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被人民日报点名:缺乏同理心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作者:冬平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7月20日傍晚,江苏扬州市一名15岁的初中女孩,发现消防员冒着高温灭火后,飞跑到超市买了10瓶矿泉水,悄悄地递给了消防员们。
这位暖心的女孩名叫熊岚川,她当天一个人出门散步,看到消防员灭火后汗流浃背的样子特别心疼,就跑去给消防员买矿泉水,没想太多,她说:“天气特别热,他们特别辛苦,看到他们也很渴,就买点水给他们了。”
人民日报官微点名表扬了熊岚川,但在熊岚川的妈妈看来,女儿做出这样的举动,自己一点儿也不意外,因为女儿平时就很细心,会主动帮助别人,不过她也被女儿温暖到了,为女儿感到骄傲和自豪。
网友留言说:最美的心遇到了最可爱的人!
好孩子,有你们,未来可期。
很小的一件事,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行动虽微小,却演绎着善良和自在,平凡中也见精彩。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素养?作家梁晓声曾做过精辟阐释: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是善良的最好体现;心里装着别人,能体谅别人的感受,做出善解人意的行动,这份同理心实在难能可贵。
李嘉诚曾教导儿子,要真正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然后才是做一个成功的人。做正直的人必须不贪图小利,多为别人着想。
在对儿子日常的教育中,李嘉诚要求他们从点滴做起,做个真正的善良之人。
有一次,香港刮台风,李嘉诚家门前的大树被刮倒了,李嘉诚看到两个菲律宾工人在风雨中锯树,他马上把儿子从床上喊了起来,指着窗外的工人说:“他们背井离乡从菲律宾来到香港工作,多辛苦,你们去帮帮他们吧。”
能真正在人格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看到别人的需要,感受到别人的不容易,并尽力去提供帮助,让孩子学会善良,懂得同理他人,会让孩子收获更满意的人际关系,也会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
在新闻中,在身边,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喜欢搞恶作剧,比如扯别人头发、用铅笔扎人、嘲笑比较胖的小伙伴,甚至划豪车、从高空抛东西,等等,许多熊孩子最终犯下大错,正是由于缺乏同理心。
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做事只考虑自己开不开心,丝毫没有考虑到会对别人带来什么影响,他们将快乐建立在对别人的伤害之上,最终害人又害己。
苹果公司CEO库克曾经说过,我不担心人工智能跟人一样有思维,而担心人类变得像电脑一样,失去价值观和同理心,科技需要人性的光辉。
教会孩子善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良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是教育的重要一课;教孩子富有同理心,懂得尊重和理解别人,能为他人着想,是善良的重要方面。
台湾著名作家、思想家柏杨曾说:我们盼望的是,每个中国人都应有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的教养。
之前在《读者》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夫妇下岗后在小城的一个服装市场里开了一家川味火锅店,每到吃饭的时间,行乞的七八个大小乞丐,就会成群结队地到火锅店来行乞。
其他店主见到乞丐上门,都会拉下脸来严厉呵斥甚至辱骂,只有这对夫妇每次都会笑呵呵地给这些肮脏邋遢的乞丐端来热饭热菜,而且都是新鲜饭菜,不是其他顾客用过的残汤剩饭。
后来有一天深夜,服装市场发生了一场大火,整个市场很快变成了一片火海。眼看火锅店要被熊熊大火所吞没,忽然那些乞丐们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在老乞丐的率领下,冒着生命危险将店里的易燃物品全搬了出来。
火锅店由于抢救及时,只遭受了一点小损失,最终给保住了。火灾过后,人们都说是夫妇俩平时的善行得到了回报。夫妇俩也思谋着以后要更真诚地对待乞丐。但奇怪的是,自火锅店恢复营业的那天起,就再没有见到过乞丐们的踪影。
后来,人们在另一个城市发现了这群乞丐,但他们已经不再行乞,而是改为捡垃圾为生了。
夫妇俩专程去探望并感激他们的帮助,老乞丐满眼热泪地对夫妇俩说:“在小城乞讨的日子里,从来没有人把我们当人看待,只有你们夫妇俩把我们当人,是你们夫妇俩的尊重,使我们又重新恢复了自尊和自信。我们之所以要离开小城,是因为我们想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尽管我们目前仅能靠捡垃圾为生,但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这个故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让人思考,生命对生命的影响,不是在于高高在上的教诲和指导,而是在于善良的对待,真诚的分享,真心实意为别人着想的细微行动。
禅语曰“善心如水”,善良会传递,同理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用同理心尊重、理解、包容别人,真诚地帮助别人,带给别人温暖和力量,这是人性最美好的一部分。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下面这个小视频很好地诠释了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
