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AI时代:我们的“家庭教育”之路到底如何走?
追问:AI时代,我们的教育之路到底如何走?
第一部分 AI时代:我们的“家庭教育”之路到底如何走?
第一部分 AI时代:我们的“家庭教育”之路到底如何走?
第二部分 AI时代:我们的“学校教育”之路到底如何走?
第三部分 AI时代:我们的“自我教育”之路到底如何走?
(注原标题《叩问:AI时代教育之路如何走?(上) 》田园泥土香教育 于2018.02.19 20:28 首 发于【简书】今天 重新 修改 于【搜狐自媒体】)
今天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在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数字时代,机器人做饭、机器人看病、机器人教学、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盖房子,机器人………………已经不是天方夜谭,成为实实在在科研成果,人映入大众视野。
现在,人们可以与机器人谈天说地,谈情说爱…………………………
没有想到的是——
新华社北京今天(8月5日)电 自闭症谱系范畴的神经发育性疾病通常要到孩子几岁时才会被确诊,但那时对患者的干预和治疗已过了最佳时期。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瞳孔变化或心率波动可帮助尽早诊断这类疾病。
此前研究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大脑胆碱能神经环路异常,而大脑胆碱能神经环路异常会伴随患者瞳孔自发扩张或收缩以及心率异常。
据报道APP里买菜都嫌麻烦?你的人工智能在这里!
如今,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最受关注的汽车技术——无人(自动)驾驶。
据 2019年04月24日的《证券时报》,以《无人驾驶落地商用车先行,万亿市场引资本布局》为题报道了,一个振奋人心的驾驶信息。
说到无人驾驶,更多的目光会聚集到奔驰、宝马、特斯拉、博世、大陆、谷歌等汽车、零部件及互联网企业身上。事实上,处于汽车行业另一侧的商用车领域,却在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上比乘用车更为领先。伴随着自动驾驶场景落地带来新市场的扩展空间,不少资本也纷纷加码投入商业车的自动驾驶技术。
去年4月12日,中国重汽在天津港展示无人驾驶港口牵引车,这是国内第一款L4技术应用落地的无人驾驶车辆。4月18日,具备L4级智能水平的一汽解放新车J7下线,在无人驾驶情境下该车顺利完成自动装卸货物、行驶、转向等一系列动作,能全方位地满足港口作业需求。
今年1月,中国重汽集团研发的两款无人驾驶汽车在山东省内第一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举行。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装配有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和智能计算单元的自动驾驶电动卡车,能够完成道路行驶、精确停车、集装箱装卸、障碍物响应等指定动作,实现集装箱从岸边到堆场的全程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落地商用车先行 万亿市场引资本布局2019年04月24日 证券时报)
在2018年央视春晚广州珠海分会场上,百度Apollo开放平台率领百余辆车队跑上港珠澳大桥,在“无人驾驶”模式下完成“8”字交叉跑的高难度动作。
2017年,八月份微软宣布了其语音识别系统的错误率达到了5.1%,是目前为止的最低水平,其准确性能够与专业的人类转录员相提并论。
现在,电话机器人能够模拟人工接打对话,客服面临可能替代自己的产品,应该会感到抵触。
如今,人脸识别功能、AI语音识别、扫地机器人以及几月前轰动一时的围棋人机大赛,猎鹰重型火箭的成功发射,让人工智能这个词也开始不再令人感到陌生。
第一部分 AI时代:我们的“家庭教育”之路到底如何走?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纵然你有超强大脑过目不忘的本领,也干不过电脑和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
你一辈子读的书,电脑几小时,几分钟就学完了,而只有人的魅力,那种知识积累产生的气质和高大阳光的肉体,才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
想想这两年被辞退的5万+银行柜员们,再想想输给阿法狗的柯洁,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 过去我们那种填鸭式的,整齐划一的教育虽然饱受诟病,但是这套教育体系确实非常适合正在发展工业的中国,我们需要大量高效率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
但是今后,逻辑变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可以替代绝大部分的基础工作,甚至高级技术工作。
这意味着不同学科知识的含金量也开始分层,以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后在数理化方面有天赋的人依然会得到更多的财富溢价,但是没有天赋只是为学而学的人,你的价值不会比几万块一台的机器人高。
数字时代,当“无人超市”越来越多时,当“无人车间”越来越多时,“无人汽车店”越来越多时,当“无人驾驶”越来越多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可以说,“机器人上能吹拉弹唱,下能包干家务,近可点单送餐,远可巡防勘探。各大服务机器人在家庭、酒店、银行等领域大显身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最顶端科技的前沿。”
机器人,如此的在个个领域大显身手,这一切,来源于我们的教育。
那么,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之路如何走?
