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实例反思:孩子,我宁愿你不聪明

文 / 伶俐姑娘
2019-08-19 12:07
"

“你很聪明,只要用点儿心,一定可以...”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今天,我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也想把它写出来,以警示更多的人。

女儿大概从初二开始,数学就开始走下坡路,这孩子是一个较情绪化的人,上课看心情,喜不喜欢某一科要挑老师。可是,这个世界谁会由着你开心呢?你不开心,那就只能自讨苦吃。

那时,我们还住在东莞,孩子爸爸在杭州工作,每月回家一次。父爱的缺失,总难免要以溺爱来弥补。多次提到孩子的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他总以自己的理由挡回来:各司其职,你管好生活的事就好,孩子的学习归我管,志向是父亲的事儿!

而这个父亲所说的“管学习”,就是所谓的“给孩子信心”:“你在数学方面其实很有天赋,用点心思在上面就把成绩提上来了...”、“你爸是博士,有优良基因...”等等,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让人无语感叹:每一个抓狂的妈妈背后,多半有一个坑娃神爹啊!

注意力在哪里,结果自然就在哪里。整个初二那一年,数学维持在班级中等水平。初三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定举家搬迁到杭州。两边学校教材及进度的差异,学习起来就更吃力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一直延续至今。

家庭教育实例反思:孩子,我宁愿你不聪明

今年读到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在不太理想的成绩面前,孩子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不在乎”。其实,这种不在乎,不是乐观,而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怯懦——我没学好,只是因为我不想学,如果我想学,自然就学好了。而为了证明自己真的“聪明”,就不要用功,因为如果用功了也没有好的成绩,就显得自己没那么聪明了。

认识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通过与孩子爸爸深入沟通,让他认识到教育观念上的分歧与误区,我们决定换一种方式来帮助和鼓励孩子。“不会的题,及时找老师请教,弄明白;易错的知识点,举一反三,掌握好;发挥勤能补拙的精神,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弱势科目……”

再务实一点去与孩子沟通:我们先把百分之六十基础知识的分值拿下,这些基础的题目,把“认真”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另百分之二十的进阶题目的难度就相对降低了,这类题目常去练习,慢慢也能得分;最后去挑战较难的百分之二十,对这类题目,在现阶段先不过于执著强求...”

高中后学习情况有所改善,弱势科目,如数学和物理,也大部分时间能拿到B的成绩,我们现阶段的目标是B+,再到A。

家庭教育实例反思:孩子,我宁愿你不聪明

自曝家丑当然需要勇气。但见到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对学生的口头禅依然是:“你很聪明,只要你用心,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这种说法让我担忧更多的人重蹈覆辙,犯下严重错误。

如果我是老师,我宁愿对学生说:“如果一个学生聪明,却不愿意把心思用在学习上的话,那就是蠢!只有蠢的人,才不懂得去努力!”

而以下这些苦口良药,对于成年人,同样适用。我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01、如果在勤奋和聪明之间选一个的话,我宁愿你傻。

02、如果你不是天赋异禀,那么勤奋就是你最能依赖的能力,是我们平凡人与天才抗衡的唯一武器。

03、世间任何事都可能骗人,但唯有汗水不会骗人。

04、聪明永远不是你的武器,努力才是你最可靠的朋友

05、智商决定下限,努力决定上限。

06、以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07、用勤奋来掩盖自己的聪明。

08、大智近乎若愚。无勤勉,不聪明。

09、这世上最聪明的人是只知道努力的人。

10、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家庭教育实例反思:孩子,我宁愿你不聪明

顺便提一下,夸人有讲究。比起“你真棒”、“你真聪明”这类苍白无力的言语,具体地看到他人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是更真诚、更有建设性的语言。

不要夸孩子聪明,“聪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东西,为了证明自己的确聪明,人本能地反应是采取防御措施,那就是“少犯错”。而少犯错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做,不做就自然降低了犯错的概率。

要夸孩子勤奋努力。勤奋和努力都是可以看得见的:花的时间多了、下的功夫深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开阔了...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

做父母,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走了弯路,犯了错,都不可怕,认识到自己的方法有待改善,就是开始走向好的开端。而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某些领域的专业人员会有好的理念和方法,从无知到知道,再到践行、反思,这样学习的过程就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

如果说世上真有捷径可走,那个捷径就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如果说孩子之间有背景的差别,那个可靠的背景就是父母的眼界与高度。身为父母,我们为孩子提供的真正有用、能终生受益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个知错就改,持续学习,不断进步的成长氛围。不怕起点低,只要我们在持续成长、不断超越自我,就是每天最大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