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病理性自恋该怎么处理?

文 / 太原心理
2020-03-11 08:13
一个心理咨询匠对生活的感悟,喜欢的可以关注我!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文/老K

这两天我写了很多关于“自恋”的话题。

先强调一点,自恋并非是不好的,一个人想要完成高成就,有更大的能力,有时候自恋还是必不可缺的。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我们天生就有自我中心的倾向,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脱离自我中心,接触周遭世界的过程。所以,自恋好像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

但自恋并非都是健康的,之前文章已经提到,病态自恋者会夸大自己的能力以及重要性,比如有些人总觉得他人在关注他,认为自己被他人瞧不起,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军,这就是自我中心。

他们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心世界焦点,但内心的空虚感和无力感却让他们对于这种幻想感到羞愧和内疚。一方面他们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用高傲的姿态安静地俯视着周遭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对别人的评价和反应保持高度敏感,任何一个细微的眼神都会刺痛他们脆弱的神经。

他们的心中认为只有自己必须比大部分人牛逼才行,成为一个普通人是一件极其丢人的事情。

当一个人出现自恋过度的情况后,除了自我中心以外还会有多种表现,比如对赞美成瘾或对他人不合理期待。

这里很多人活了这么久才明白自恋危害这么多,毕竟自恋问题不容易觉察,那么一个人要想解决自恋问题首先要知道自恋是如何导致的。

这还要回到最初的母婴关系中,婴儿在早期是极其自恋的,他们会觉得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但这个时候是正常的,母亲应该毫无保留帮他们满足这种感觉,在成长过程中,要是父母在我们做好一些事时,才会为我们高兴,而做得不够好时,父母就会批评或羞辱我们。如果在讨好父母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到爱,那么就很可能会患上自恋。

说通俗一些就是,如果早期母亲没有无条件爱孩子,孩子极其容易产生完美主义情结,甚至病理性自恋。

一方面,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才能明白自己的价值。他们需要他人的支持和赞赏来增加自己的成就感,而不是自己给予自我肯定。另一方面,他们可能试图忽略和掩盖自我认为的缺陷(早年父母认为我们做得不够好时的批评和羞辱被内化,一直在后台重复播放)。

上述我提到了,如果一个婴儿有自恋,哪怕是“无所不能的全嫩自恋感”都是正常的,但一个成年人如果还严重停留在全能自恋状态,那会变得麻烦很多,因为他的需求和暴怒,都和婴儿不同了。

婴儿的需求大不了就是吃、喝、拉、撒、睡、玩,以及情感需求,而成年人的需求则变成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甚至真的想拥有整个世界,这时已经不可能找到一个妈妈来满足自己。并且,成年人的自恋性暴怒一旦变成攻击性行为,很容易导致严重的破坏。

这样可能就是严重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倘若如此是很麻烦的,有时候甚至不光需要心理咨询的解决,甚至需要去精神科采取药物联合治疗。并且极为严重的自恋问题愈后也不是非常好。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吓坏了,甚至有些人都没有耐心看到最后了,你看有时候没有耐心也是一种病态心理。

自恋者自救,需要把“爱自己”变成接纳自己,把“爱自己”变成爱他人。但对于一个自恋患者来说是极其艰难的。

自恋是不自信,自恋并不是真正爱自己的表现,爱自己的前提是接纳。就是接纳自己好的一面,也接纳自己坏的一面,同时可以推己及人。

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对其他人的同理心(empathy),打消想要“抛头露面”“不同凡响”的念头,放下姿态,更多的站在其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Al Bernstein说:自恋者迟早会栽在他所认为的自己不同凡响里。用中国一句老话来说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就是,你牛就牛吧,但是千万别显摆。

有时候就需要心理咨询的干预,因为人格成长的唯一途径就是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经验,看心理咨询是比较安全的一种获得新的人际关系的途径。

在心理咨询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就是一面镜子,帮助隐性自恋者认识到自己自恋背后,真正脆弱敏感的自己,可能这个过程很让人难过,毕竟是一个褪去光鲜外衣,面对真实自我的过程,自恋者需要去更多投身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而非看起来足以显摆自己的事,不断练习缩小内心的自我并建立与外界世界的连接。只有等我们了解了自己的脆弱,才能真正变的坚强,也就不需要用自恋这种虚幻的办法来逃避了。

如果你自恋问题非常严重,建议必要的自我觉察外,寻找一个专业人士非常重要,一个人过度自恋甚至可能因为无法满足内在不合理需求,走向极端的自我毁灭。

文章作者:老K

老k简介:本科,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