数字时代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其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互动性、全球性、多元性、个性化”。 我们教育的领域,也不是数字时代的“桃花源”。
所以,数字时代也在改变着“教育方式、教育的模式、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形态”与“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等方方面面。
在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里,教育,应该是一个首当其冲的行业。
大学面对这个世界的变化,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据报道,“现在,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大学已经宣布,学生申请入学不需要提交成绩单,或成绩单变为可选项,孩子在学校所做的各种项目已经成为了大学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以及录取的标准。”(项目式教学为何有可能成功?2017年08月16日 《北京日报》)
据报道,“国内一家人工智能教育机构做了一个实验——找来78名初中生,3名老师,和1名智能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大’”。这场真人与人工智能的教学水平较量,历时4天,对初中数学做针对性和集中性教学辅导。学生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老师在对照组进行真人授课,实验组学生则完全使用智能机器人进行学习,比赛是通过前测和后测来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
据了解,“授课的3位老师平均教龄17年,都是业内的特级名师,获得过的奖励包括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数学优质课一等奖等等。然而,人机大战的结果却显示:智能机器人全面碾压真人教学,在最核心的平均提分上以36.13分的是机器教学,可是26.18分却是真人教学。”(教育界“人机大战” 机器人完胜 2017年12月11日《钱江晚报》)
也就是说,机器教学KO了真人教学。
贵州大数据峰会上马云的演讲
叩问,教育界“人机大战”机器人完胜,教师这个职业真要消失了吗 ?
2017年这一年中人工智能技术可谓出尽风头。特别是“人工智能+教育“这一块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不断刷新我们的想象极限。
如今,李彦宏将无人车驶进央视春晚中国汽车AI时代大幕拉开 。
央视春晚,无人车引领的百辆规模车队,行驶在港珠澳大桥上。
所以,当人工智能不断刷新我们的想象极限,有人开始预测:未来三十年内,哪些行业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师位列其中,而且位置相当靠前。
知识是可以学来的,但是智慧是一种体验。所以我们人类和机器未来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体验的竞争。而这对我们今天最大的挑战是教育体质改革。
未来30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强迫孩子去背,不让孩子去玩、去体验,不让他们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因为他没有办法竞争过机器时代,过去一百年是知识的时代、科技的时代,未来一百年是体验的时代、是服务的时代,机器将会取代过去两百年来很多知识和技术。
所以未来要求各国各地区各个家庭高度关注未来孩子的教育。所以,机器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机器一定有自己的方法。
所以这方面希望大家记住,人类不应该害怕机器,但是人类应该由机器来解决人类的问题,我们要让机器去做哪些我们人类做不到的事情。(贵州大数据峰会上马云的演讲《马云:继续以前的方法 30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马云说得好,一个人只有实践之后才知道,体验是有用的,艺术是有用的,它能帮你在未来三十年找到工作,在机器时代赢得竞争。
对待孩子,我们的教育,应该花什么样的精力和能力、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让他们学习不同的东西。
对于教育,我们的教育,不只专注在教知识、教文化上,还要多花点时间在价值观的引导上面,因为像创意、创新、创造,这些东西,机器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马云以他上学时的经历作为例子。他认为虽然他们的学校在杭州最差,但同学们大多是每个人都做了最好的自己。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他对学习、创新有兴趣,对未来有信心、有畅想,并且保持好奇心。人一辈子一定有很多机会,碰上机会后,他就会抓住。
马云说他不相信怀才不遇,有才有德有能又有好奇心的人,一定能找到机会。
马云在谈到知识观时,认为爱商、智商、情商比知识更重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机器可以像人一样学习,但人不能像机器一样去“思考”。 未来新的就业,让人更像人。
人有价值观,有信仰,有情感,机器可以取代保姆,机器不能取代母爱,机器可以当护士,但不能像人一样有人性关怀。但如果我们只是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机器,而缺少丰富的情商,将来我们的孩子就很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可是,今天,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的父母,还是一个劲的让孩子学呀、学呀,就是不让孩子玩与习,可是纵然你有超强大脑过目不忘的本领,你能干过电脑和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吗?
