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间其实不算亲人?心理学解释:夫妻关系的变迁

文 / 第一心理
2019-10-04 15:5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对于夫妻关系的性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认为夫妻当然是亲人,是陪伴我们后半生的亲密他人,有的人则认为,夫妻只是一种契约关系的延续,严格意义上不算亲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夫妻关系是建立在双方自愿基础上,受到法律保护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从广义的角度看,当然属于亲人范畴,那么,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看又如何呢?

夫妻关系的变迁

多夫多妻制(古代)——一夫一妻制(现代)——无夫无妻制(无性婚姻)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夫妻之间的地位、夫妻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比较古代的夫妻关系与现代就有所不同,人类在进入农耕文明之后,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就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男性在农耕劳动中拥有天然的体力优势,地位就自然大大高于女性。因此,在近代以前,女性在双方家庭地位对等的婚姻关系中一直没有选择权,更多的则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

这一时期,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受到压制,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也往往没有感情作为基础,更多的则是为了完成繁衍与“传宗接代”的任务。此外,女性地位低下就必然导致男权社会的结果。在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法律道德,男性都占据绝对的主导权,女性则往往成为被压迫的对象。在封建礼教中,女子讲究“三从四德”就是女性沦为附庸的直接体现。

因此在古代,夫妻之间不存在平等关系,妻子在家庭中只能是配角。不过,人终究是一种有感情的生物,封建社会道德阻碍了良好夫妻关系的发展,但是实际上古代也不乏关系亲密、长相厮守的夫妻,正所谓“日久生情”,长期的互动会让人们的关系更加亲密。苏轼曾悼念亡妻王弗说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由此可见,古代的夫妻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由男性主导的亲人关系

夫妻关系多元化

而随着传统封建社会的瓦解,近代女性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同时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科技水平的进步,男性的体力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女性开始在更多的场合展露出自己的优势。如今社会,女性几乎已经得到了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观念也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抛弃。

随着婚姻的自由化,夫妻关系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繁衍后代、延续家族不再成为结婚的唯一目的,追求完美的爱情逐渐在夫妻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如今绝大多数的夫妻都是由恋人关系发展而来,一夫一妻制更是成为了社会价值体系的根基,那么,如今的夫妻关系就是爱情关系吗?事实也不尽如此。

家庭关系

社会心理学认为,夫妻关系是在双方感情、社会地位、价值观念适合的前提下建立的,其表现为两个不同家庭生活方式的适应与融合。因此,夫妻关系不仅是两个人的关系,更是双方家庭的关系。这段“磨合期”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比较艰难的,许多夫妻最终没能走下去,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双方生活方式与观念的冲突无法得到妥协,从而引发重大矛盾,最终感情破裂。

而在夫妻生育后代之后,双方家庭关系就会更加紧密,在这时,孩子就会逐渐成为家庭的核心,爱情关系也会完成向亲人关系的转化。因此我们会发现,随着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增长,夫妻之间的激情与新鲜感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稳定的生活与两者之间的默契。

当然,自由的恋爱与婚姻必然会给夫妻关系带来一定的复杂性。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物质文明主导的社会,人们对于物质条件的需求正在逐渐变高,追求舒适的物质享受成为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所以,经济利益便成为了许多婚姻的主导因素。对于这样的关系,我们很难对它的性质做出客观评价。

不过就算没有感情作为支撑,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只要两者是合法夫妻,就一定是亲属关系,一定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尽管“亲人”这一概念难以用准确的条款和言语来描述,但无论是法律还是人类心理客观规律,都认为夫妻之间存在不可割裂的亲人关系。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亲人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纯净的情感,对于夫妻而言,无论当初出于什么目的走在一起,只要缔结了关系,就意味着背负上一分亲人的责任与担当。不求白首偕老,但愿不离不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