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自卑?
欢迎来到《心理读书》栏目。今天和壹粉们解读的是《被讨厌的勇气》。
豆瓣评分 8.5。
人为什么讨厌自己?
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毫不客气地指出,这很可能是你自己故意造成的。
无法接受自己的 “阴暗面”,是因为害怕不被爱。而所谓的自由,就是允许自己被讨厌。
阿德勒的心理学,总是如此颠覆“三观”。
本书作者,是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
他们被阿德勒的独特思想魅力折服,立志把阿德勒心理学理论呈现给更多人。
那么,一个人究竟如何做,才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01
别再活在过去的痛苦里了。
人,很容易一直活在过去。
但要想改变自己,首先要斩断过去的不幸造成的心理枷锁。
经典弗洛伊德理论“原因论”认为,人的痛苦都是由过去的创伤导致的,过去是我们现在不幸的原因。
但阿德勒则认为,过去的经历对人影响是必然的。但是否让它决定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可以自主选择的。
“过去的经历并不会决定我们现在的人生,真正能决定我们人生的,恰恰是我们看待过去的方式。”
甚至,有些不幸和痛苦,只是我们为了达到逃避改变的目的,找的借口。
小时候父母伤害了你,长大后你很可能会用各种显见或隐形的方式来伤害他们。
比如读他们不喜欢的专业,找他们看不上的人做另一半,做他们看不起不认可的工作。
对他们最大的 “报复” 是,伤害自己。
让自己过得非常不幸福。
“你看,就是因为你们,我才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种动机,可能深埋于一个人的潜意识之中。
的确,父母的教养方式极大影响和奠定了我们一生的成长图景。而且,过去发生的事情绝不是你的错。但阿德勒在此基础上坚定强调的是:
人,是可以不受过去支配的。
所有外在的原因,例如环境,原生家庭,个别人物造成的影响,阿德勒通通称为“外部因果律”。
换句话说,“我们只是为了逃避自己目前的状态,所以才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
想要获得改变或治愈过去的唯一方法,是让你的目的变得足够强烈。
你是否真的想让自己快乐?
你是否真的想要改变?
如果是的话,无论你的过去多糟糕,过去对你影响多大,都不会成为影响你获得快乐和成功的决定因素。
重要的是,你是否看到自己有意深陷过去的不幸中,以此逃避改变的心理动机。
02
别再给自己制造缺点了。
“人生一切的烦恼,都可以归因于人际关系。”
纠结的人际关系是现代社会最沉重的枷锁。 正是在此之中,人才产生了 “自卑感”。
阿德勒说,强烈讨厌自己的人,本来就怀着“我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
许多讨厌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人,和外界交流困难。
因为他们潜意识中下了这样的决心:
我只要不与任何人发生联系,就不会受伤了。
我讨厌自己,是因为我想讨厌我自己?
阿德勒认为,是的。
你之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因为害怕被他人否定,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怕他人的轻视或拒绝。
所以,自己制造和强调自己的缺点。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机制。
“在你讨厌我之前,我先讨厌自己了。所以你讨厌我,就变成了理所应当的,我可以接受的事情。”
你就可以安慰自己,是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别人才会不喜欢我。
我身材一般,长得一般。所以你讨厌我应该的。
我不会说话,太内向。你讨厌我应该的。
我性格强势,不够温柔。你讨厌我应该的。
我学历低,能力差。你讨厌我,应该的。
借由这些 “缺点”,我们就可以逃避各种人际关系。
也许,你真的 “胖” “性格不好” “长相一般” “能力差”。但,绝大部分缺点都是可以改善的。
我们内心深处绝不是因为某一两个缺点而讨厌自己,而是为了逃避 “不改变”,才故意寻找和放大自己不好的地方。
重要的是,你要看破这个目的,才能真正停止自我厌弃。
03
别再抱怨了。
现代社会有个死结 —— 竞争。
每个人都想让在竞争中胜利,从而给自己设定一些理想目标。如果我们不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就会产生自卑感。
自卑不是坏事。只是为了 “追求优越性”。
但阿德勒认为,很多人拥有的并不是健康的自卑,而是自卑情结。
人无法一直忍受自卑。当无法忍受自卑时,一般会有两种情况:
一是有勇气改变。通过自律、规划、或任何可行的方式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
另一种是无勇气改变。陷入自卑情结,以自卑的痛苦感觉作为借口,主观臆造自卑感,说服自己不去改变。
自卑情结,就是一种把自卑当借口,来束缚自己止步不前的反常感觉。
自卑情结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抱怨。
无止境的抱怨。
我找不到合适的伴侣。是因为我性格不够好,圈子太窄了。
我在公司得不到重用。是因为家里没背景,学历不如别人高,嘴不够甜。
我婚姻不幸福。是因为我父母的亲密模式有问题,我才爱无能。
阿德勒一针见血:
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其实是由于不愿意真正付出努力,来让自己取得进步的缘故。
要彻底走出自卑情结,一定要重新理解现代竞争。
“追求优越性”,并不等同与超过别人或踩着别人往上走。
如果长期把周围的人看成是竞争对手,无论如何都要高人一等,我们将永远无法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
而且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失败者,我们会不自觉长期处于强烈焦虑和不安的心理状态中。
两败俱伤。
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人生并不是与他人的比赛,我们要做的不是和别人竞争,而要不断超越自我。”