所以,未来,填鸭式的教学一定会被淘汰,因为人工智能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普及!
一、家庭教育:父母要有挖掘孩子的天赋的意识
你一辈子读的书,电脑几小时,几分钟就学完了,而只有人的魅力,那种知识积累产生的气质和高大阳光的肉体,才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
想想这两年被辞退的5万+银行柜员们,再想想输给阿法狗的柯洁,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
过去我们那种填鸭式的,整齐划一的教育虽然饱受诟病,但是这套教育体系确实非常适合正在发展工业的中国,我们需要大量高效率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
但是今后,逻辑变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可以替代绝大部分的基础工作,甚至高级技术工作。
这意味着不同学科知识的含金量也开始分层,以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后在数理化方面有天赋的人依然会得到更多的财富溢价,但是没有天赋只是为学而学的人,你的价值不会比几万块一台的机器人高。
相对的,艺术,人文这些计算机做不了方向会得到更多的发挥空间。
所以,如何挖掘孩子的天赋,将是未来的父母,学校,全社会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党媒发声!房价暴富的逻辑破灭!真正赚钱的风口竟是教育和医疗!2017年9月21日 基金观察网)
是的,每个孩子都会有很多天赋,关键在于父母如何进行开发,如何去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
每个孩子都有先天禀赋,但后天的教育更重要;儿童的潜能如果不及时开发,就会递减。
在人的一生当中,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智力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智力发展。
也就是说,天赋早发现,孩子早成才。
那么,儿童时期是智力天赋,如何早发现?
那就是强化孩子的观察力、认知力。
孩子的“观察力、认知力”来源于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1.挖掘孩子的天 赋: 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父母,平时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使孩子视野开阔,博览多闻。
这就要求父母要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公园玩一玩,看一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多接触大自然。
孩子在这些外出活动中,自然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和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天长日久,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留心周围的事物。
同时,我个人还推崇的方法,就是写日记。
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最好让他写观察日记。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观察的有利条件。
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也可以写孩子的成长日记,同时还要诱导孩子写自己的成长的记录日记,更重要的是它是对我们每天的见闻、行为和思考进行再思考和总结的过程,它教会孩子观察、思考和表达。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但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影响,老师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几十年前被人发现从小生活在狼群中的印度“狼孩”重回到人类社会后,尽管接受了文化训练,但13岁时的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正常儿童。我国辽宁省也发现过类似情况的“猪孩”。
这些活生生的事例都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智力发育的影响。有关专家还通过实验研究,将一部分双胞胎分开,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培养。
结果,这些双胞胎儿童的智力发育的相似程度,远远不如与他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非双胞胎儿童。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国外有位心理学家甚至说“我可以按照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把一群健全的儿童随意培养成医生、律师、或者乞丐、盗贼”。
这说明,在肯定遗传因素的前提下,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智力发育和学习确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孟母三迁,与其说是寻找适合自己的孩子的学习环境,倒不如说寻觅提高自己孩子的智力商数。
看起来,孟母是相信家庭教育与环境教育的,不迷信智商。
事实上,父母给孩子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就有高智商。
高智商哪里来,好环境中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要迷信“祖坟那根蒿子”,是骗人的、的忽悠人的。
今天,我们应该向孟母学习!
