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为什么我们吃肉(动物尸体)的时候,不会感到恶心?

文 / 第一心理
2020-01-03 01:3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最近,某问答平台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吃肉(动物尸体)的时候没有恶心的感觉?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人类为何要吃动物尸体?

从宇宙演变到生命的进化,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人类开始定居,不再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而是以耕种和畜牧为主。

最初,我们的祖先实际上是杂食性的,包括肉类、植物、水果,根据不同季节获得食物。后来,人类形成不同的饮食方式:一批选择食肉,另一批选择食素。

结果,早期食肉的祖先繁衍,而素食者却逐渐消亡。时至今日,人类仍以肉食为主。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吃肉(等同于动物尸体)的时候,没有恶心的感觉?

首先,动物与人类越亲近,它们的尸体就越是能够激发出人类的感情。比如:同类(人类)的尸体、宠物的尸体,以及猴子(与人类相似的动物),都令人产生异样的情绪,我们便不会吃它们,至少大部分人不会。

而有一些尸体(鸡、鸭、鱼)我们时常接触它,却完全不感到恶心、害怕,甚至都意识不到它是尸体。这是因为,尸体的死因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尸体的看法。

人类将动物分成饲养和野生、食用和宠物。但冲突在于,有的人将动物当作宠物,因而见不得别人吃动物。

其实,生生死死本是自然规律,生物界靠吃与被吃联系成一个整体,但是因为道德和情感,与人类关系亲密的动物是不可以吃的,野生动物也是不能被吃的。

生物的本能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指出,人类起源是他一直最关心的问题。

他认为,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的道德能力,人类道德起源成了人类起源问题的核心。

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他尝试运用生物进化论对动物互助行为与人类道德起源作合理解释。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在某个地方看到同类的尸体往往表示着此地对自己存在生命威胁,所以会产生恐惧的情绪。

一个苹果,哪怕再好看,吃掉它人类都不会觉得难受。但若是自己饲养的宠物,双方有互动,与自己建立了感情,吃掉它心里便难以接受。而若是养殖场的鸡鸭鱼,吃掉它便不会内疚。

人类和所有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自然界中除了植物以外,其他生物都需要靠进食来维持生命。这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平衡,破坏这种平衡便会出现危机。

因此,人类吃动物也是一种正常的生态行为,仅仅以植物为食并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

本质:厌恶感和移情现象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心理学家认为,厌恶感是一种后天的习得性情绪,通常在4岁以后形成,这种情绪能够帮助人们规避恶心的事物。

人最基本的厌恶来自于什么?

人类自身的排泄物、血液、汗水等。

我们通常对尸体感到不适,这很有可能是外溢的血液产生了厌恶感。而我们进食的动物都是经过处理,各种污渍、血液、体液都被清理干净,便不会觉得恶心。

周围总有这么一类朋友,他们是不敢杀鱼的,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象了刀子刺进鱼内痛苦的样子,让他们产生了厌恶感。

由此可见,人类的心理厌恶是基于生理厌恶的。

关于厌恶感,当人类看见同类在流血、或者同类的尸体时,会感到强烈的痛苦和不舒服,这种感觉是人们感受到了身为同类的疼痛感,这种现象也称作移情。

心理研究表明,移情是人类具有的一项本能,在感知他人的情绪之后,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痛苦。

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移情能力较强,在吃肉(等同于动物尸体)可能会出现恶心感;但大部分人都不会。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个体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