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发病率20年暴涨120倍,跟这些因素有直接关系!建议筛查
在知名电视栏目《小莉帮忙》中看到过一个案例。
河南商丘,一名9岁的男孩轩轩身上,发生了件怪事。
轩轩在家时,总是动不动就发烧,一烧就能到40℃,最高时都达到了42℃,这种症状持续了近半年。
一个孩子,再好的身体,也经不住这样折腾,家长也是急坏了。
于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带着轩轩去多家医院检查,核酸检测做了七八次,甚至还去拍了CT做了骨髓穿刺,都没发现病因。
更让人疑惑的是,孩子在家都玩得好好的,但只要一提上学,就会高烧不止。
家长实在头疼不已,就找到节目组,想要彻底找一找到底是怎么回事。陆续跑了学校、医院后,终于找到了原因了。
轩轩被诊断为轻度抑郁!
上学竟然能给孩子带来那么大的生理反应?医生解读后,小莉和家长才明白,小学生寄宿、同学关系、有一定的网瘾,这3点跟轩轩的病情有着极大关系。
看完节目的观众,也开始回忆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
有人说,一个亲戚的孩子,一上学就头痛难忍,各种检查也都做了,找不到原因,看来也是心理作用。
正如我们在上一篇内容《人民日报最新数据,每4个孩子就有1个抑郁!》一文中提到的一样:
孩子抑郁症早期的显著症状之一,就是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或是其它身体不适。
继续我们上一期的内容,今天我们接着讨论,是不是孩子压力太大就会导致抑郁症呢,抑郁症的成因到底跟什么有关系?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会抑郁?跟家庭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是晓敏青春说抑郁症专题的第3期,欢迎大家来持续关注讨论。
抑郁症的成因
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抑郁症,而有些人不会呢?
事实上,并不是脆弱敏感的人就会得抑郁症,而是每个人都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且抑郁症的患病率远比想象中的更高。
抑郁症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精神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但学界普遍认为,抑郁症与大脑内部某些神经递质的浓度与功能异常有关。这也是市面上大多数抗抑郁药物的理论基础。
根据现有的一些研究,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一些基础归类。
- 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存在明显的家族集中性,抑郁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是普通家庭的十倍以上,而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2018年,有研究团队对全球范围内的13.5万名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基因分析,找到了44个与抑郁症有关的基因变异。
- 生物化学因素
大量的临床案例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
也就是说,脑部神经递质失衡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人体内含有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氨基酸等多种神经递质,这些递质水平升高、降低或比例失衡均可能导致抑郁的发生。
此外,有时候抑郁症的发生也与身体疾病有关,例如脑中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 社会环境因素
首次发病的抑郁症者半数以上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像大家所感知的那样,当下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持续积累负面情绪,最终导致抑郁症。
除了日常的压力,抑郁症的爆发还会伴随着一些创伤性生活记忆。
例如,负面的生活事件:亲人离世、学业受挫、事业失败;遭遇恶性事件:校园霸凌、家庭暴力、性侵、交通事故;重大的疾病:癌症、残疾等。
总而言之,很多时候,抑郁症很多时候都是多种问题叠加在一起导致的。
基因、成长环境、应激事件等各个因素互相交织,共同作用,在生命的某个节点触发了个体大脑的重感冒。
也正因为它的成因复杂,所以抑郁症的痊愈绝不能仅靠个人意志,必须要依赖专业的医学手段,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两组科学数据解密
为什么抑郁症越来越多
近两年,关于抑郁症的新闻越来越多了。
在阅读各种各样的案例时,我们也明确发现,原来抑郁症真的不是一个小众的疾病。确实如此,它比我们看到的要“大众”,也比我们看到的要“危险”。
- 数据增长明显
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曾分享过关于精神障碍疾病的3组数据。
40年前,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是1%,到2005年,这个数据达到了17.5%。
40年前,中国的焦虑症发病率大概为1%,到现在,这个数据是13%。
20年前,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是万分之五,到现在,这个数据是6%,也就是说,在20年内,增长了120倍。
- 低龄化情况严重
我们之前反复提过,儿童抑郁症患者逐年上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有数据表示,全球3.5亿抑郁症患者,中国占1亿多,患病率为6.1%,在8-16岁的小学生中,抑郁的检出率为34.57%,甚至比成年人的抑郁发病率还要高。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各种极端案例,不到10岁的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这两大数据特征,越来越成为家长关注的话题,甚至在每次的恶性事件后,引发一波恐慌。
其实,这数据背后,也有一些我们可以洞察到的原因。
- 为什么越来越多?
从数据增长的层面的来说,我们有值得庆幸的点。
一方面,社会舆论环境里,“抑郁症”的讨论空间大大拓展了。
在相关报道的推动之下,与抑郁者科普、治疗、关怀相关的社会行动都能得到进一步推动。
例如,近期教育部门将抑郁症检出纳入中小学体检之中,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步。表面看来,检出率是在提高,但实质上也说明,潜在的患者被发现。
另一方面,关于抑郁症的病耻感正在弱化。
过于,由于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成见,抑郁症患者往往会不好意思去求诊治疗,但现在,越来越多病人,是自己抑郁的第一觉察者。
虽然现在我们仍然没办法完全消除这种病耻感,但相比以前,积极治疗的人确实越来越多了。
- 为什么越来越小?
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会得抑郁症?这是我们常常会面临的问题。
这是一个信息密集的时代,孩子的知识获取非常迅速,心智成熟也会非常快。但糟糕的是,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往往还没有做好准备,就被扔进了那个环境里。
课业的压力,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沉重太多。
大人不愿意被职场的KPI驱赶,小孩子也不想被分数捆绑,现实的升学压力分解到每一天,真实又压抑,却不得不承受。
这4种的家庭
更容易养出抑郁症孩子
每每谈到青少年抑郁症时,我们总不免聊聊家庭,为什么呢?
著名心理学教授武志红老师曾是这样说的:
我们讨论原生家庭,第一,是因为它很重要,孩子当下的样子很家庭的关系紧密,第二,我们是在找原因,不是归罪家庭,第三,我们可以改变。
我非常赞同。
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往往更能够养出内心强大、积极向上的孩子,相反,一个充斥着暴力冷漠的家庭,往往能造成巨大的遗憾。
这期最后,我们想简单分享下,哪几种家庭最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 情绪化的家庭
上一秒钟还在温和地说话,下一秒就暴跳如雷、破口大骂,这是很多家庭里场景。
父母任意一方情绪失控,都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会时刻感觉自己处在危险的环境里。倘若再有父母争吵、家庭矛盾,只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感受。
- 低认可的家庭
打击,从来都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相反只会让他们更自卑。
“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没用”这样的话家长说出来可能没意识,但每一次都是扎向孩子的利器,会让他们觉得没有存在的价值,不断怀疑自己。
- 强控制的家庭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这么做是为孩子好。
但是孩子的体验是极其差的,他们总是感觉被命令、被安排,没有得到尊重,也不会被理解,没有办法掌握一切的时候,压抑感只会越来越重,一旦想要挣脱,就是一场风暴。
- 高期待的家庭
为什么尖子生也容易抑郁,这就是理由。
《小欢喜》里的学霸英子,《小舍得》里的牛娃子悠,都是父母高期待下的抑郁症孩子。考到了班级前十,会被要求考第一,考到了第一,会被要求考到年级第一,仿佛永无止境。
孩子也会累,父母的期待背后,藏着的都是是他们的无助与失败。
以上情况,你的家庭中存在过吗?如果有,请尽快最初改变,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家庭生活的点滴开始。
抑郁症话题第四期尽情期待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