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理困扰和心理健康之道
心理咨询中很多问题,特别是神经症之类的心理问题,如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等,真相从来不是直接呈现出其面目,直接呈现在眼前的只是问题的表象,或着,只是一种假象。可世界从未把真相掩藏 ,找出被掩藏的真相,才能找到打开问题解决的金钥匙。
1
一女孩,总是强迫洗手,每次洗手都要至少两三个小时,但无论怎么反复洗手,心中总摆脱不了“感到脏”,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止、非洗不可。心理咨询中了解到问题的根源竟然在于她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但自己又无力建立自我安全感,因无力而恐惧焦虑,进而回避问题。但当注意力关注于健康的时候,认为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洗手要洗干净。否则可能生病,威胁生命,洗手给了自己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心理安慰,同时又转移了对内心缺乏安全感的焦虑感与恐惧感的注意力,看起来既巧妙又完美的解决了问题。
但这只是一个美丽的陷阱,虽然洗手可以暂时缓解内心的焦虑与恐惧,甚至让自己忘记了对内心虚弱的深层次的不安全感,但对洗手的过度关注,又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也会产生新的焦虑与心理冲突,当事人依然深陷痛苦之中。此时,当把解决问题的精力消耗在解决强迫洗涤的时候,你犹如在与一个强大的橡胶人作战,你使出的力道总是被强有力的反弹回来;又犹如在与一个影子人作战,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手段都不能伤害他分毫。
显然,问题的本源依然存在,此时所解决的“强迫洗手问题”只是偏离问题本源的替罪羊,而真凶依然在幕后作恶。因此,当事人只是在无谓的消耗自己的精力中,陷入习得性无助。回避问题的本源,只是转移了问题的表现,并把问题的解决引向歧途。
2
一位二十八岁男孩,在医院被诊断为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中追溯问题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他在青春期性的冲动强烈,很想和女孩子亲近交往,但是,他害怕女孩子会认为他“居心不良”和“耍流氓”,因此,见了女孩子就紧张害怕,不敢接近。
他说,他现在见了女孩子就躲,已经与性欲无关,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不搞对象不结婚了,也感觉不到有什么性的要求了,他只想正常的工作,做一番事业,然而怕异性已经成了“条件反射”,为此,十分苦恼。
显然,他是先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跟女孩子亲近交往是“居心不良”和“耍流氓”,才会害怕女孩子如此看他,这是他不合理性认知性态度的投射。他对性欲采取自我否定性压抑,回避了问题本源,以至于他现在“感觉不到有什么性的要求”,但是问题引发的困扰与痛苦依然存在。
3
一男孩,有着严重的焦虑与强迫反应,因为紧张总是腿抖动不止,重复动作。他还有着严重的对人不信任,总感觉与人相处充满危险,认为人心险恶,善良下总隐藏着恶意与阴谋。吃着大量的精神类药物,精神不济,学业受阻。
心理咨询中,通过与他本人的沟通互动,结合家长及本人的描述,梳理出问题的核心:他自己自小被宠爱有加,与人相处时,任性自我,手贱嘴贱,既自私又对人没有尊重。因此,生活中没有朋友,在学校不受欢迎。中学阶段因为自己嘴贱,被同学暴打了一顿,他不反思自己的问题,认为同学是恶意欺负人,人际是充满危险的。但因为自己个性又胆小,在陌生人面前会伪装自己,总是谨小慎微,害怕被欺负,但稍微一熟悉,感觉没什么危险,就又肆意妄为,导致人际关系快速恶化。比如,他已经成年了,期望有美好的爱情,但他与女孩子相处,总是用轻佻,甚至有性骚扰嫌疑的方式与异性相处,导致没有女孩子愿意与他相处。用他自己的话说,朋友都是刚相识时感觉人还不错,但都超不过一星期就会发生矛盾。但他认为,这都是别人的问题,自己没有做错什么。
但他只认为自己有病,认为这个社会不好,他没有自由,拒绝承认自己自我、任性、对人缺乏基本的尊重,缺乏承担,不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等个人品行问题,更不愿意进行自我调整与成长。他说继续接受咨询的前提是咨询师不能说他有问题,让他开心快乐才好。在外胆小如鼠,在家谁疼他他折磨谁,打父亲,事事缠着母亲,既事事依赖母亲,又处处抱怨母亲做得不合自己心意。躲在“病”的标签下,回避问题,拒绝自我成长,痛苦自然会相伴相随。
4
