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心理疾病污名化,你该减少对亲友说这3句话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文/老K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产生抑郁症的人轻则会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严重甚至会出现自杀念头,但很多时候没有患过的人是很难理解他们的内心。
有人说,抑郁症患者都是因为自己太善良,不忍心伤害别人,才逼疯了自己。
记得之前我在知乎上看到在抑郁症的话题下,有位抑郁症患者说:
我呢,2020的愿望就是,我躺在病床上,戴着氧气罩,然后旁边呢,就是测心率的机器,我饱含着眼泪笑对世界说再见……
下面有人评论说:
我想来一场猝不及防的意外,大到来不及抢救,来不及考虑对父母的愧疚和对死亡的恐惧,只是单纯地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个,不需要我的世界。
到底是怎么样的不理解才让这些人如此厌恶这个世界,是否有些话真的不适合对抑郁症讲呢?今天我来给大家总结总结。
01“你只是想太多了”大概我从业四年,听到关于抑郁症最悲哀的一句话莫过于:“没人觉得我病了,他们只是觉得我想太多了。”没错,这句话就是一个抑郁症内心最痛最无奈的呼唤。面对生理疾病,无论多轻都会有人可以理解,但是发生在心理的痛苦,却很难得到他人的同情。人们轻易的对别人的生活妄加揣测和指责,然后在轻飘飘的说一句,你就是想太多了。我这里想说,抑郁症患者的确是想太多,可他们的想太多并不是自己选择的,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在太多人的眼里,觉得抑郁症就是闲的发慌,就是矫情,就是没事找事,可是他们不知道,抑郁症真的是一种病,他们不是自己作,而是病了。因为无数研究已经发现,抑郁症的大脑和普通人的大脑并不相同。由于长时间的负面情绪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分泌早已紊乱,那些胡思乱想并非抑郁症主观所想,而是不得不面对的痛苦。说通俗一些,这就是症状,他们也很无奈,所以别再说抑郁症就是想太多了。有人觉得抑郁症是因为没钱导致的,所以面对那些不愁吃,不愁穿的人患上抑郁症总是不能理解。记得去年,B站搞笑健身博主“杨老师”,因为看心理医生火了。之所以可以火,是因为有人觉得,“你这种人还要看心理医生?”、“你每天都在讲免费笑话,怎么可能有心理问题?”可现实情况却是无数演员和成功人士得抑郁症,甚至喜剧演员更容易被抑郁侵袭,每一种痛苦都有痛苦的理由,过得好绝不是一个人不能脆弱和患上抑郁症的理由。03你就是太脆弱了知道吗,没人希望自己在痛苦的时候被他人来一句:“你就是太脆弱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患上抑郁症好像就=脆弱?
后来针对这个问题,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Helen Verdeli 在做研究的时候发现,那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更容易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她发现,中国文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认为人必须要承受痛苦,吃得住苦。
所以,人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困难或情绪留在心里。
因为有心理问题,就等于脆弱,就等于人生的失败,这是社会不允许的,也是他们所不能承受的。
在这样的文化下很显然,我们是希望自己坚强,可坚强真的有助于减少痛苦吗?
《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表示,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的人数比例, 仅为10.3%。
好像并没有,你的坚强和掩盖并不能让你变得不那么抑郁和健康,反而更加容易将问题变得复杂。
之前看一个演讲,一位黑人女生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不能表达脆弱祸害的。
她从小也被教育,千万不能对别人展露脆弱。所以,在她被诊断为抑郁症后,她一度不承认这个事实,觉得自己脆弱,情绪低落,扛不住压力,是件十分羞耻的事。
直到有一天,妈妈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她22岁的侄子自杀了。
和她在一起朝夕相处的侄子平时那么好,没想到也有抑郁症,她这才恍然大悟,不能再这样伪装下去,终于她鼓起勇气告诉大家“逞强”有多么可怕。
关于对待抑郁症上,我很羡慕一部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妻子帮助丈夫走出抑郁的故事。
小晴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着丈夫。她不急着要丈夫马上康复,而是告诉他:
做自己想做的事,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如果痛苦的话,不努力也是可以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妻子陪伴抑郁的丈夫去工作单位时,发现过去丈夫那么痛苦还要乘坐如此拥挤的公交。当下表示理解和同情,这个时候丈夫因为妻子的理解而痛哭出来。
没错,抑郁症需要得到这个社会的理解,如果此刻你正遭受心理疾病的污名化,我希望你需要明白,该羞耻的不是你,是那些不了解你却肆意评判你的人。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在裂痕上追逐光芒的人,不应该被嘲笑。
文章作者:老K
老k简介:本科,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