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啥给啥,真的会骄纵他变得肆意妄为,心理学家可不这样认为

文 / 妈妈五点半
2019-08-05 23:06
"

朋友玲家一儿一女,两口子年纪相差不大,可是育儿风格却相差甚远。

朋友玲脾气好,不管孩子如何调皮、任性,她都会好声好气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她老公磊却完全相反,他是个严父。孩子在他面前无理取闹,只会得到打骂。

前段时间朋友一起聚会,大家都带着孩子去的。玲5岁的女儿因为妈妈给她买的饼里加了生菜,就突然在众人面前大哭起来,一边哭还一边指责她妈妈“知道自己不吃生菜,还让别人放,是不是故意不想让她吃”。玲一边安慰女儿,一边把饼里面的生菜拿出来,再把饼给女儿时却被女儿抬手打到了地下。

孩子要啥给啥,真的会骄纵他变得肆意妄为,心理学家可不这样认为

场面一度很尴尬,而玲却像没看见一样,继续安慰女儿并且承诺在给她买一个不加生菜的。小姑娘才慢慢地止住眼泪,之后玲就赶忙出去买了。但不凑巧的是,玲刚走,磊就买水回来了。看见小姑娘还在不停的掉眼泪,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把丢地下的饼大力扔到了垃圾箱,然后把女儿臭骂了一顿了。原本慢慢不哭的小姑娘,又开始大哭起来,而她爸爸气的要打她。

等玲回来后,磊就开始不停埋怨玲把女儿惯的不像话。但是坐在一旁学心理学的朋友却说:“你可并不能这么说,从“生活态度取向”理论来说,有玲这种以安逸为生活态度取向的父母,孩子会更快乐,亲子关系也更融洽。”

啥?对于心理学家来说,骄纵孩子还有积极意义?

什么是生活态度取向?

“生活态度取向”理论是以色列心理学家尼拉·凯弗提出的,在《正面管教: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一书中,作者简·尼尔森用一整个章节来重点讨论不同生活态度取向的父母是如何通过选择和行为影响孩子的。

孩子要啥给啥,真的会骄纵他变得肆意妄为,心理学家可不这样认为

在“生活态度取向”理论中尼拉·凯弗根据人面对压力时的不同行为,将其分为4种类型。在《正面管教: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中,简·尼尔森详细解释了安逸、控制、取悦、力争优秀这4种生活态度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这4种生活态度取向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如果以生活态度取向来分,玲是安逸型,而磊则是控制型。

如果说控制型的磊像冰需要对局面的掌控力,那安逸型的玲就像水,随和、包容、软化所有的冲突,这也是安逸型最大的优点。

现实生活中,安逸型父母往往给人骄纵孩子、没原则的坏印象,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总是不管合不合理都会尽量满足,教育的孩子也都有讨人厌的“公主病”。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点里,被安逸型父母教养出来的孩子大都生活技能差、不能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

可是,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安逸型父母虽然为了避免冲突,尽量去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他们大多脾气好、包容、不会打骂孩子和孩子的关系也更融洽。

要知道亲子关系良好,父母不打骂孩子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研究指出,打骂会使孩子体内的压力激素升高,导致大脑结构的改变。一个孩子在3岁时一个月被打骂超过2次,那他在5岁的时就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并且这些从小经常遭到打骂的孩子,到9岁的时还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

虽然安逸型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哭闹去满足孩子要求的做法不好,但是当冲突发生时,他们不发火、不打骂的行为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孩子要啥给啥,真的会骄纵他变得肆意妄为,心理学家可不这样认为

安逸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古话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这其实很符合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有关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童年经历对人一生重大影响。

简·尼尔森博士说“当孩子们感知他们的世界,对其做出决定,并得出一些包括“因此,我必须……”的信念的基本结论时,性格取向就形成了。”就好比孩子得出,他比别人小,别人就必须照顾他的想法时,那他就形成了以安逸为生活态度取向,而孩子的这种想法是基于自己父母对他的行为影响形成的。

安逸型父母对孩子的积极影响

以安逸为生活态度导向的父母的优点是,他们脾气好,遇事不慌乱、随和宽容,能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亲子关系也很融洽,同样父母的这些优点同样也会影响到孩子。

就拿玲的女儿来说,相比于爸爸她更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时,她很快乐、脾气也很稳定不会随意发火,幼儿园里有什么事也总是和妈妈说。而妈妈在平时满足她要求的行为也影响着她对弟弟的态度和行为。当她和弟弟同时看上了一个玩具时,她会主动让给弟弟。

在安逸型的父母家里,他们发生矛盾的次数更少,家庭氛围也更好。同样孩子在父母身上也更容易学会随和、包容等特质。

孩子要啥给啥,真的会骄纵他变得肆意妄为,心理学家可不这样认为

安逸型父母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以安逸为生活导向的父母最主要的特点是他们总想避免生活中的痛苦和压力。他们可能对孩子过于宽容,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为了避免和孩子发生争执,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这种骄纵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变的讨人厌,无法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界限和规则。并且父母这种使用骄纵来逃避压力的方式,很可能让孩子认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不用顾及别人的感受,也不需要遵守任何社会责任。