所以,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生活学习环境,也是非常重要。
2. 挖掘孩子的天赋:要增孩子的强记忆力。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努力,属于心理学与脑部科学的范畴。
父母要平时加强孩子的阅读、背诵,理解,以增强孩子的意注意能力;这样,能够反复刺激孩子的大脑皮层,促进记孩子的忆力与思维力。
3.挖掘孩子的天赋:要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什么?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为什么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一句话新闻,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
没有想象力,马斯克的“吹牛”就不会变现,所以移民去火星是他的梦。
其实,中国是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国家,比如,古代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传说;还有记载中华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发明”、“长城、故宫”等。
可是,现在呢?
我们的想象力还有没有?
据报道“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这些中国孩子想象力倒数第一、中国人想象力贫乏的原因。
被当成读书机器、考试机器的孩子们,整日在题山里的摸爬滚打早已麻木不仁,整时在考海奋力傲游早己痛苦不堪。
哪里还有敢感悟生命、亲近自然、喟叹人生的间歇?
哪里还敢天马行空地去胡思乱想呢?
哪里还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豪情壮志? 哪里还有李贺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想象力?
哪里还有毛泽东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岀平湖”气魄。
如果李白生活在今天,他“白发三千丈”的名句,将会被我们语文老师对他讽刺挖苦,李白呀,李白,你真是个白痴,怎么能是“白发三千丈”?
什么意思?
白发怎么能三千丈?
就算你一辈子不理发也不过十多丈,李白呀,我看你真是吹牛皮不报税呀?!
知识是船,想象力是水源,知识是鸟,想象力是翅膀。
国人的想象力之水,让应试教育的机器给抽干了,知识之船如何在大海里舰行?
国人的想象力之翅,让应试教育的机器给折断了,知识之鸟如何在蓝天中翱翔?
中国人的想象力那里去?
是我们“坐好、坐直、别动、别说”乖宝宝教育扼杀了。
中国人的想象力那里去?
是我们的应试教育让创造力、想象力走进了死胡同,无法逃脱,岂能有获诺贝尔奖之说?
所以,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非常重要。
正如,著名的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4.挖掘孩子的天赋: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相信“心灵手巧”这个成语每一个父母都知道,这说明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
因为,手是人的第二个大脑,动手就是在做大脑的体操。
古人云,“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干”,就是这个道理。
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 可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教育,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
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小,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觉得孩子功课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培养孩子跟学习无关的动手能力。
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马虎的孩子?
原因,就是在于孩子的动手能力的欠缺。
对于小孩子,可以让他动手去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做家务等。
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做,就是要动手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知识,体验社会。
事实上,并不是心灵手才巧,而是手巧以后,才心灵的、才聪明的。
比尔盖茨、乔布斯,哪一个不是动手大王!
所以,一个会动手的孩子,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5.挖掘孩子的天赋:要让孩子接触琴棋书画
让孩子接触琴棋书画的目的,不是考级,而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
马云说过,他非常支持孩子从小培养兴趣,还要在音乐、绘画等活动中要培养想象力,尤其是绘画,十分讲求想象。
在下棋中,要懂得失败,懂得舍得,懂得放弃,懂得格局,懂得搏杀。
只要比赛,都有失败的,要让孩子懂得失败,不是避免失败。
有时,失败更要鼓励。这会更加帮助孩子成长和下一次的成功。
如果我们孩子们丧失了创新力、创造力、好奇心,那我们一定人类会输给机器。
不过,父母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让孩子考级,否则,比如弹琴,很可能会出现“一个郎郎上天堂,无数个孩子下地狱”悲剧。
这十多年,我接触无数个,父母逼孩子弹钢琴、逼孩子考级,出现很多惨不忍睹的,让人心碎、心酸的悲剧。
看到这里,有的父母会说,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是花费好多钱的,其实,这个花钱,不是你想象中的,没有钱孩子也可以画画、也可以写字、也可以弹钢琴,这一点是真的,真是看你的智慧啦(如何实现这个梦想,不是本文涉及的内容,以后会专门写)。
我非常赞成马云的对于孩子学习琴棋书画的看法,不过,对于马云说的“再不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将来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找不到工作...”这句话,不完全正确。
为什么?
