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的心态转变,用认知心理学家的1个思维模型解读
原创:李撒欢「唯一作者」
一个怕女人怕到骨子里的男人,结果却改了主意,拥抱爱情。
在《遥远的救世主》中,因为芮小丹,丁元英对于女人的看法有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
芮小丹问丁元英:
你不是说不想被女人摧残吗?怎么改主意了?
丁元英意味深长的回了一句:
有招有术的感情,招术里是什么不去论它了。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就该是造物主给的那颗心了。
丁元英是如何打破思维惯性化的?
丁元英对于女人有很深的偏见。书中用了大量的话来描写。
比如,元英害怕女人是怕到骨子里了,教不得、斗不得,还不如花钱嫖来得明心见性。
比如,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但是丁元英是如何形成这种思维的,作家豆豆并没有解释。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讲过一个关于人是如何形成思维惯性化的小故事。
在苏丹的丁卡部落和努尔部落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风俗。
他们会拔掉孩子牢固的门牙——包括下面的6颗和上面的2颗——这样会导致孩子们下巴凹陷、下唇折叠、口齿不清。
阿伦森对这个风俗感到很好奇,因为这个非常反常识。为什么要把好好的牙给拔了呢?
后来发现这个风俗最早是为了抵御一种流行疾病。这种疾病会导致牙关紧闭,然后无法进食而死。
所以,当时的村民为了防止饿死,就主动把自己以及孩子的门牙给拔掉,这样即使得病,也能从缺口处吃流体食物。
问题是,这种流行疾病后来就消失了,但这种风俗却被保留了下来。
这就是典型的思维惯性化。
甚至,由于后来知道真实原因的村民越来越少,以至于慢慢出现了一种新的解释,就是拔掉牙齿有审美价值。
他们反而会嘲笑那些牙齿完好无损的人是丑陋的,像是野蛮人。审美有时就是这么奇葩,可以被当做万金油解释好多事情。
02 思维决策的四个部分思维的惯性化会形成什么呢?
核心认知。
指的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思考及看法,包括无意识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丁元英对于女性的偏见。
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莱希提出了一个思维模型,讲为什么我们会受控于大脑的思想和感觉。
其包括四个部分:核心认知、制定规则、判断偏见、情绪。
①核心认知
我们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都是建立在这个核心认知之上,而人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
罗伯特·莱希举了一个例子,这个核心认知就像是墨镜,如果你一直都戴着墨镜,周围的一切都会比实际上看起来更黑暗。你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核心认知,那么就会得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黑暗的结论。
核心认知包括对我们自己的判断,以及对于他人的判断。
比如,丁元英对于女人的判断,核心认知,就是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
认为女性更倾向于感性化,而非理性化。
但是这个核心认知是事实吗?
实际上感性和理性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关系。一个人既可以感情丰富,也能做到非常的理性。里面的核心点在于场景的切换和不同。
比如,一个女人也许在电影院可以被感动的泪流满面,换一个场景,在公司依然也可以严肃的辞退不合适的员工。
核心认知来源于我们的经历形成的一些体验和感受。这些感受非常真实,但不一定是事实。
由于我们很少质疑这种核心认知,反而就容易被它困住。
②制定规则
指的是一种「如果···那么」的机制,基本上是自动化运作。
由于我们人天生规避不确定的诉求,我们会创造一些规则,来让自己感觉可以预测甚至是控制未来。
我们用它们保护自己。
比如,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写了一本叫做《原则》的书。里面总结了大量瑞·达利欧自己总结的规则。
类似于,绝对公开透明,如果要评价别人就直接当对方面讲,给对方一个辩解的机会。
如果对方不适合这种规则,那就让其直接离开公司。
只是这些规则在保护我们的同时,也可能会让我们反应过度。
比如,丁元英制定的规则就是,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如果有女性表白,就逃离的远远的。
所以,刚开始丁元英对于芮小丹的主动是十分抗拒的。
③判断偏见
指的就是常见的一些扭曲的想法。
列举几种常见的:
妄加揣测:不需要借助任何证据,就认为对方会怎么样。
比如,鲁迅有一句话是,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然后又想到全裸体······
灾难化:认为已经发生的或是即将发生的事情肯定会非常可怕,一定会超出承受范围。
比如,经常会看到有些人会说,如果自己被背叛了,那肯定完蛋了。
乱贴标签:为了节省思考,随意贴标签。
比如,丁元英对于女性的判断逻辑,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贴标签。
主观臆断:关注的是事情应该怎么样,而不是事情本身到底该怎么样。这个是最难的,也是实事求是最忌讳的点。
举个例子:
1934年,法国昆虫学家按托万·马尼昂遇到了一个难题,他发现根据空气动力学的原理,昆虫根本飞不起来。这让其非常苦恼。
对于那些喜欢主观腻断的人来说,开始嘲笑说科学已经山穷水尽了,昆虫明明能飞,空气动力学就是一派胡言。甚至把昆虫能飞标榜为神迹,是神仙显灵造万物。
好在科学家没有放弃,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几十年。最终到高速摄像机的发明,才解决了这个困惑。
昆虫能飞的原理是因为它们翅膀震动的速度非常快,比如蜜蜂一分钟可以上下低幅振动230次,同时它们的翅膀还以基部为轴转动,在空气中划出“8”字形轨迹。这样就成产生一个与昆虫翅膀等大的涡流,从而托起其身躯。
你看主观臆断是最容易自圆其说的,也最容易自嗨。但是对于人类的知识进步没有一点帮助。
④情绪
指的是经过前三个部分,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会裹挟我们的思想。
上面四个部分往往综合产生效果,举个例子:
《白雪公主》中,皇后经常问魔镜,谁是这个世上最美的女人?
