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故事:缝缝补补的被子之认知和情绪可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文 / 芹馆酱
2019-08-09 01:05
"

缝缝补补的被子”是心理学里的一个小故事,“在心理学中,人们很少能证明某个理论是完全错误的;反之,他们看上去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但当其与其他学说凑在一起,拼成一床虽不整洁但屡经缝补的理论被子时,却显得很有价值。”这句话出自莫顿的《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

心理学故事:缝缝补补的被子之认知和情绪可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理论听起来似乎有些晦涩难懂,但“被子理论”本身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简单来说,这个理论就是在说明——虽然心理学的研究在不断精进和发展,但前人的思想始终也和当下的情况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研究心理学不能只是单纯的推翻前人的理论,而是应当更新

书中举了一个关于“认知理论”的栗子。

扎伊翁茨曾发表过一篇富有挑战性的文章——《感觉与思想:偏好不需要推论》。文章中提出:感情不应被看作不可改变的最终现象,也不应被看作没有变化的后认知现象。感觉反应的进化根源指的是其生存价值,是其从严格的控制中挣脱开来的可区别的自由......

我就不做过多的摘录了,但光是这样看,我觉得说的也似乎很在理,感情是会发生变化的,至少在我现在的认知范围之内,认为是这样的。

心理学故事:缝缝补补的被子之认知和情绪可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但这却激起了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的争议,其中拉扎罗斯得出了一个结论:认知活动是情绪产生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要体验一种情绪,人们必须得理解——不管原始的评估知觉或是高度不同的象征过程——他们的好处包含在一种转换之中,不管其是好是坏

以上是两位心理学家关于认知与情绪的观点,我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初学者,抱着满腔的热血去学习它,只是为了增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知晓度。而我觉得,人们的情绪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情绪的控制是一种人的认知的把控和理解程度

举个栗子。之前有发生过某网红或者陌生人,在网络上发布虐待甚至残害小动物的小视频、图片、Gif动图之类的。对于我们大部分的公众而言,是十分气愤,甚至觉得心都揪在一起了;但是对于残害和虐待小动物的人来说,他们却似乎得到了别样的快感。

心理学故事:缝缝补补的被子之认知和情绪可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我们会说他们是“变态”或者一些不好的词。而这样不同的情绪体验就是一种认知的外在表现,认知就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

人都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知,但是个别个体由于经历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就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些人,是我们觉得应该被唾弃的对象,但似乎没有人去关注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变成这样的残忍和冷血......

心理学故事:缝缝补补的被子之认知和情绪可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再举一个栗子,似乎每年高考之际都会存在着一些压力过大,付出未得到回报的高三学子的轻生的新闻。我们把这个现象归咎于“心理承受能力”,这没有错,只是我觉得还有一种认知与情绪的把控不到位。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也许我们只是教会了个体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不被社会容忍的;但我们没有去提高个体本身的认知能力,只是一味地灌输,一味地说着“不想让你走那么多弯路”。其实,很多事情,自己不去经历和锻炼,在某一次的情绪大爆发时,就很有可能产生自身都控制不了的轻生念头。

一念之差,是完全存在的。要学会多去思考为什么,即便现在你还不能够得出答案,但在未来的某一天,终会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