回避行为如果只是为了减轻痛苦,出于不得已,偶尔为之,当属正常;若经常采用,构成个人的一种行为模式,那就是适应不良了。大家都懂得,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硬着头皮干是不行的,也就是不能老回避。恐惧症的重要特征就是回避,如果没有回避,即使怕的厉害,也不见得是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回避预甚,恐惧症也愈典型,愈严重。
广义的回避不仅指行为,也指一个人对待现实(包括自己的心理现实与客观的现实),采取置之不理,不承认,转移甚至否认的态度。
谁也不可能毫无回避。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只要当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回避的是什么,回避的后果是什么,这样做所能得到的又是什么,取舍符合自己一贯的价值观,有所失而无遗恨,那么,这样的回避是完全健康的。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他回避了与恶棍地痞的一场无意义的厮杀,确保健全的身躯将来好施展平生的抱负。其所以传为千古美谈,道理在此。
只要既定的目标并未放弃,回避便是策略性的,它是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特殊手段,往往能更好地达到目标。走路没有不拐弯的,这是常识。
若只是一味的回避问题,不但会导致心理冲突的变形,由一般心理问题,引发为更要严重的神经症类心理问题,更会阻碍个人的成长。
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两种,心理冲突是常形还是变形的是判断个体异常行为是一般心理问题还是严重神经症类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
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涉及到大家公认的重要的生活事件,例如:人际关系不和,学习压力等,内心痛苦;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的。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或是它涉及的是生活中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不值得为它操心,不懂心理的人觉得难以理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咨客却解决不了。例如,洗手还是不洗手,当事人每天都会陷入洗手还是不洗手的心理冲突中;不洗手担心不干净,洗手又认为不正常,无论怎么做都是纠结与痛苦的。这在不懂心理的局外人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想洗就洗,不想洗拉到,根本没什么可过于纠结的;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如上例,洗不洗手都和道德没有什么关系。
5
咨询中经常遇到咨客说:“我现在唯一的痛苦就是失眠,只要睡好了觉就什么事儿也没有了。”;“我现在是有病,病好了,我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的”。在咨询过程中虽然承认自己在工作中和家庭生活方面确实有过许多苦恼,自己内心也确实存在自卑,缺乏承担行等问题,可是我现在都不去想他们了,我只想治好我的“病”。显然,为失眠而苦恼起了回避现实的作用;把自己躲在“病”的标签里,病就成为了自己不能好好做事的最好的挡箭牌。也可以说,回避现实与自我成长,正是神经症类问题痛苦的根源。
神经症咨客迷信药物,到处求医问药,依赖药物和医生,其根源都是回避自己的心理的现实。
不敢正视自己心理的现实,与回避客观现实密切相联系,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并且,这两方面互相加强。沉溺于往事的回忆与后悔,或为过去很久的事气愤不已,倾向于想入非非,或为未来可能的挫折和失败而焦虑,都是对当前现实的回避。回避问题,只会导致否定问题,或转移关注,问题本身不但依然存在,还会导致问题泛化和严重化。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才能制定相应的目标,才能根据社会现实采取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具体步骤。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必然会引出高层次的需要,自我便发展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自我和客观现实的认识逐渐深入,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正视自己和面对客观现实是互相促进的,这是显然不同于病态恶性循环的良性循环,这才是走出心理困扰和心理健康之道。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