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这个必然,让生命更有意义

文 / 心理学说
2019-08-05 16:08
"

最近看了不少关于“死亡”题材的电影和书籍,于是想跟大家聊聊关于死亡这个话题。

死亡这个必然,让生命更有意义

死亡总是会如期而至,无可避免,这是一个恐怖的既定事实。人类的四大终极课题,首当其冲就是死亡,我们也无时不刻在与死亡做斗争。斯宾诺莎说过:“每个事物都在尽力维持自身的存在。”

说到死亡,恐惧是我们对死亡的第一感官。对死亡的恐惧从人类的先祖就开始,据说,人们抱团生活的行为模式也是为了抵御死亡恐惧的方式之一。

死亡这个必然,让生命更有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态度是避讳的,但是每个儿童都会天然的经历害怕死亡、认识死亡的阶段。根据调查,5-9岁的孩子多数都会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

  • “我什么时候会死?”
  • “多老会死?”
  • “我会活到多少岁?”

孩子一定是自己思索后才向父母提出疑问,可父母常心疼孩子为死亡这件事感到困扰而急于保护孩子,会告诉TA你与死亡无关,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于死亡的焦虑,压抑了自己对死亡的焦虑。但是这种焦虑并不会从父母那得到真正的缓解。

死亡这个必然,让生命更有意义

孩子自身产生对死亡防御的机制一般分为两种;

  • 第一种就是我们常见的将死亡拟人化,把死亡想象成阴曹地府,把死亡想象成拿着镰刀的死神。当死亡成为了一种具体的事物,我们似乎对自己生命的掌控力更强了一些。
  • 第二种则是认为死亡与孩子无关,是老人的事。小孩子是不会死的,于是有些孩子开始阻止自己长大、不希望自己长大,比如说在头上放本书,或者是以某些仪式祈祷自己永远不会长大这样就可以避免死亡。

这样的防御机制当然不算坏,但当小孩看到同年龄的人死去,就可能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带来严重心理问题。在这边咨询师对缓解孩子对死亡焦虑这样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那就是教会孩子区分死亡和被伤害的不同。比如说告诉孩子,你现在不会死,但是你生病了可能会死。告诉孩子,你如果被车撞了可能会死。也就是向儿童保证了死亡不是直接发生的事情,不是不可避免的。

和死亡的观念达成妥协是儿童成长时期重大的任务。

死亡这个必然,让生命更有意义

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这本书中说道:存在的核心冲突就是对死亡必然的意识和继续生存下去的愿望之间的张力。我们会不自觉的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注定得死,那么生命有什么意义?”书里面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人类这种追求意义的动物却被投到无意义的宇宙中。”这是一个很宽广的议题,人活着的意义。在我看来,是死亡使得我们的生命有了意义,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才能认识到生命的色彩。

死亡这个必然,让生命更有意义

有这样一个案例,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在发现自己患癌症后,自然治愈了心中的心理困扰。在面对死亡时,人们反而更能从琐事选择的生活中转化到更简洁明了的生活模式中,更能优先安排自己内心想做的事。

我们都知道关系导致治愈,选择导致了病人的痛苦。

当时间线缩短的时候,重要的事物更容易显现出来。对死亡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衍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让我们拥有更真诚的生活模式。而咨询师则是要帮助病人,在没有这些偶然境遇的情况下,挖掘出这个人成长的潜能。

死亡这个必然,让生命更有意义

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是对死亡的思考和观念却可以拯救一个人。对死亡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衍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让我们拥有更真诚的生活模式。

死亡这个必然,让生命更有意义

根据调查,人类死亡恐惧来源排序是:

  • 1、死亡会造成朋友亲人的悲痛
  • 2、我所有的计划的幻想都结束了
  • 3、锤死的人的过程痛苦
  • 4、不再拥有进一步的可能性
  • 5、不能再照顾我抚养的人

2和3是针对自我,而其他都来源于关系。

我们会通过各种寻找各种方式来对抗死亡。比如说通过自己的作品让后人记住。或者是保有与他人美好的回忆等等。人都希望自己永远被爱,永远被记得。

关于死亡还有多值得我们探讨,我们敬畏死亡,同时也思考生活的意义,这期闲话就到这。

作者:席晓慧 本章内容来源于《心理学说》知乎专栏作者投稿,如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作者。有心理问题,找心理学说!心理学说:普及健康心理学,推动全民心理健康蓬勃发展。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