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爸爸妈妈应该学会这几点
婴幼儿期的家长主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而孩子一旦上学,家长关注的则主要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围绕着孩子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意义的理解,不断满足孩子对学习和成长的需要,促进孩子的发展。
可往往由于家庭、学校和孩子自身的原因,使孩子“年纪小小,烦恼多多”,过早地在成长的道路上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家长应该让孩子满怀信心、轻松愉快地成长。
第一,小学生家庭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习方面
获得好成绩是每个小学生的向往,孩子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也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迫使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成绩不佳,不是孩子子的过失,而是孩子的不幸。有了不幸,家长就应当帮助,不能把低分数看成是孩子懒惰、不认真和不够用心的标志。须知,这时他们特别需要家长的理解、帮助和培养。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是小学生家长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注意:
1. 培养孩子注意稳定性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幼儿期是以游戏、玩为主,是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小学,孩子们把幼时的习惯带了过来,往往容易边学边玩,在作业过程中喜欢摸摸书包,弄弄文具,甚至看看电视,说说话,本来短时间能完成的作业被拖延。结果时间花了很多,效果不好。
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出错或学过的内容印象不深,记忆效果低。如果成了习惯甚至会影响以后中学、大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孩子不容易学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他们的注意极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存在有关刺激,就容易使孩子分散注意力。如漂亮新奇的文具,生动有趣的图片,变化不定的电视屏幕等,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家长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把学与玩分开。不要给孩子太复杂太多样化的文具。
买了新文具,应在孩子学习之前就让他熟悉,减少新异性;学习的地方和娱乐的地方要分开;如果孩子正在玩兴上,而家长想要他学习,就该先提醒“再玩十分钟就要学习了”,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有利于孩子自我调控力的形成。
总之要通过多种渠道教孩子集中注意力,进行紧张有效的脑力劳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学得快、学得好。
2. 克服学习中粗心的缺点,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孩子在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习内容不多且难度不大,通常都能学会,但做题时常会由于粗心而出错。
许多家长老是批评、指责,让孩子自己都认为自己就是个粗心的人。其实这是所有孩子的“通病”。小学生较之幼儿来说注意的分配能力迅速发展,但仍然较差,尤其是低年级孩子。他们在注意一件事时,要求他们同时注意另一件事是比较困难的。
比如,在注意听时,就忘记了写;注意字义时,就搞错了字形;注意了运算过程,却把运算结果写错。家长应让孩子知道容易出错是所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耐心反复的训练,孩子注意分配能力会不断提高。
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避免出错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如孩子在做进位加法时,经常会在数进位点数时出错,家长不要指责他“你就是粗心!”,应该是知道孩子容易粗心,就告诉他进位时二以上的数就不要打点,而是写上数字。这样既避免了错误,又消除了粗心,同时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3、 掌握学习方法,克服短时记忆的障碍,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为了顺利地进行智力活动,需要多方面能力的结合,例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这里谈谈记忆力对小学儿童学习的影响。在学习中,孩子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与一道题目相关的知识都懂得,可自己思考却没办法解决,经别人一提醒就会做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可以作这样的解释:做一道练习就是解决一个问题。解决问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在每一个阶段中,我们都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一些已知条件中未出现的新信息,以短时记忆的形式储存在人脑里,使问题的解决逐步明朗化。同时,问题的已知条件也以短时记忆的形式储存在人脑里。
二、个性方面
由于学习任务的客观性,小学生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要让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孩子的个性。这是小学家庭教育的核心。社会的发展需要个性,然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它又通过各种规则在扼杀个性。
1、 发现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特长。
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是孩子独有的个性倾向和创造力的表现。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并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让这些个性在家长提供的环境里更好的培养和发挥。为此,家长要有敏锐的体察力,善于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观察,注意孩子平时的各方面情况:对某种活动的态度如何,厌恶还是喜欢;参与时的热情、主动性、积极性怎样等,以分析、发现和了解孩子兴趣的内容、特点和变化。
2、 让孩子在活动和交往中展现并完善他们的个性。
喜爱活动和交往既是小学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成长的需要。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活泼好动,喜欢蹦蹦跳跳。
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认为孩子的成长是教师的事,父母只需负责孩子的生活,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一旦发现孩子有不如家长之意的地方了,就以打骂作为与孩子交流的惟一方式。如果家长没有与孩子共同活动,就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感受不到孩子成长的欣喜,更无法随时纠正孩子成长的航向。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活动和交往既是家长营造家庭生活的方式,又是教育影响孩子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总之,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爸爸妈妈更需要将家庭教育贯彻到各个方面。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