我们要看的马云是个商人,虽然他说自己很不喜欢商人,但实际上还是个商人。
他目的是赚钱,让他的企业在赚钱,这是他第一任务。
孩子,不学习,不一定找不到工作,这是不正确的思想,马云自己就不会琴棋书画,当初马云找不到工作,与琴棋书画没有关系,与他的长相、身高有关系。
没有,现在,也不好琴棋书画,他不照样成为中国首富。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有的需要琴棋书画、有的就不一定。
只能说不会琴棋书画的孩子,很可能找不到好工作。
二、家庭教育:要有教育就是为“360行”服务的意识
马云在无锡演讲视频已经回答了教育就是为“360行”服务的意识这个问题。
马云说:“有的人弹钢琴,3个小时就学会,我学3个月都没搞清楚音谱在那儿,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
马云接着说“那么未来我最担心的一个行业变革,那就是教育,我们很幸运,我们这些人二十年内混混也能混过去,但是我们的孩子们是混不过去的,如果我们今天依旧有今天这样的教学方法,方式和课程,去教育这些孩子,那么这些孩子三十年以后将会找不到工作。
每次的变革,都必须是教育的变革,要走在前面,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高度注重三十年以后可能什么样的产业,由此来调整大学的课程,小学的课程和中小学的课程,因为只有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是平稳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有了机会,我们才不会人类之间发生很多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们的教育,也不应该按照原来的死记硬背,去记很多东西,因为这些活可能绝大部分,不是所有,很多将会被计算机所取代。
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只有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有些人天生会读书,活活气死你,我是不太会读书,但是我也没有那么傻,但是有些人真会读书,好像上辈子会读过书来,有的人弹钢琴,三个小时就学会,我学三个月都没搞清楚音谱在那儿,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
你发现自己最好,了解自己,并且在这儿发展起来,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未来的机会。”(马云无锡演讲视频:谈完物联网后他画风突转,未来我最担心的是孩子的教育 2017-09-12 互联网思想)
马云的意思很明白,我弹钢琴不行,让我弹钢琴死路一条。
我们再看马云,小时候学习成绩极差,小学留级了2次,中考考了2次,高考考了3次,第一次高考是1982年,满分120分的数学只考了1分,以至于姓余的数学老师当面断言:“如果你数学考过60分,我余字倒着写!”且高考考了3次,候补才考上杭州师院的学生。
安徒生是享誉世界的童话大师,最初写诗歌,没有成功,改写戏剧,也没有成功,再写小说,也没有成功,他尝试写游记,仍然没有什么成就,直到后来改写童话,才一炮打响,大受欢迎。 被誉为中国童话大王的郑渊洁曾经说过:我写小说不行,我写诗歌不行,可是我写童话就行,同时小时侯数学老不及格,数学学不好,他就在写作方面发展自己,走上了童话创作的道路。
为什么?
郑渊洁号称“童话大王”,可童年的时候却是个“差生”。 老师因他调皮捣蛋,训斥说:“郑渊洁呀郑渊洁,咱们这个班里,将来最没出息的就是你!”郑渊洁心里不服气:我作文好,我有想象力,怎么会没出息呢?
果然,郑渊洁由于想象力丰富,又酷爱文学,从未上过大学的郑渊洁,成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童话作家之一。
郑渊洁毫无隐瞒地道出了自己成功的秘诀。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才能区”。 人要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那就是找到自己最佳智能区,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 郑渊洁的人生格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除非他是白痴,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竞争,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郑渊洁的今日的成就与安徒生当成情况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说,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寻觅自己的“聪明点”,找到自己的长处,并加以经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聪明点”,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特殊能力,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 当年,毛泽东、钱钟书、吴晗、罗家伦均有数学只考了十几分的短处,但独具慧眼的湖南第一师范、清华园偏偏看中了他们国学功底深厚的长处,破格录取了他们!后来,他们也不负厚望,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成为一代领袖和学术大师。 “扬长”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才可以造就出新一代的毛泽东、钱钟书、吴晗、罗家伦。
所以,田园泥土香教育理念,学习是为360行培养“各种各样”人才理念教育理念。
教育就要为360行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
古老的中国还有一句教子谚语“360行,行行出状元”,说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了,而是说衡量人的“长”和“短”的尺子很多条,有多少条?