- 核心认知:我的价值来自于我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 寻找证据:魔镜神通广大,我可以随时向它确认。
- 制定规则:如果我不再是世上最美的女人,那么我将丧失我拥有的一切。
- 判断偏见:灾难化。如果自己不再是最美的女人,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产生巨大的恐惧。
- 情绪决策:当得知白雪公主成为世上最美的女人时,嫉妒之火,熊熊燃烧。
丁元英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他不犯错,而是在于他能打破自己的偏见,并不把自己束缚于规则之中。
所以,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就该是造物主给的那颗心了。
李小龙在《生活中的艺术家》中分享了,他是怎么把招式放下的。
他最早跟叶问学的咏春拳,但是后来在习武的道路上慢慢跟老师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因为他发现所谓的招式是人创造的。不同的门派创始人都富有传奇色彩,从聪慧神秘的和尚、梦中的密使、金光照耀下的神灵显灵等等。
一种招式的创始人可能接触到部分的真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创始人的离世,他的主张、意向、套路,被他的徒弟和追随者转化成了法则、规矩。
慢慢的这种法则、规矩会进一步加强为仪式,最终变成了一种体制化。
比如,有人就曾问过,为什么练功经常要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为了更加安静吗?还是怕被别人偷学了去。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年轻人心浮气躁,故意搞点神秘感,让大家觉得有劲头罢了。
原本创始人自己可能都不太确定的招数,却最终被固定了下来变成了确实的知识,按照逻辑被组织分类,被传授,成为应对各种情况的灵丹妙药。
由于体制化导致招式僵化,反而成了限制和障碍,成了问题的所在。
丁元英讲的感情中的招式是什么?其实就是个人经验下形成的一堆规则。按照他的规则,那肯定是不能跟芮小丹在一起的。
就像他说的,按照其规则,既然已经跟女人彼此摧残过,又何必再去趟这摊浑水呢。
但就像李小龙说的,在真正的实战中,那些在场的和不在场的因素,是不存在边界的,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当你没有了招,没有了术,反而能更加自由,达到「无我」的境界。
对于丁元英来说,面对芮小丹的时候,这时候爱情境界就成了造物主的那颗心,回归到爱的本来。
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莱希提到了几个实现的方法:
①接纳自我
在思维的四部分中,情绪会把我们的大脑给裹挟。
实际上正面情绪也好,负面情绪也好,都是进化的产物,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
要学会接纳这些情绪,而不作出行为反应。情绪本身是无法被压制的,它会随着外部的触发来来回回,但是人可以自我训练接纳它。
②警惕偏见
因为偏见会扭曲事实,我们倾向于寻找能够验证自己观点的信息,会进一步强化这种偏见。
之前文章中提到过的「没有人喜欢被改变」,背后的其中一个原理也是这一点。
比较好的做法,就是把这些偏见统计下来,做成一个清单,在重要的事情判断前拿出来问一下自己,是否犯了这样的偏见?
③规则的复杂性
我们创造规则,是为了让我们更有确定性,解决当时情景下面临的问题。但是过后,我们经常忘记要及时更新规则。
以至于,规则反而变成了障碍本身。
这也是为什么李小龙反复强调,截拳道里的核心是明月,而不是指向明月的手指。
总结:
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就该是造物主给的那颗心了。
丁元英面对芮小丹,打破了自己内心中对于女人的成见,从一个怕女人到骨子里的男人,变成了一个勇敢面对自己爱情的人。
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莱希提出了一个思维模型,很适合作为这个过程的解读。包括四个部分包括:核心认知、制定规则、判断偏见、情绪。
形成的过程其实很简单,但是打破的过程反而很难。
因为招式带给我们的是确定性。甚至有些人,为了不被爱所伤害,形成了先去用爱伤害别人的畸形策略。
没有了招式意味着我们要接纳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伤害和痛苦。
一指望月,重要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
我是李撒欢,一个追随丁元英精神的学徒,用理性发动对基因和模因的叛乱。
如果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