人办事更加认真负责,获取的信息更加全面稳妥,内向的人看起来总是很谦卑,一直在沉淀。

这些优点,只是内向者自己没有发现,如果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利用,便可以更加高效率工作,知识也会更加丰富。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内向者的能力不仅被外界所低估,他们自身都没有认识到。

福流体验(Flow Experience)最初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主要诠释一种沉浸式情绪体验,可以让人沉浸在快乐中忘记疲惫。

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认为,内向的人都具有该能力,并且为之展开过一段研究。他围绕大部分是内向者的91个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拥有极强创造力的人,分析他们的共同点。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能利用独处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像博士们的总结,优秀的人总需要孤独,但是他们孤独的时候做的尽是提升自己的事。他们越是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越拥有更强的福流体验能力。

内向的人本身便不喜社交,更喜欢独处,在独处中开展头脑风暴,思考联系过去和未来的、解决了的和待解决的事。

他们擅长总结:从失败的事中汲取教训避免下次重蹈覆辙,从成功的事中回忆成功带来的弥漫四肢百骸的愉悦。所以内向的人虽然敏感,但更容易获得满足,因为回忆带来的愉悦是累积的。

内向的人刻意的外在表现与内心实际相反,比如他们会尽全力地表现出合群,什么话题他们都能接,很擅长中庸,别人吐的槽他们也可以倾听,涉及到情感事情需要他们拿捏主意他们也会提自己的意见。但是你仔细琢磨,他们其实又什么都没说,将亲密的保持距离发挥到了极致。

坚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别人不同的选择。

内向的人其实有更强的边界感,这使他们懂得同感别人的难处,尊重独立的个体,不会擅自用自己的价值观度量、要求别人。

看似内向的人朋友很少,但是他们的潜在人缘,朋友质量都令人惊叹,所以越内向的人越容易开挂。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Individu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