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文 / 枫小凌2019
2019-08-13 17:07
"

谷歌HR团队的杰西,在新员工培训时,分享了自己的一则小故事。

几个月前在食堂,她看到后面排队的是一位头发灰白的老太太,以为那是某个员工的妈妈,因为她经常看到有同事带家人来工作的地方参观和吃饭。

杰西觉得很是温馨和感动,甚至想到了自己远在加拿大的父母,笑盈盈地准备和老太太聊起天来。

心理学家: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正当她准备开口打招呼时,她下意识地低下头寻找老太太衣服上夹着的属于guest(客人)的名牌,可她却意外地发现老太太脖子上挂着属于正式员工的白色工作牌,工作牌上的女子年轻很多,但仍然可以辨认出老太太的模样。

杰西觉得羞愧极了,她是个培训师,专门给新员工讲解如何在工作中克服偏见。可她自己却在公司犯了同样经验主义的错误。

正因为她身边的同事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她便想当然地认为那个老太太和他们不是一代人,肯定不可能是公司员工。

她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对周围的世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1.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偏见

这种认知偏见在心理学上叫“可得性偏见”。顾名思义,人们习惯于通过直觉或记忆中容易获得的信息,对事件做出评价或判断。

心理学家: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认知心理学家特维尔斯基和卡尼曼曾做过一个实验,请参与者估计所有英语单词中,R、L、N、K、V这几个字母,会更多地出现在单词的开头还是第3个字母的位置。

结果,有69%的人都相信这些字母更可能出现在开头。

为什么?因为让大家回想起以这几个字母开头的单词,显然要容易得多。但实际上,这几个字母出现在开头的频率不到后者的一半。

可见,人们受记忆力和知识的局限,在形成自己的判断过程中,往往会给那些容易记起的信息过大的权重,而对大量的其他必须考虑的信息“视而不见”。

这种启发式的思维方式简单粗暴,只要我们能在记忆中轻松搜寻到这类问题的实例,我们就会快速做出分析和判断。

比如,飞机失事的新闻事件经常被媒体报道,尤其是那些生动的视频和图片,让我们记忆尤其深刻。因此,有些人坐飞机时就会胆战心惊,哪怕飞机出事的概率不到汽车的百分之一。

心理学家: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再比如,《心理学与生活》里提到,我们考试检查选择题时,总是犹豫是否要改答案,因为大家都会对某次把对的答案改错的事记忆深刻。但一项针对三千多个改答案的案例研究表明,51%的情况是错误改正确,而只有25%的情况是正确改错误,剩下的则是错误改错误。

可见,这种可得性的思维方式虽然降低了分析过程的复杂性,却有可能导致认知偏见,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2. 这种偏见,可能让我们放弃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年轻人压力大,如果要买房要生娃,就要花很多的钱,所以我只好做个守财奴,默默存钱,什么也不敢买。

朋友沉默了会儿,试探地说:“你也太多虑了,要不学学理财吧?节流肯定不如开源啊。”

心理学家: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我本能地反驳道:“美国不像中国有那么多理财产品,身边人都是买股票。可是股票高收益高风险,并不是什么特别靠谱的投资方法啊。”

他又试图用巴菲特的理论和美国的理财书《穷爸爸,富爸爸》、《小狗钱钱》等说服我,我却一再反驳:“我身边人和我收入差不多,是真的没有人买基金什么的呀,美国没有的!”

我们俩的谈话就这样不欢而散。

那个周末恰好有事去银行,我想到这件事,就顺口问了下柜员。没想到她立刻跟我说:“我们有很多不错的投资产品,收益超过普通的存款账户。等你有时间,我们可以约一个理财经理慢慢聊。”

我愣住了。事实的真相居然真的就如此简单。

心理学家: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是我囿于自己和身边人的有限经历,被“可得性”的固定思维困住了头脑。我从没想过在美国理财这件事的可行性,丧失了客观判断的理性,同时也放弃了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很显然,我们记忆和经验中的实例并不是全部的客观世界,依靠“可得性偏见”做出的快速决策也往往是不可靠的。

只有打破这种偏见,我们才能保持求知和成长。而通过学习,我们的认知边界越宽,我们也能越理性,也越接近客观真实的世界。


3. 这种偏见,还会影响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思考,快与慢》中描述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夫妻双方用百分比来表示自己为家的整洁做出了多大贡献。结果,双方自我评价的贡献率合计都超过了百分之百。也就是说,两人都觉得自己比对方贡献得多。

正是因为可得性的不同,每个人都更容易回忆起自己的付出,这远比记起对方的努力要容易得多。

心理学家: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再举一个小例子,一对夫妻吵架,妻子因为丈夫的一件小事,埋怨他对自己不好。丈夫怒道:“我之前表现好的事情有99件,你难道都忘了吗?”

同样是因为可得性的不同,对方当下的缺点总是能被轻松想起,而对方的优点,则很容易被选择性地忽视。

明白了这种“可得性偏见”,我们就能慢慢调节自己的心理失衡,学着与伴侣更好地交流和相处。

除了亲密关系,这种偏见在工作中也很常见。

心理学家: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比如,在团队合作中,每一个成员都可能觉得自己的付出超过了自己的分内工作,而其他人并不感激自己做出的贡献。

再比如,在评价同事的工作时,我们很可能依靠当下的印象快速做出判断,而不是客观回顾对方半年或一年内的整体工作经历。

这种“可得性偏见”,造成了我们的自我评估和对他人评估的不准确,让我们在工作中也无法保持“不偏不倚”。

想要打破这种工作中的偏见,我们就要时刻保持警惕:

  • 我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同,我的同事是不是也会这样想?
  • 我这样草率地评价他人是否公平,我是不是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完善我的评价?

4. 如何克服“可得性偏见”

意大利剧作家尔多尼曾经说过,没有离开过故乡的人充满了偏见

也就是说,我们所认为的客观公正,不过是我们基于对“故乡”的认知,至于“故乡”以外的广阔世界,我们未曾真正踏足,又何谈客观公正。

心理学家: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想要克服“可得性偏见”,有以下几个方法:

1. 改变认识——你原有的认知,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是对的

不能因为曾经被一个花心的帅哥伤害了,就认为这世界上所有帅哥都是花心的。

也不能因为老师从小教育你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你就从此放弃了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毕竟我们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

心理学家: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2.不断读书、学习,扩大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每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知识或工具,都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记下几个相关的场景或实例。比如今天学了“可得性偏见”,我们就可以记下偏见如何阻碍我们学习,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和工作评估。

等到下次,如果我们再想做出这种快速判断,就有可能联系到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从而打破“可得性偏见”。

我们掌握的东西越多,我们能轻松想起的信息就越全面,我们就越不容易依靠片面的“可得性”做出有偏见的判断和分析。

心理学家: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3.培养质疑和思考的习惯

既然“可得性偏见”是一种快速思维,那么每当我们得出一个观点或认识,我们就不用着急做判断,可以多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我的判断是不是基于最近发生的某件事情?这件事情是偶然还是经常发生的?
  • 我的想法有没有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有没有更客观的统计数据?
  • 除了个人记忆和周围人的经验,我能不能收集到更全面的信息?

只有把容易获得和不容易获得的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我们才能做出更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决策。

心理学家:人们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做到以上几点,相信你也不会再被“可得性偏见”钉住自己思维的翅膀了。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