从你的自卑情结剥离出来,反而会走得更快。
04
别再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这世界上没有人,愿意被讨厌。
哲学巨匠康德将 “不想被人讨厌” 的自然欲望称作倾向性,一种生存本能。
但如果按照这种 “倾向性” 去生活,你会像从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被“被人喜欢”的欲望裹挟,慢慢成为“讨好他人”的精神奴隶。
不断磨损自己,失去形状,变成浑圆的球。
直至完全失去 “真正的自我”。
但阿德勒希望人们能克服这种“倾向性”。他决断的说:
“人的一生,完全没有必要寻求别人的认可。”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活着。所以,一定要有勇气接受自己被讨厌的可能。
其实,我们很容易能分辨,哪些事情是别人期望我们去做的。哪些事情,是我们自己想做的。
但迎合他人期待,走在他人给我们安排好的道路上,可以感到安心。不用为“该如何生存”感到迷茫。
即使这种选择是 “不自由的”。我们也会这么做。
所以,阿德勒说,与其说我们是被他人限制,所以才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倒不如说,其实我们是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选择了牺牲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
想真正过上想要的生活,就要有 “被讨厌的勇气”。
做到“课题分离”。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学会不对别人的课题横加干涉,不瞎评价别人的人生,不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反过来,也不要让别人对你的人生课题横加干涉。
别人不喜欢你,那是他的事情,与你无关。
不管是父母的 “我都为你付出那么多,你还这么不听话?”,或是朋友的 “我对你两勒插刀,你还不跟我穿一条裤子?”,还是伴侣的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事,你应该在乎我。”
这些,都是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
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别人要怎么活,那是别人的事情。而你要怎么活,是你的事情。
你需要做的,是始终看见自己的价值所在。
阿德勒认为,想要真正的幸福人际关系,一定要做到课题分离。
无论我们多么亲近,为了成全彼此完整的自我,都要保持最底线的心理距离。
05
别再找借口不改变了。
人人都想要变得更好。
然而,人又为什么千方百计制造痛苦和缺点,实现不改变的“目的”呢?
因为,太恐惧了。而生活在恐惧之中,是可怕的。
“我们并不缺乏改变的能力,而是缺乏改变的勇气。”
阿德勒始终如一地认为,我们人生绝大部分的不幸,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不是因为过去或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 “不改变” 的决心。
即使有各种不满,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轻松更安心。因为一旦做出改变,你可能难以应对新的生活方式。
“我害怕比现在的生活更糟。”
可怕的是,堕落会成为惯性,让你永不改变。
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个配角叫老布。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整整50年。
当监狱长告诉他很快可以缓刑释放,离开监狱时,老布非但没有因重获自由而感到高兴,反而茫然无措,精神几近崩溃。
为了不被假释,他竟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
出狱后,他始终不能适应监狱外的生活。
最终自杀。
这很奇怪吗?
事实上,很多人都像电影中的老布,得到了身体上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
即使极度不幸福,也不敢迈出哪怕 0.1 步。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开始,你痛恨他们。接着,你适应了他们。时间久了,最终你会发现自己离不开他们。这就是体制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摆脱体制化的过程。而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的心牢。
用阿德勒心理学来理解,就是利用所谓的“不幸”,寻找和制造自己的缺点,达到不改变的目的。
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限制,束缚,捆绑,禁锢了自己。
要打破这个循环,就要有不惧怕被讨厌,选择改变的勇气。
就像另一位心理学大师荣格说的: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使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要帮助他在面对苦难时,具有一种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人生,更是如此。
活在这个世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
因为你只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好了。
但,明知会被人讨厌,还要坚持自己人生道路的人,他们可以直面自己的内心,这是真正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
注:本栏目因篇幅原因,不能涵盖所有,只解读了书中部分重点内容。文章为个人化解读。有任何不同意见,都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和讨论哦。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