不良影响一: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

就拿玲的女儿来说,大庭广众下因为饼里面加了生菜而哭闹,是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妈妈把生菜拿出来再给她却被她扔掉的行为也丝毫没有顾及妈妈的感受。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也是很多安逸型父母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之一。

一个想安逸的父母,虽然在当时通过满足孩子的要求,避开了一些似乎会使他们不舒服的措施,但因为孩子只会提要求而不懂得合作,这些父母在将来会遇到更大的麻烦和压力。并且安逸型父母容易养出界限不清、规则不明,缺乏责任感的孩子。

孩子要啥给啥,真的会骄纵他变得肆意妄为,心理学家可不这样认为

不良影响二:孩子不思进取

就拿《都挺好》里面的苏明成来说,作为家中最受宠的孩子,苏明成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只要他想要的东西,哪怕是坑女儿,苏母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苏明成的前半生有苏母兜底,哪怕是婚后也有苏母的金钱加持,他只会花花花、既不追求职场上的突破、也不追求个人进步。

结果怎么样,被惯坏的苏明成,在苏母去世后,彻底失去了给他兜底生活的人,和上司对着干、打苏明玉,进看守所;离婚;失业、投资被骗……人生跌若谷底。

这种自己不思进步、不追求自我提升,一切有父母兜底的行为,在父母没有能力帮助孩子时,只会让自己和孩子陷入更大的压力和麻烦中。

孩子要啥给啥,真的会骄纵他变得肆意妄为,心理学家可不这样认为

如何帮安逸型父母完善他们的育儿技巧

每一种人生态度取向都有它的优缺点,了解自己人生态度取向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给自己套上枷锁,而是为了增加对自己的了解,认识到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且克服它。让自己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以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出更加合适的行为。

建立日常惯例表,明确区分自己和孩子的责任界限

简·尼尔森博士说“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能受到鼓励。”为了让孩子学习自控而不是他控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参与制作日常惯例表。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按规则来,还有利于区分你和孩子的责任界限。

那要如何制作日常惯例表呢?

就拿睡觉来说,你首先要让孩子列出他们晚上睡觉前应该完成的事情。例如:收玩具、洗澡、刷牙、换衣服、找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好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清单里的事情必须要和孩子商量好,是孩子同意做的才行。然后让孩子工整的把确认好的事情抄在一张大纸上,贴在孩子能看见的地方,每当孩子完成了一项清单上的内容,就帮孩子拍照贴在内容后面,或者让孩子自己做上标记。

只要是孩子认同的事情,他的完成度就会很高,也更容易受到鼓励。这样你就不需要追在他后面告诉他干什么,而是让他按自己的日常惯例表行事。这样他不仅学会了自控,还把自己和大人的责任区分开了。

孩子要啥给啥,真的会骄纵他变得肆意妄为,心理学家可不这样认为

教孩子做家务,培养自信心、责任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做一些实际有用的事,而做家务就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经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是1∶10。

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发布消息称,今后,洗碗、洗衣、拖地将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项家庭作业。并且要求学校建立劳动实践评价制度,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你看,让孩子做家务并不是一件无不足道的小事,而是关乎孩子未来社会能力的大事。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机会,让他们学习锻炼。

2-4岁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学着扔垃圾、收拾玩具、摆放碗筷、穿衣服等;4-6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学着打扫卫生、帮着准备食材、洗小衣服、刷碗等;6-8岁时,就可以学着自己整理房间、收拾衣服、整理书包等;8-10岁时,可以学着做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用洗衣机等;10-12岁时,应该学着自己照顾自己,准备饭菜、做购物清单、打扫卫生、洗衣服等等。

做家务不仅能帮助孩子尽快做好独立的准备,也能让孩子赢得自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心。

孩子要啥给啥,真的会骄纵他变得肆意妄为,心理学家可不这样认为

允许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没有大人干预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例如,不吃饭,会饿;半夜不睡觉,会起晚;淋雨会感冒。有时候比起说教来,自然后果更有教育意义。

在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有一句台词“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妈,谁都能把你像垃圾一样扔掉。”孩子只有在恰当的时间体验到了自然后果,才能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有一次玲跟和抱怨,她那天先后帮儿子准备了3种不同的早餐,儿子只知道告诉她,这个他不吃,那个他不吃。孩子对着妈妈任性,还有妈妈兜底,但是如果孩子对着别人任性,只会让人厌烦。

其实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体验不吃饭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帮孩子做这做那。有些事,孩子明白的越早,对他们越有利。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人生态度取向,我们都要明白了解自己的人生态度取向的目的,不是为了固步自封,而是为了取长补短,更好的教养孩子。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