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提问:有多少抑郁症,是由父母造成的?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文/老K
前段时间在知乎收到一个问题,题主是一名抑郁症。
他的一个问题“有多少抑郁症,是由父母导致的”至今已经吸引2万多人的关注,并且浏览已经达到1200多万,说明这个问题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老K就和大家谈一谈这个问题。
题主的提问中讲述了他和自己目前的一些对话,在对话中母亲可能一些不注意的言辞让他愤怒,但是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在这期间母亲觉得题主太敏感,但是题主不这么认为,自己面对这个话题就是不舒服,为什么母亲还要一直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好像母亲一直没有注意题主的感受。
题主和母亲对话
题主和母亲对话
在这个话题下,很多人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些网友在这个问题上多数还是站在题主的一边。
认为有时候家里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辞,带来很多无形伤害,然而他们自己却以抑郁症太敏感为借口。
网友回复
网友回复
网友回复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知道,又要牵扯出原生家庭了。
在当下,原生家庭是一个很敏感的词汇,有些人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不顺利都是家庭导致,有些人则认为父母养育你这么大非但不懂得感恩还成了罪过了。
我们出生、成长的家庭叫做原生家庭,我们一生下来就带着父母的遗传基因,23条染色体来自母亲,另外23条来自父亲,这是目前人类可以探索到的最本质层面了。
父母(养育者)是孩子人格形成原始因素
其实心理学中,关于原生家庭探讨最多的还是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中认为,婴儿对其与母亲之间关系的体验是人格形成的原始决定因素,而婴儿对母亲的依恋需要也是婴儿期自体发展的激发因素。也就是说,在与我们父母最初的互动中,我们的性格与行事风格已经形成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很多不合理认知与一些悲观厌世态度也可能是早期与父母不健康的互动中产生的。
在这一点上,我看过一个纪录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悲剧。
海归硕士毕业的妈妈,结婚后,为了孩子,放弃了原本继续深造便能得到的教授职位。
然而,心有不甘的妈妈认为,只有把孩子培育成才,才对得起她放弃教授的这份牺牲。
女儿稍微不听话,妈妈便会生气怒吼:
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为什么我放着教授不做,在这里受你的气啊。
妈妈生病,女儿关心说让妈妈多休息,妈妈却反驳到:
你不好好读书,我怎么休息?外面有多少人在等着你们两个,这个脸我丢不起啊。
女儿考试考差了,妈妈会骂:
失误粗心都是借口,我对你只有一件要求,就是把成绩顾好!
女儿考试考了第一名,妈妈也会不满:
要不是我这么盯着,你怎么可能考第一名?小心你下次就掉下去!
女儿上学赶时间,妈妈拿出打车费,说到:
这些费用都是我省吃俭用的,好好念书,不然就不孝啊。
日常生活中,妈妈最经常挂在嘴边的是那句歇斯底里的:
你对得起我们吗?
在这种日复一日的高压状态下,原本品学兼优的女儿茉莉逐渐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讲到这里,我想说关于一个家庭中,孩子因为抑郁自杀到底作为家长该怎么办。
其实这个话题太沉重了,我知道作为家长大部分都是爱孩子的,甚至有时候爱孩子会胜过爱自己,可有些时候爱是爱,伤害也是伤害。
根据研究发现,人格形成的后天因素中与早期成长环境与经历有关,其中家庭是我们最初的社会化场所与主要成长环境。与父母早期的互动从某种程度已经潜移默化决定了我们的性格特点。
在孩子与父母从小的依恋关系模式中可以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和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上图中,除了左上角的以外都是属于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些模式都会造成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紧张导致情绪问题,甚至诱发心理障碍。
曾经有跟朋友探讨过一位这样的男生,这个男生是她所交往的对象,这个男生总是在亲密和疏离之间挣扎徘徊,当伴侣不在身边,他们会感到不安,而伴侣回到他们身边,他们又会感到厌烦,因为他们总是试图压抑和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害怕在伴侣面前暴露自己脆弱、依赖的一面,所以她们的关系总在分分合合中。
父母自己未处理的问题会丢给孩子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虽然父母年龄比孩子要大,可是有些父母的心理年龄并非很成熟,很容易冲孩子发火,或者过度渴望控制孩子等。
父母这些不良性格特点很容易带给孩子一些糟糕感受,久而久之也会代际传递给孩子糟糕的性格。
我在临床经常遇到这些情况:
比如提了需求后,遭到责骂,我们就学会了不再提要求,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比如父母对生活的绝望,对贫穷的耻感,甚至是恨意,都会被我们接纳,变成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一个爱打人的父母,就相当于把他内心的恐惧传递给了孩子;
一个挑剔完美的父母,就把他内在无能的部分传递给了孩子,由孩子去承受,父母则依然可以很完美。
悲哀的是,本来应该这一切都反过来,健康的关系应该由父母帮助孩子消化那些糟糕的体验,再经由父母温柔的表达给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可现实情况就像我上述所说,父母自己就本身有问题,这样就会潜移默化把问题带给孩子,未处理的情结和问题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一定会由孩子背锅。
当生存环境和父母的养育方式,让孩子极度无法保持自我平衡或形成安全感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应对系统就会出现问题:焦虑、抑郁、强迫、躁郁等等情况,都属于孩子对这种恶劣生长环境的反应。
其实焦虑抑郁等症状都是一种呼救信号,过去的糟糕模式需要改变了,一味埋冤父母和自己只会让问题更加的糟糕。
有什么办法可以超越早期影响?
1、觉察
首先你要想改变一种状态,你必须开始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关于遗传的部分这是几乎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选择接纳。
而面对一些糟糕的依恋模式也不是轻易可以修复的,这个时候你可以先觉察到,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原生家庭早期的依恋模式如何影响你当下处理关系的模式,这些都是先需要觉察出来的。
总而言之,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
2、对自己负责
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是一个引发了很多讨论和情绪的话题,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会被自己的早期经历所塑造,但当我们成年之后,真正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依恋经历,而是我们对于这些经历的理解和认识。
每个个体都有他独特的特质和应对方式,基因是可以变异的,心理模式也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遇到更多的人,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他们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扩大我们的视野,刷新我们的应对方式,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觉察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发展新的能力,形成新的自我认知。
3、与自己和解
环境越大,信息越开放,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也越容易被冲淡。
上帝将每一个人放在一个家庭里,实际上都有它最好的安排,都有它的旨意。没有人能有机会去选择自己的父母,我们没有办法去选择,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没有办法左右这个安排,我们也相信这个安排是最好的。
原谅父母与接纳他们的缺陷很重要,因为无论如何他们对我们的影响肯定短时间很难改变,就像你的身高一样,你如果一味埋怨自己的身高只会终身痛苦,所以接纳很关键。
但接纳并不代表完全认同他们,你也可以发展更多的自我,并不是说接纳就是学习他们糟糕甚至幼稚的心理特征,只不过接纳是为了让你不再自我攻击,和解真正指的是,你从内心改变对父母的解读和对自己的看法,用一种不同于父母的方式对待自己,摆脱内心父母对你的负面评价,建立自己的内心评价体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心理空间。
大致出现问题我们会经历这些过程:我们出现问题——责备父母——走出他们的视野——获得新知——回头,试着与父母和解——进而与自己和解。
客观去看待,“父母确实是造成抑郁症的因素之一”这件事,你才能摆脱他们对你的束缚,从对他们的指责和推诿中,获得新生。
文章作者:老K
老k简介:本科,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