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你的善良,其实一文不值

文 / 第一心理
2019-10-04 15:51
你对别人好,毫无意义,根本没人在意

最近,看了一段5分钟的日本讽刺短片《你的善良一文不值》,感悟颇多。片中,“机器人”一直帮助着小女孩以及身边的人,但是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跟它说“谢谢”,除了小女孩。

直到最后,“机器人”被汽车撞飞,身边的人一片冷漠,小女孩说了一句,“你对别人好,毫无意义,根本没人在意”。最后的画面是,身边的人都是机器人,而倒在血泊里的“机器人”其实是一个善良的大叔。

我们常常被教导要为人善良,然而残酷的事实是,付出全部善意的我们收获到的往往只有冷漠和欺骗,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善良一文不值。善良固然没有错,温良恭谦让更值得每个人学习,只是我们不能善良无度。正如短片中善良的大叔,他竭尽全力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独独忽略了自己,最终他收获的只有冷漠、无情。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行为“善良”是人格健全的表现,具体表现在五个维度(性格、人格、责任感、情绪稳定性、思维开放性),从外在表现上来看,善良不仅是对待外界的态度,更是自我发展所需要的品质,一个人拥有善良的品质实质上是拥有同理心的表现,即所谓的“共情”能力,它可以让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件事。

心理发展三阶段

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人的心理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自我”“本我”“超我”。所谓超我,表现为抑制欲望和规范自我行为,是人格结构上的道德标准,它让我们产生荣辱意识,做错事会有负罪感。在很大程度上说,善良的人即是达到了超我层面,他们往往在解决问题时更为客观和公正,这也让他们的生活更为一帆风顺。

“善良”行为同样需要得到回报(正反馈)

传统观点认为,“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不求回报”,那么善良的行为真的就不需要回报了吗?其实,善良的行为同样需要得到正向的反馈。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心理能量”,指人们对自我需求的认识和个体独立性。每个人的心理能量都是守恒的,当我们对别人做出善意的举动时,我们需要的不一定是物质上的报答,但一定需要对方正向的回馈来维持我们的心理能量。

所以说,善良行为同样是需要得到回报的,当我们的善意得到对方的正向反馈,大脑中产生的多巴胺会让我们感到愉悦,这也就促使我们会对善良之举产生迷恋,让我们收获自我认同感,继而重复善良行为,即对行善上瘾。

有人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其本质上就是正向反馈获取不足的结果,人非圣贤,对一件事的执着程度往往取决于事情本身给我们的回应,当我们的善良被践踏,善良本身对于个体来讲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说,我们的善良应该得到报答。

善良行为的目的:取悦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那些善良的人往往更受欢迎,那么,善良就是为了取悦别人吗?当然不,善良是为了取悦自己。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医学研究显示,善有善报是有科学依据的,有正念的人往往在思考时,会产生令细胞健康的神经递质,让免疫细胞更为活跃,反之,邪念会让细胞衰老速度较快,所以说,善良行为有助于身心健康。

其次,善良也是为了心安,在很多时候,邪念的起因大多是因为物质和贪婪,我们的善良往往会让我们损失一些身外之物,但获得的是自己心灵上的安稳和平和,但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始终会让人芒刺在背,如鲠在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示,人们需要自我道德的实现,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这个道理。

善良并不是懦弱

此外,善良并不是懦弱,我们的善良当然需要锋芒,单纯的善良往往会被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成为他们的小肥羊,对一个成熟的人来说,善良需要建立在完整的原则体系中以及自我底线之上,我们对坏人的宽容和善良即是对罪恶的放任和对好人的伤害。善良不是要做烂好人。

很多人容易对于别人的请求和诉苦动恻隐之心,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这种愚蠢的善良一文不值。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有权享受世界上的一切,但这需要自己努力,善良的人就应该被利用吗?

当然不,我们的善良应该面向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泛滥的善良之心往往就是对自己的毒药。很多时候,善良的举动更像是传递圣火,我们不仅要善良,更要有一双慧眼,这样我们的善良才能够在社会中传递。

为什么很多人的善良一文不值?实际上是他们对善良行为的认知模糊以及对发出对象的笼统概括所造成的,真正的认识善良对于个体的意义,以及我们该如何用善良之心与世界相处是我们的必修课,善良当然重要,它代表着我们人格的完整性,但一定要学会善良有度。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潜意识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