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恐惧、沮丧、愤怒……居家隔离不良情绪该如何消解?

文 / 医学界精神频道
2020-02-29 00:14

有时,打败我们的并不是传染的病情而是传染的不良情绪。

2019年12月爆发的新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震惊全球。其传染能力之强、波及范围之广,当局不得不出于对传染病的管理需要做出强硬的控制对策:要求与患者密切接触且有感染风险者在指定区域或居家自行隔离。 毫无疑问,这一举措是控制传染并切断传染途径的一步好棋,但隔离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却不可避免。如何在保证隔离有效性的同时尽量降低隔离者在检疫隔离期期间处于不良心理状态的可能?2月26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篇速览给出了一些建议。

太长不看版本

  • 对于个人来讲,精神支撑和物质支持具有同等重要性:被隔离者处境应被广泛理解,存在有效且即时的沟通途径可支撑被隔离者;生活以及医疗等基本物资保障可以降低被隔离者的焦虑情绪,因此,政府应尽全力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医疗需求。

  • 对于相关部门来讲:已有研究认为,被隔离者多数负面情绪都来自于活动自由受限,若患者为自愿隔离,不良心理状态出现概率则会降低。因此官方应做好隔离者教育,让被隔离者认识到此项措施的重要意义和利他性。同时,制定的隔离期应在保证隔离有效的同时尽可能短,若非事态极端化不再修改隔离时间。

详细看看版本

研究者通过搜索Medline, PsycINFO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隔离”和“心理学”相关的术语组合,收集到了3166篇文章,并将其中24篇有相关数据的研究结果纳入了本次分析。 隔离中在比较隔离和非隔离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中,其中一项以经历过SARS事件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发现被隔离者在解除隔离之时出现疲惫、与人疏离、易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与发热患者交流存在焦虑以及工作意愿降低比例更大,甚至有证据称这一段隔离经历是3年后医务工作者出现创伤后应激的预测因子。另有一项研究认为隔离史与远期抑郁水平有关,一项研究对549名医院工作者在隔离3年后检查是否具有抑郁症状,发现样本中9%存在重度抑郁,且在重度抑郁组有60%曾被隔离,而在轻度抑郁组只有15%曾被隔离。 另有一项研究关注到了不良情绪随隔离解除后的变化情况,认为在总体为1656人的研究对象中,隔离期间有7%出现焦虑,17%有愤怒情绪。而在隔离解除4个月后,焦虑和愤怒情绪分别下降至3%和6%。 由于人群的性格特质也有差异,研究者也试图寻找受试者人口特征因素对隔离期间不良情绪产生的影响。一项因马流感导致马主人隔离的研究认为:年龄较轻(16-24岁)、教育程度较低、女性、有独子均与心理状态不佳相关。但这一因素并不是普适的,另一项研究认为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独居和是否有子嗣与心理状态是否良好无关。 隔离后显而易见,在隔离期间出现对感染疾病和生活物资不足的恐惧、沮丧、无聊、以及对外界信息的焦虑都是可被理解也是可以预见的。但在隔离期结束后,经济损失和来自外界的歧视是深刻而持久的。 在因埃博拉而隔离的研究中,尽管被隔离者在隔离期间受到了经济补助,但其中一些人认为补助数额尚不足够且下发太晚。还有一些人在没有收入来源时只能依靠家人提供经济援助,这又可能导致家庭内部冲突。因此,来自政府和雇主的的理解和支持就显得十分必要:允许在家办公,对失业者提供整个疫情期间以及疫情接触后一段时间内的财政支持都是避免隔离期后“因穷而哀”的重要手段。 在隔离结束后仍困难被隔离者的另一因素是歧视,且这种歧视在医务工作者中更为明显。有证据表明被隔离的卫生保健工作者较未被隔离者在解除隔离之后受到所在社区居民的歧视和排斥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在避开他们、拒接邀请其参与社交活动、以怀疑和恐惧的态度对待他们以及发表批评性言论。除了社区居民,同样具备一定医疗知识的雇主也会恐惧因他们仍具传染性而拒绝雇佣他们。对此,普及医学常识并向公众解释公共卫生的基本原理必不可少。凭借媒体对公众的巨大影响力,敦促相关媒体发表正面信息也有一定帮助。另外,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以及官员向大众如实、迅速、准确、有效地传达疫情变化情况的行为也是去污名化的有力手段。

锦鲤有话说

疫情对群体情绪的影响是多角度全方面的,压力源不仅来源于疫情本身,还与患者接收、转运制度执行、政府透明度等疫情相关因素密切相关。 这一篇发表在《柳叶刀》上的文章是基于以往疫情爆发情况的综合评价,但我们必须要考虑到:随着时代发展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的普及程度与此前已不可同日而语。网络中信息源多重、真假参半,不实信息往往会让被隔离者更加慌乱。WHO总干事谭德赛也坦言:假新闻比疫情传播更快。 因此,在充足物资保障、获得心理支持的同时,民众也必须练就千里火眼和顺风耳: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进而判断能力,对不实言论进行过滤和抵制。 而相关部门,则应坚守自己的职责和本分,在第一时间将公众有权利得到的消息公之于众,而不是尝试掩盖,并让告诉公众真相的普通人接受训诫。正如白岩松所说: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疫苗。 愿我们都能健康到疫情结束的那天,身、心都健康。

参考文献:

[1]. Brooks S K, WebsterR K, Smith L E, et al.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quarantine and how to reduceit: rapid review of the evidence[J]. The Lancet, 2020.

[2]. 世卫组织总干事:中国从源头上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令人鼓舞,2020-02-16 11:28,新华网.

“讲出你的故事

抗新型肺炎故事征集中

疫情严峻、医护再上战场;

一方有难、全国人民支援!

欢迎一线医生、护士、院长、患者等

讲述自己的故事

有故事?请微信联系:

病毒传染力究竟有多强,牵动所有人的心。

喜欢,就给我一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