有360多条,如有的能跑、能跃、能跳、能写、能画、能唱、能说、能算、有的静、有的动、有的内敛、有的开朗等。
为什么?
人,谁都知道,是拥有丰寓的内外坦世界的万物之灵,不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这些生物课本上讲的非常清楚。
人是万物之灵,我们岂能用简单的“分数”这把“尺子”量无限丰富的万物之灵的人,量人的“尺寸”不够长,太单一的“分数”,就认为一切皆差,造成的结果是:把好的量差,差的量死。
我们学校教育,如果量人的“尺子”多一点,不要用“分数”这个单一的尺子去量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发现:人人有特长,人人优点。
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发现孩子的特长和优点吗?只要对其特长去发现、保护、培植、完善,一不留意,这些有特长的孩子有可能是某方面的专家、天才或总统。
我们知道普京小时候学习很差,如今在俄罗斯是说一不二的人,这跟他的个性特点有关:学生时期的普京,他好斗的性格惹了不少麻烦;曾激怒体育教师,与物理老师的关系也很僵,因忘记穿校服被赶出课堂,考试时与同学交换字条被当场抓了个“现行”,因为打架被请家长,他是一个不喜欢上学的孩子,更不愿意遵守学校的各项校规。普京就是这样一个淘气、调皮、的孩子,这样以来,他的绘画不及格,数学、自然刚及格,不过他的历史、体育的成绩都是优异的。
这是普京与众不同的差异。
第一个来中国做美国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他在学生期间是一个“差生”,他在西点军校,平均每年要犯70多次。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打败了品学兼优的尖子生——罗伯特.李。再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俄罗斯现总统梅杰不但是“差生”还是“问题孩子”,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不在一一列举。
事实证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并沒有明显的关联。个性是创造力的前提,一个人的创造力有早、有晚,也是有差异的,犹如花开花落,是有时间的。有的花春天开、有的花夏天开、有的花秋天开、有的花冬天开。
我们常说梅花最香,殊不知,她却是迟延的、为迎着冰雪而开的“大器晚开”之花,我花开来百花杀,怎能不香。
像4岁才说话的爱因斯坦;美国第28届总统威尔逊,9岁开始学会26个字母,且患有“学习障碍”症;中国的乾龙皇帝4岁才会讲话;明代的大才子解缙长到7岁不会说、不会走。
这些都是迟开的腊梅花,我们要耐心地等他开岀香花来。我们常讲“贵人话语迟”,这就是差异,是宝藏、是财富,是上帝无代价赠给人类的“财神爷”,我们的学校难道对我们“财神爷”还分三六九吗?我们岂不要抱着金碗讨饭吃?
任何教育都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才,但是也不是要让每一个天才都变成庸才,而是要考虑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孩子天资和潜能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就是服务! 为谁服务?
真正教育就是为360行服务,所以教育就要为360行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
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大舞台,需要各种各样的的、不同类型人才,要不然,在我们中国为什么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呢?
这就说明,三百六十行的社会,行行都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教育要回归其本来的要义,发挥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成长为他该成长的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是一定要读本科,才能出人头地。
即便选择了专科,也可以专升本,就算是读了技校,也可以掌握一门生存技术。
所以说,每个人只有在发现自己的长处、自己的优势之后,才能够走上成功之“道”,才能在社会上谋求适合于自己的“行”。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当他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时,他才能够在“360行”这个大舞台上,成为某个行业的佼佼者——行“状元”。
一句话,我们的家庭教育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为360行培养“各种各样”人才理念教育理念!
人类是靠体验获得智慧,而不是知识的叠加,那么,AI时代“家庭教育”之路如何走?
三、AI时代“家庭教育”之路如何走?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一颗神奇的种子、一颗魔术的种子,这些种子开出什么花?结出什么果?
基本上取决于父母事先在孩子心田种下一颗什么样的种子?
