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却有趣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文 / 独行笃志
2019-08-14 16:13
"

社会是一个整体,而社会成员的异质性与独特性则构成了社会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因而社会科学常研究个体心理学。但究其本质,个人影响了社会,社会也塑造了个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我尝试着在社会的视角下,去品读老师力荐的《社会心理学》。此读,读出社会,读出他人,更是读懂自己。

跟很多自然科学一样,社会心理学是一个没有被完全界定的学科。可以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环境的科学,也可以说它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人们如此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如何互相联系的科学。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构建社会世界,我们的社会直觉如何指引我们,而有时候又是如何误导我们的,以及我们的社会行为如何受他人、我们自己的态度和生物性的影响。学习这门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理解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种理解力和观测力对于即将迈入社会中的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复杂却有趣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导论中谈及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事后聪明式偏见。那么,我想中国的一句俗语“马后炮”大概就是这个概念的一个例证。我们生活中总会感慨“要是早这样就好了”或着说”我早就知道会是这样了”。虽然这两者都是事后聪明式的话语,但是后者更倾向于他人,颇有自满的口吻。“要是早就这样的话语”更像是种自我反省,对过去的言行举止的后悔。我想中国有句俗语“马后炮”便是这个概念的一个例证。事后聪明式的偏见总发生在自己身上,会为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后悔,也会为总是因为自身的拖延症而没有即时完成作业后悔,但正如书中所言,或许,我们对自己过于苛刻,因为事后看起来显而易见的事情在当时并非那么明显。导论的这个论断勾起了我继续阅读的兴趣。

自我认知

这本书开篇就探讨了一个极为简单却也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是———,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是富有创造力的,还是做事认真严谨的。被问及上述问题,人们会习惯性地将自己建构在一个自我界定的世界里,我们的自我感觉便是这个世界的核心。因此,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步入成人世界的我们拥有不同于过往的自我判断力与自我认识。读到这,若有人反驳我,说“没有”的时候,那么这不经意间就流露出自我认识的差异,但尊重自我认知差异也是我们应当学会的。“我是个一直在改变的人,也是个多面的人。”这就是我的答案。幼时的牙牙学语,耳濡目染下,我懵懵懂懂间明白要做个乖巧的人。渐大些,可能是种成熟,自己竟有了固定式的思维模式,习惯于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我从前的写照。步入大学,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学习模式都有了很大转变。我开始尝试新鲜事物,原来,我可以在辩论赛场上与对手唇枪舌战,我可以在大众面前激情演讲,我可以以班委的身份服务班级……我重新认识了我自己,我比我想象地还要强大。这种自我认识来源于他人的评价、所处的社会文化、自我参照系的重新建立。

复杂却有趣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人格

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社会人格”一词。在心理学中,人格又被称为个性,但是依旧没有确切的定义。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性,但是依旧没有确切的定义。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组织,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而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忠庚就对人格进行了这样一个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动倾向性,它表现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的给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组织。”虽然这些概念比较艰涩难懂,但还是能够隐隐约约的,我们是真的感受到了人格的某些特性。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受动性,还有部分的相对独立性。看到这,不禁想起我现在在做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这些特性有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些古典的著作不就跟人格的可塑性,受动性和独立性相关吗?读书学知识就是为了让自己能与众不同,打破人的自然性,从而塑造自己的社会性。同样,”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没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所说的自我,大概就是所说的人格。坚持自己的人格,才是真实的自我。

复杂却有趣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从众心理

身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来自各方各面的信息,而社会心理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态度、行为表现。在众多的社会心理中,最为人们感知到的,或着说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深刻的就是从众心理,这点也是我十分赞同的。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都这么认为,我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对于从众心理,这本书在第六章节中的开头就探讨了“从众是好还是坏” 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科学的答案。但是,就我们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观而言,我们可以说,从众有时是坏的。从众效应会让人们迷失自我,会让人们走出心灵的首先底线,甚至会让人在无谓的张望中忘记了理性的选择。上述论断并不是空穴来风。在生活中,我目睹过“凑够一波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人们因此付出了生命这一惨痛代价,更是看见过因为图方便就随意插队,因为周围人都不去让座,就选择冷漠,无动于衷。从众心理正腐蚀着人们的规则意识,冰冷了人们的温情。有时,从众心理是好的,对于有选择恐惧症的我来说,从众可以节约我做出选择的时间,减少我的烦恼。我可以根据大众的评价选择去哪家饭馆吃饭,去喝哪家网红奶茶。毫不费力地参考他人的意见为我带来了良好的购物消费体验,所以,有的时候,从众心理何尝不是个好的事物。

复杂却有趣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那么,为什么个体会从众呢?书中给了这样的解释:个体会受到”和群体一样”的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这种影响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所以,当面对从众心理,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正确态度呢?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而言,我给出的答案是:“过犹不及”。适当的从众会让我们在班集体之类的群体组织中能够遵守规则,更好的融入大家,但盲目的从众是不可取的。战国著名诗人屈原在《九章橘颂》中写道:苏世独立,横而不留。从中,我们亦可看到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我们最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习惯于每天留给自己空闲的时间去远离人群,去思考,去剖析自我,不会追随他人的脚步,更不会因为周围人参加了比赛、参加了学生会就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一味模仿。每个人都有着独立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

复杂却有趣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爱自己,拒绝盲目从众,我们会成为翱翔于苍穹的雄鹰。

读书使人明智,多了解社会心理学,我们就能解读出自我,读懂他人,更能融入社会。多读书吧,多去了解社会心理学,让自己在智慧的海洋中徜徉。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