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相当纠结的人,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文 / 第一心理
2019-11-25 20:57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当下,“选择困难症”已经成为了一个网络热词,它并不是真的心理疾病,而是指一些人非常容易陷入纠结的状态,难以做出选择的心理特点。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大量的选择困难症“患者”,他们只要面临选择与取舍,就会进入患得患失的状态,久久无法做出抉择。

小到今天该穿哪件衣服、点哪一家的外卖,大到升学方向、工作单位、伴侣选择等,他们都会因纠结而做不出选择,最终错失良好的机遇,自己内心则是持续受到折磨。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毫无意义的纠结是内耗效应(Internal friction effect)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会使一个人办事效率低下甚至失去决策能力,同时又会消耗大量的精力,最后往往得不偿失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心理的产生呢?

完美主义陷阱

调查表明,大多数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都具有选择困难倾向,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最求完美,不能容忍自己认为“有缺陷”的东西。

事实上,宇宙中的一个重要法则便是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无论多么光滑的镜面在放大无数倍后也会凹凸不平。然而,完美主义者却对于追逐他们心中的“完美”异常执着。

他们总是对自己的成果或者成绩不满意,并沉浸于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最终会因为失去耐心放弃原本能够完成的任务。

他们一般工作认真,但是他们一旦发现了“不完美”的情况,对这件事物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在很多时候,完美主义者也表现出一定的强迫性思维。

除此之外,难以做出抉择也是完美主义者的重要表现。俗话说“有舍必有得”,面临很多事情时如何取舍?正常的想法是舍弃那个相对不重要的或者难以获得的东西,选择更重要的、更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然而,在完美主义者的眼中,任何的舍弃行为都是不完美的象征,因此他们在面临选择时会感到纠结与焦虑。当然,完美主义者并不是没有优点,专注的注意力和高效率是他们的优势,“选择困难症”只是部分“完美主义”的外在表现罢了,可以认为是属于完美主义的陷阱。

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席娜·伊加尔(Sheena Iyengar)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是她的学生):

她给学校两个不同班级的学生布置了心理学论文题目,其要求是让学生们从一定数量的论文题目中选取自己想要选的题目来完成论文,并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交。不同的是,伊加尔在一个班级给了学生们6个论文题目,而在另一个班级给了学生30个题目。

到了截止日期,她惊讶地发现,那些只有6个选择的学生论文完成度要远远高于那些有30个题目选项的学生。这似乎与我们平时所想的不太一样,因为许多人都觉得,可供选择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找到自己心仪的那一个。

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当摆在面前的选项越多时,选择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其原因在于人在进行选择时,普遍会对每个选项都逐一进行分析,并判断优劣,最终选出自认为最合适的一项,选项变多也就意味着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鉴别不同选项与自身的契合度,反而更难做出决定了。

在现实生活中,目标明确的人往往不需要做出太多选择,因为他们已经坚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而那些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人,则有一大堆选项摆在他(她)面前,想要做出选择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同时,那些目标不明确的人即使在自己做出选择之后,也不忘再回头比较一下其他选项的优劣,这样一来,一旦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就会感到极度后悔与伤心,自信心也会受到严重打击。

更为重要的是,下一次他(她)再次面对选择时,就会吸取上一次的“教训”而变得更加谨慎乃至于畏缩不前,如此循环下来许多人就开始逃避选择,这样一来典型的“选择困难症”便产生了。

如何摆脱?

我们要想摆脱这种心理状态,首先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意识到自己肯定会存在很多缺点,没有什么事物是完美的,每个选择都有其各自的理由,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纠结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上,正如我反复给来访者强调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是追求更完美自我的过程。

其次就是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在遭遇突发状况时,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选择,并认识到一旦做出选择,就没有后退的路,与其回过头来比较自己的选择是否合理,不如珍惜当下、放眼未来,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注在完成自己选择的过程中。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