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中学六年,关于青春期亲子心理健康
陪孩子走过中学六年,关于青春期亲子心理健康
如何陪孩子走过中学六年,家长也要时刻学习并反思
关于《陪孩子走过中学六年》的青春期亲子心理健康,我断断续续写了三年,本来心情是比较急迫的,每天受到海量新闻和信息的震撼,那么多迷惘的孩子需要温暖而坚定的牵引,只一刹那的失误,就可能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径,我当然希望尽快写完,能多帮到一个孩子也好。但是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我个人的看法,又能结合心理学的依据和教育学的方法呢?光有热忱的心是不够的,还一定要有好的方式,所以才写了两三年。
为什么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孩子在初高中时期正跨入青春期的门槛,一边是学习压力增大,一边是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尚不成熟,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家长忙着工作和生活,同时想帮助孩子却经常感到无从入手。在孩子最需要信赖的长辈给予关注和建议的时候,却有看不见的鸿沟横亘在孩子和父母之间,父母不能替孩子感受这个世界,孩子也开始犹豫该如何面对未来。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从内隐到外显,往往就在家长的眼皮底下,但通常家长注意到的时候总是为时已晚,家长困惑,孩子无措,是争论谁对谁错,谁说了算,还是共同面对,携手解决呢?
未来的世界终究要交给这些九零后、两千后,没有健康的身心,再远大理想都将成为空谈。传统道德审美和价值体系在不断受到冲击,我们唯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变化,在他们成年展翅高飞之前,用我们的臂膀给予奋力一举,就像放飞雏鹰。给他们健康的身心和卓越的能力,给他们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勇于进取的精神,给他们辽阔的天空和坚定的支持,给他们衷心的祝愿和充分的信任。
多少跌碎眼睛的新闻案件,交通肇事后对受害人连刺八刀致死的大学生,留学归来在机场因学费争执扎母亲九刀的留学生,为争夺女朋友而数十人街头火拼的初中生,对女网友骗财骗色并耽误高考的高中生,还有和老师闹意见用鞋带上吊的男孩,为摆脱母亲辱骂而喝农药自尽的女孩------每条新闻都是重磅炸弹,让母亲心碎,让老师沉痛,让众人震惊而愕然,但除此之外,更多茫然我们有必要付出更多努力,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度过不稳定的中学六年。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爱之处
身为母亲的我,会为自己孩子的前途命运担心,同时也深深理解像我一样的家长多想找到最恰当的方式给孩子提供支持。大学毕业后我到中学任教,年级六个班的学生合计约三百名,每个班里都有一些智力正常但是成绩糟糕或纪律散漫的孩子,他们几乎成了老师们的烫手山芋;也有一些家境优越的孩子肆意挥霍着金钱和时间,而家长们除了批评打骂和物质贿赂之外束手无策。我与这些“问题孩子”深入接触之后发现,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一直渴望被认同被接纳。
一个成绩全年级最差的孩子却是个机械能手,家里的自行车、电视机都被他反复拆卸组装,对老师有礼貌,乐于帮其他同学的忙;一个偷拿同学东西的高大男生,被别的老师请到我面前的时候,很忐忑的把双手背在身后,羞涩的朝我笑,很认真的对我说:“老师,我只是觉得好玩。”
有两个男生互相打破了头,看到我心疼的哭,他们反而一起安慰我说“老师别哭,真的不疼。”我内心觉得很感动,也很愧疚,孩子多么需要我们的尊重和支持,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试图用自己稚嫩的翅膀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而身为师长的我们,真应该多了解下孩子的内心世界,多给他们一点支持鼓舞。
家长如何关注并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厌学,网瘾,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隐藏在背后的心理原因却往往是焦虑,抑郁,强迫,恐惧,不安全感等情绪的或人格的问题。解决这些深度问题,不能只关心表面现象和个别案例,要用更灵活的方式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要了解,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自己造成的,很多现象的成因复杂,有些是幼年与父母的分离焦虑,有些是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重大事件或挫折,有些是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反馈,也有些根本就是家庭文化或社会舆论的熏陶影响。
希望能和家长们通过一起分析案例来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灵世界,减少伤害,关心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关心人格养成和综合能力,给他们更广阔的视野,更多肯定自身价值的机会,协助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大多数人不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忙于生计或忙于理想,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学校,而学校除了文化课的教育,除了升学率和优秀率以外还能有多少精力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心灵和成长呢?一般任课老师上课来下课走,班主任要照顾几十个学生往往还要兼课,可以想像当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最能信赖的支持依然是父母。尽管中学生开始有了稳定的同龄友谊,但同龄孩子阅历视野都有限,并不能提供最恰当的建议和帮助。
请家长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
很多家长都说:“我们这么辛苦奔忙还不都是为了孩子?为了让孩子生活的好一点,为了给孩子请的起好家教,报的起辅导班,为了给孩子交的起赞助费,住的上大房子,穿的上好衣服,为了让孩子觉得不委屈,在同学面前有面子,为了让孩子将来上个好大学,有个好前途?我们自己一边节衣缩食,一边起早贪黑,对孩子付出了全部,为什么孩子就是不领情,不听话呢?
是的,我也是孩子的母亲,也是老师,也是心理学作者,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和苦衷。可是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孩子的话,是不是除了吃饭、穿衣、上学、考试就不必有别的生活内容了呢?和父母之间的交流除了饭桌上汇报成绩和家长会后挨揍之外就不必有别的方式了呢?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就不会有那么多让人痛心的新闻事件了。
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希望有开明的父母,能倾听我的想法,能支持我做出的正确决定,能给我一些理解而不是命令,给我关心而不是忽略,给我尊重而不是漠视;
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希望除了学习之外还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有意兴相投的好友,有相互信赖的异性朋友,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周末能去郊游或者逛逛博物馆,寒暑假能和父母去旅行,睡前可以看看喜欢的书,或者边听音乐边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
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希望得到一些表扬,假如我成绩不够好,至少我是个善良正直的人,或者我正在努力,并对进步很乐观,假如我不是很善于沟通,也许我喜欢观察,喜欢绘画,喜欢思考,当我有灵光一闪的畅想,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赏和鼓励;如果我是孩子,遇到了无所适从的问题,我希望长辈能在不责备我的前提下给我建议,或者可以和我说说他们当年是如何处理的,然后让我自己想想该怎么办。
孩子是我们生养的,他们也是家庭里的平等一员,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尽到的责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抚育责任,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帮他们度过迷惘的青春期,给他们些健康的观念引导,并始终如温暖篝火燃烧在离孩子不远的地方。希望通过系列文章抛砖引玉,和更多的家长一起群策群力,帮忙我们的孩子度过关键的中学六年。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