父母在孩子心田播下的是“智慧、高分、金钱、物质、吃喝、玩乐”等等,父母播下的种子不同,这些种子开花、结果就不一样,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孩子长大后的格局就不同。
AI时代,“狼爸”、“虎妈”休矣。
AI时代,父母教育孩子理念改变。
AI时代,社会上的以分数为目的的补课行为休矣。
1.AI时代,我们的孩子应该补什么课?
孩子应该补什么课?
补一下阅读的习惯!
补一下劳动的习惯!
补一下吃苦的习惯!
学生假期不应以学习为主,最好多接触自然和社会。
所以,孩子们的假期“补课”,那么,应该去哪儿补?
2.应该去哪儿补?
孩子们,应该回到家里补,父母与孩子一起“聊聊人生,补的是心田智慧”。
孩子们,应该去球场上补,父母陪孩子一起“打打篮球,补的是拼搏精神”。
孩子们,应该到大自然补,父母同孩子一起“看看风景,补的是陶冶情操”。
孩子们,应该到社会上补,父母跟孩子一起“学学吃苦,补的是体验挫折”。
同时,假期是“习”的教育,不是“学”的教育。
补“玩”+补“习”=补“学”!! “学”和“习”是不一样的——
孩子们的“学”:是“效法”、是“模仿”!
孩子们的“习”:是“练习”、是“游戏”、是“玩耍”!
如果把“学习”被看作是单一的词话,那么,是否就是说“学习”呢?
其实,“学”跟“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学”的是知识、是能力,而“习”则是工作中的实践。
“学”什么呢? “学”的是知识技能、“学”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就是学以后用只是技能去解决问题;或者去温“习”所“学”的,这是一个“学”与“习”的互补过程。
“习”字组成的词语,我们知道有“习以成性、习以为常、习非成是、习非胜是、习非成俗、积习难改”等,总之就是“习惯成自然”! 假期,说白了就是的要家长“习”的教育,“习”,能够增强人的动手力,“习”能够促进人的思考力。
3.教和育不一样,学和习不一样
“学习”,是“学”和“习”的组合,教师和家长都非常重视“学”而忽视“习”。
假期不是用来“学”的是用来“习”的。“习”是指“演练、试验、实践”,在实用技术中有句俗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就是“学”和“习”的关系。在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中,这个原则也适用,只有学到的知识能用得上,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根源和出发点。
下面的成语就是“习”重要性,如,“生活即教育”、“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生练达即文章”,“学而不习则罔,习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思考力”是从“习”的“实践、体验、挫折”中生长出来的。
教和育不一样,学和习不一样,学可以获取知识,习可以让你得到智慧,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上学时以“学”为主,假期里要以“习”为主。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习的机会。
在假期里,孩子接触自然社会比“学”更靠谱! “学习”是“学”和“习”的组合,“学”是通过教授、效法达到“求知”的过程;“习”是通过体验达到“求能”的过程。
上学期间以“学”为主,假期里以“习”为主,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教育的最佳效能。 所以,在假期里,家长应该给孩子们多多在补“习”上,不应该把用在补“学”上,这样的假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事实上,对于孩子们来讲,这样的无意识的“习”就是真正的“学”!这就是孩子们自己天生的“学”之法、“习”之道,这就是教育中的“教”之道、“学”之道、“育”之道。
无意识中去“习”,不要让孩子知道大人的真正用意。
此时的大人是以“有心对无心”来“育”的,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心,用心恰恰无心。”
这是上帝赋予孩子们“学”和“习”的天性,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我们为什么不开发利用?
如今,“AI老师”不仅地出现了,而且“AI老师教学”,已经把我们的“真人老师教学”给KO了。
如今,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教育。
那么,我们的父母是否会请一个AI老师做家教吗?
教育界“人机大战”机器人完胜,教师这个职业真要消失了吗 ?
AI时代,我们的“学校教育”之路如何走?
请看 第二部分 AI时代“学校教育”之路如何走?
附录——"第一部分 AI时代:我们的“家庭教育”之路到底如何走?
第二部分 AI时代:我们的“学校教育”之路到底如何走?
第三部分 AI时代:我们的“自我教育”之路到底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