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一名双相障碍患者,会有什么影响,这位教授说透了!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双相障碍不仅会通过基因影响他人,还能通过行为影响无血缘关系者……
双相障碍在人群中的终生患病率为4%,是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疾病。双相障碍患者当中出现睡眠问题和昼夜节律活动异常的情况较为普遍。在9月14日至17日召开的“2019上海21世纪国际医学论坛”中,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助理教授张继辉就双相障碍患者的睡眠问题、昼夜节律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周围人尤其是患者子女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张继辉教授在会上发言
双相障碍以躁狂和抑郁的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也可能混合存在,多数患者以一种相为主要临床表现。确切病因不明,可能涉及遗传、脑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心理因素。张继辉教授指出,情绪调节与许多因素相互影响——这其中包括昼夜节律、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以及睡眠,作为情绪障碍的一种,双相障碍导致情绪调节的失常,影响着患者的昼夜节律和睡眠等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患者的免疫系统和代谢节律等重要生理功能。张继辉教授和与会听众分享了目前他参与进行且尚未发表的一些研究结果,其中统计结果发现,双相障碍患者的睡眠相位延迟发生率为10.2%,而普通人群(非健康人群,为大众数据)当中这样的情况仅有2.4%;失眠障碍在双相障碍患者中发生率达到32.9%,而普通人群仅有18.0%;非REM异态睡眠障碍发生率7.0%,同样远高于普通人的1.8%;梦魇发生率在双相障碍患者中达到16.4%,在普通人群当中4.2%;而日间睡眠过多的情况,在双相障碍患者当中发生率13.6%,普通人群仅5.4%。双相障碍患者的睡-醒干扰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失眠、过度睡眠以及睡-醒模式的异样。张继辉教授在研究中,采取对受试者使用手环监测的方案来收集数据。主要收集睡眠数据、身体活动度数据以及静息-活动模式。通过收集数据和统计分析,研究团队得到了以下的结果——蓝色线为双相障碍患者的活动曲线 ,绿色线为对照组普通人群的曲线。在这张图当中可以明显看到,双相障碍患者在午夜到凌晨4点左右,活动情况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但是他们在普通人群正常觉醒起床开始活动之后,活动程度又远远低于普通人群。尤其明显的是普通人群的活动上升迅速,在早晨8点就已抬高到接近峰值,而双相障碍人群达到峰值需要到中午12点左右。根据已发表的研究,睡眠不稳定是双相障碍患者发生躁狂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昼夜节律、睡眠的异常并不仅仅和双相障碍病情互相影响,甚至还能影响患者周围的人——其中患者子女是受到各国精神病学临床研究者关注的对象。过去的多项欧美研究表明,双相障碍患者子女易受到患者影响,发生精神卫生问题,这样的影响是多渠道的。主要的结论有以下三点——
第一,双相障碍是一种高度家族性的障碍;第二,双相障碍的分期模型显示,大多数患者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发病;第三,昼夜节律不规律与双相障碍紧密相关,可能可以作为双相障碍发生的前驱标志(即如果儿童出现昼夜节律不规律,可能预示着双相障碍发生风险)。为了进一步调查这种情况在中国人群当中的状态,张继辉教授展开了联合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地患者和对照组的研究。这项研究一共纳入了年龄在6-21岁之间的500名双相障碍患者的子女和500名健康人的子女进行对照。通过采样数据和统计分析,在匹配了性别和年龄之后,他们统计出了患者子女和健康人在精神疾病和睡眠方面的特征区别——如上图所示,蓝色柱状为对照组,红色柱状为患者子女,在精神障碍总和、情绪障碍总和、抑郁障碍、双相障碍、ADHD、焦虑障碍以及其它精神障碍的发生情况上,患者子女发生率远远高于健康的对照组,在精神障碍总和方面,患者子女甚至发生率已经高达43%。研究组对患者子女同样做了一张昼夜节律活动分析对比图——可以看到,患者子女(蓝色线)的昼夜节律和活动情况与健康人子女(绿色线)完全不能吻合,存在明显的节律和活动情况差异。张继辉教授总结,目前通过研究已经发现的结论有:双相障碍患者子女有更高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患者子女比健康人子女更多的承受昼夜节律失调的痛苦;以及他们有着和健康人子女明显不同的节律模式。目前还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双相障碍的临床前分期模型;昼夜节律失调和双相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双相障碍的发展轨迹。对话讲者
会后,张继辉教授通过《医学界》解答了一些读者关注的问题。《医学界》:您在报告中指出,双相障碍患者的子女也受到双相障碍患者昼夜节律失调的影响,发生精神疾病和节律失调的风险升高,请问这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还是患者的行为因素导致的?张继辉教授:两者都有。既有遗传因素,也有患者行为的影响。我在报告中讲到了许多患者子女研究,但是我们计算遗传因素往往采用双生子研究。一般来说,如果同卵双生子的共同发病率高于异卵双生子,就可以认为遗传因素起到了很大作用。《医学界》:那么患者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是否可能导致不具备血缘关系的人发生问题呢?比如与患者紧密接触的朋友或同事,是否也可能由于患者的行为模式而产生精神卫生问题?张继辉教授:这是可能的,除了遗传因素,外在环境因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医学界》:您的研究在香港和内地城市同时进行,您有没有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数据差别?张继辉教授:我们还没有统计出最后结论,我相信数据差异是会有的。我现在与上海的医疗机构合作研究,就已经发现上海的儿童和香港的儿童存在不同的昼夜节律,香港儿童睡眠时间要比上海儿童平均晚1小时,又少睡1小时。这方面的差异肯定还有更多,我们会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