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神经症被诊断为“神经衰弱”,来谈谈中国抑郁症历史

文 / 太原心理
2020-03-27 00:15
一个心理咨询匠对生活的感悟,喜欢的可以关注我!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文/老K

三十年前,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0.76%;近年来,我国的抑郁症呈上升趋势,深圳康宁医院2006年做的一次调查统计显示,深圳人的抑郁症患病率达到7%,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达3%至7%,正在逐步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虽然我们从各种媒体平台了解抑郁症越来越多,但抑郁症还可以算是一个新型疾病。

01“抑郁症”的诞生

在古时候只要有类似抑郁症的人,宗教人士或者社会会认为ta们可能是“中邪”,当时采取的治疗手段也是离谱和残忍的。20世纪中叶,心理诊断和疾病分类开始走上科学化,1952年美国第一部诊断与统计手册,也就是后来的DSM问世,这就是现在全世界都在用的“心理学界的圣经”。在第一本DSM里面,Melancholy这个词,就被“Depressed reaction(抑郁反应)”一词取代了,用来形容一种很严重的情绪低落。但当时认为这种问题只是来自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或者失业以及失恋等。02中国“特色抑郁症”诊断

上个世纪在中国,只要有人描述自己情绪不好,身体疲乏,但没有具体器质性问题的人,大概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1980年的夏天,凯博文在湖南长沙的湘雅精神科门诊中记录发现,神经衰弱是这里最常见的诊断。一个星期里,湘雅第二附属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接待了361名病人,有三分之一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本来从西方传来,作为诊断标准它首先出现在美国,神经学家彼尔德(Beard)在1868年把它定义为一种慢性的、功能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他曾定义说:

神经衰弱是工业化导致的神经力量耗损和衰弱,多见于社会中上层的脑力劳动者。

也正是过度强调用脑过度,所以很多医生在临床看到病人没有器质性病变但痛苦不堪(尤其是情绪和思维方面)就顺势给“神经衰弱”的诊断。

但随着时间推移,二十世纪中叶(也就是抑郁症诞生的时候),美国精神病学家开始质疑神经衰弱诊断过分广泛,以至于很多医生把找不到躯体病症的问题一股脑都归到这个类下,后来很多医生称“神经衰弱”为「垃圾桶」。

所以你就看到了,美国在这个时候《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第三版中取消了神经衰弱的诊断,取而代之的就是“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因为这样分辨性更好,也更详细。

但此时甚至之后几十年,“神经衰弱”还是很流行,反而抑郁症很少听说。

此后,一直到2001年完成制定并使用至今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里,神经衰弱仍被单独列出,在中国仍然属于神经症的诊断之一。

要知道,当时大部分符合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人中,很多都符合“抑郁症甚至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但是笼统的归为神经衰弱反而很多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许多迁延不愈、多方治疗无效的「神经衰弱」病人,经正规的抗抑郁治疗后就能好转。

02中国抑郁症治疗历史

当心理学家开始给抑郁症进行分析和分类时,制药厂和脑科学专家也没闲着,开始对抑郁症的生理性进行研究。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当抗抑郁药物问世后,药物治疗抑郁症成为主流,自然我们国内当时几乎没有心理治疗师,所以解决抑郁症基本都是到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多数也是奉承药物治疗,对心理治疗嗤之以鼻。

瑞士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在她的著作《天才儿童的悲剧》里就有探讨过抑郁与童年情感创伤的关系。她的主要观点有:童年创伤常常具有深远影响,也是造成成年后心理问题的主因,她反对给专家、医师等给抑郁患者开药,她认为药物会阻碍患者感受此时的感觉与体验,而那些负面的甚至是痛苦的感觉恰是联结患者悲惨童年的关键信息。

随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一直是对立的,直到后来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开始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发现心理咨询也并非无效,甚至效果不亚于药物,最终两派握手。

除了生物因素外,童年创伤的研究越来越多,最近也证明童年创伤和精神病之间是有明显的联系。

当下治疗已经形成共识,抑郁症最佳方式就是药物心理的结合,也再也没有人会偏见的看待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了。

文章作者:老K

老k简介:本科,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