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里的育儿真相:爸爸带小孩更幸福妈妈更抑郁。扎心了

文 / 清宝姆妈
2019-08-16 09:10
"

01

昨天妈妈群里,有位老母亲甩出一篇文章:《男女大不同,研究:爸爸带小孩更幸福,妈妈更抑郁》。

文章中,引用了今年刊登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报》中的一项研究。

据说,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学者所进行,他们研究超过18000人的数据,进行快乐、幸福感、忧郁症状、心理满足感和压力的分析,探讨父亲或母亲是否从父母的角色中获得更大的快乐。

结果发现,“父亲”角色与较多的幸福感有关,,而“母亲”产生更多的忧郁症状。

最终得到结论,爸爸带孩子自己很快乐,而妈妈则有可能带着带着就忧郁了……

这下可扎了全体妈妈的心哇!

《小欢喜》里的育儿真相:爸爸带小孩更幸福妈妈更抑郁。扎心了

底下一条评论道出了“真相”:

“当父亲,一般是开始的时候,来逗一下,把孩子逗哭了就:哎呀,他哭了,我不玩了。

然后,妈妈来收拾残局。换谁能有幸福感?

我老公教孩子写字,三句过后开始吼,吼完自己跑一边生闷气去了,我就得先安抚孩子情绪,让孩子把字写完,再去跟老公谈谈他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一天天哄完小孩教大娃的感觉,分分钟想掀桌子又不能,我能在沉默中不灭亡,也不暴发,也是靠神经粗了。”

写尽了爸爸与妈妈带孩子的“众生相”。

“猪队友”的带娃方式,真让妈妈们五味杂陈。说得多了,担心人家以后不带娃;不说呢,又怕孩子被爸爸“玩”坏。

妈妈们想方设方把孩子往前推,爸爸们则各种拆台、拖后腿,还美其名曰,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让妈妈们,怎么能不忧郁!

《小欢喜》里的育儿真相:爸爸带小孩更幸福妈妈更抑郁。扎心了

02

最近,随着电视剧《小欢喜》的热播,“我妈上电视”的话题,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无非是,妈妈们和自己相处的方式,和电视剧里的一毛一样。

剧中的方一凡和乔英子,合起伙儿来“对付”妈妈的招数,招招见新,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防火防盗防老妈。

让妈妈们痛心的,每天起早摊黑,放了一切人生自由,小媳妇活成女汉子,只为孩子有个健康的身体、好的前途,不成想,却成了孩子的“敌人”。

乔英子更是向爸爸乔卫东“求救”,希望家里有一个像方一凡爸爸那样的人,替她挡一挡来自妈妈的“刀”。


《小欢喜》里的育儿真相:爸爸带小孩更幸福妈妈更抑郁。扎心了

其实,许多中国家庭中,都信奉“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拆台式”教育,父母其中一方扮演孩子的“队友”,希望用温柔顺从的方式感化孩子,另一方,则以威严压制的方式教育孩子。

在以往的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严父慈母”,当妈妈摆不平孩子的问题时,会习惯性的说“看你爸回来怎么收拾你”,换来的便是爸爸的“慈母多败儿”和躲在妈妈背后,瑟瑟发抖的孩子。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如今的“严母慈父”“虎妈猫爸”的家庭教育组合。

担负孩子教育主力军的妈妈,每天对着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加上多重的家庭及社会身份,让妈妈们的情绪时常处于崩溃的边缘,又得不到有效的疏解。

爸爸偶尔参与到育儿中,多少带着对孩子的歉疚,自然而然给予的就是自由和理解。

一边是妈妈“无缝式”的“圈养”,一边是爸爸尊重宠爱式的“放养”。爸爸的“误打误撞”,正好顺应了孩子的成长需求。

加上孩子对父爱的渴望,和爸爸在一起时,可不就幸福感爆棚。反之,妈妈的过渡焦虑,就转化成了“抑郁”。

其实,从孩子成长的角度,这种一个压、一个奖的家庭教育模式,并不利于他们的规矩养成和心理健康成长,更影响孩子自我规则的建立。

《小欢喜》里的育儿真相:爸爸带小孩更幸福妈妈更抑郁。扎心了

03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父亲对孩子的要求,必须跟母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父母对‘可以’‘不可以’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即使最合理的要求,在他们看来也会是暴力、强制,是对他自由、欲望的践踏。这样就会养成孩子任性、不讲理的恶习。”

实际上,教育孩子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爸爸是“安全感”的代言人,妈妈是“价值感”的传递者,父母之爱,缺一不可。

所以我们也无需因“幸福感”而沾沾自喜或闷闷不乐。


《小欢喜》里的育儿真相:爸爸带小孩更幸福妈妈更抑郁。扎心了

当然,在教育孩子,爸爸也好,妈妈也罢,都难免会出现偏差,或以个人喜好表现出来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情况,只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父母之间有不同意见,要避开孩子进行讨论

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曾提到过,儿子9岁时,打算送儿子一台电脑,但妻子表示反对,担心孩子染上网瘾。

经过沟通后,妻子最终同意了,于是,儿子收到了“爸爸妈妈的礼物”。

王强还说:“如果妈妈先宣布决定,即便是错误的决定,我也不会更改。错了我们夫妻可以回过头来再商量,但是面对孩子时,我们是一个声音。”

父母统一战线的教育方式,就是孩子敢于尝试和挑战的底气,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困惑、不茫然,内心充满正向的能量。


《小欢喜》里的育儿真相:爸爸带小孩更幸福妈妈更抑郁。扎心了

2、妈妈要懂得“放权”给爸爸

阿德勒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父母只有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有效的指导。

男性粗线条的性格就占了优势,在陪伴孩子方面,爸爸投入的陪伴,孩子更容易感受到被尊重,对孩子的独立思考、动手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妈妈要懂得让位和退位,抓住一切机会,把教育和陪伴孩子的主权交给爸爸,多鼓励,少挑剔。

在家庭教育中,不是父母争宠的博弈,也不是比较谁的教育方式最好,而是孩子能否从家庭中感受到幸福感。

如此,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也都会从亲子关系中获取更多的幸福感。

撰稿:妈小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