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安眠药2年,停药后还有希望恢复睡眠吗?

文 / 汐炜医生
2020-05-06 17:25

服用2年安眠药,我想,的确该考虑停药了,能否恢复睡眠,经过努力,最终是可以做到的,当然,前期一定会存在一些戒断反应,所以,停药的过程也需要技巧。

能否平稳度过停药阶段,还要考虑服用何种药物,以及具体每天用量多少。我们门诊有这样一例患者,每次来开佐匹克隆后,还没来得及走出医院门口,就要迅速吞服几粒。这也是为什么睡眠门诊要对患者开药量进行限制的原因。

临床上,我们常用的睡眠药有以下几种:

一,苯二氮卓类激动剂: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

二,非苯二氮卓类激动剂:佐匹克隆、唑吡坦等;

三,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四,具有镇静作用的精神药、抑郁药:如喹硫平、米氮平等;

以上4种都属于临床常用药,其中以一、二应用更为广泛。我们国内更倾向于苯二氮卓类,因为其出现的比较早,而且价格相对经济,但对于美国来说,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改善睡眠比例达70%,主要原因是相比于苯二氮卓类,佐匹克隆、唑吡坦等不至于引起过度镇静、肌肉松弛,以及对于记忆力损害较小。

理想的安眠药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

一,迅速入睡,保持正常的睡眠结构;也就是说,能够完成睡眠的周期和时相,使睡眠不至于疲乏;

二,次日醒来无宿醉感;

三,不影响记忆功能;

四,无依赖现象;

五,不影响呼吸功能。

安眠药除了引起上述反应外,还可能增加机动车事故、跌倒骨折、自杀等风险,所以一直以来,都属于受保护药品。

从半衰期来讲,理想的半衰期应该在服药1小时内达到峰值(也就是发作最大作用促进睡眠),同时维持睡眠时间>3小时,同时又<7小时,这样就可以维持整个睡眠周期,同时又不易出现次日的残留症状。

减停助眠药是个艰难的历程

理论上,规律服用助眠药不建议超过2个月,而且半衰期越短,越容易产生依赖风险。

很多患者表示这类睡眠药一旦服用,几乎无法停下来,甚至有逐渐增量的情况。的确,对于停药来说,当然继续服药的舒适感更加容易接受,但如果一味的依赖药物睡眠,长期下来,就会造成对该种药物的耐受。也就是说,到了后期,可能服用再大的药量仍不能改善睡眠,这时候可能就需要换药或者合并其他药物。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前期就考虑避免形成依赖呢?

首先,间断服药,按需要服药,能不用则不用,争取通过改变作息习惯、改变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做调整,这是避免形成依赖的重要手段;

其次,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超说明书用药;

最后,服药周期较长的患者,可以尝试替代:1,更换其他不成瘾的药物,如喹硫平、曲唑酮

2,随着睡眠改善,缓慢减量,同时可尝试用褪黑素、奥卡西平等辅助用药;

3,可同时选择某些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