同理心,是与他人共情的能力,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体会他人的想法和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同理心是将心比心,是真诚一致、感同身受,是带着尊重和接纳,与他人内心产生联结和共鸣。
同情心是对他人处境的一种情感认同和表露,是对他人的不幸、苦难产生关怀的情感反应。
面对遭遇困境或者需要帮助的人,仅仅滥用同情心,就像高高在上的麋鹿一样,轻描淡写地来一句:“哇,真糟糕,对吧?”然后试图转移注意力:“现在你想来点三明治吗?”,甚至总是试图从黑暗中找出一点希望,给对方空洞的安慰,但这样的回应并不能真正帮助当事人摆脱困境。
而像短片中的熊一样,面对落入井底的狐狸,他没有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也没有进行说教或者给出建议,而是主动爬到洞中,与狐狸为伴,抱了抱狐狸,告诉他:“我知道这种感觉,但你要知道你并不孤单。”让狐狸感受到他理解她的处境,这样彼此形成真正的”联结“,才能给予当事人她所需要的温暖和力量。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共情的萌芽发展得很早。一岁婴儿听到其他婴儿哭泣也会哭起来。到2-3岁,儿童会为其他儿童或成人提供礼物,并自发地和他们共享玩具,即使他们是陌生人。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William Damon曾对从婴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共情能力发展变化有如下分析:
婴儿早期:对自我的情感和需要之间的边界很清楚,但不能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与需要。
1-2岁:能够将辨别他人悲伤的情感发展为真诚的关心,但还不能将这种情感真实化地转变成有效的行为。
3-9岁:意识到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境会有不同的反应。借此,会对他人的悲伤做出更适当的反应。
10-12岁:发展出对处于不幸困境中的人的共情——穷人、流浪者及残障人士。到青春期,这种共情能力将对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人道主义的色彩。
同理心是一项重要的心理社会能力。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原理事长冯晓霞教授曾指出,孩子如果不知道如何与世界相处,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劳。儿童心理社会能力非常重要,这是一份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事情,在早期投入多一分精力,孩子成长更健康,以后社会就会少很多不符合规范的人。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如果说孩子天生就具有同理心的萌芽,那为什么有的人长大后发展了很好的同理心,有的人却不具备这种能力呢?这很大一部分在于后天成长过程中孩子与环境的互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与父母的互动和交流。
1. 以身作则,做有同理心的父母。
当孩子遇到挫折,产生负面情绪时,父母要尊重孩子,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忽视,不打击,而是好好地专注地倾听孩子,认可和肯定孩子的感受。并和孩子一起探讨他所遇到的问题,正向引导孩子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
想要孩子有什么样的素养,首先你得成为什么素养的人。
2. 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
当孩子表现出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行为时,父母要及时赞美孩子,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
曾看到一些家长,当孩子表现出帮助他人的行为时,他们批评孩子“多管闲事”,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和家长一样变得越来越“冷漠、势利”,让孩子慢慢丧失同理心。
3.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要简单粗暴地指责和惩罚孩子,而是要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并督促孩子采取积极的方式弥补错误,为他人提供安慰和帮助,更有利于孩子发展同理心。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其他小朋友撞倒受伤了,可以让孩子道歉并帮忙拿药处理伤口,激发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唤起孩子对他人天然的同理心。
4. 抓住生活的契机,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比如,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也要引导孩子去思考:“别的小朋友是不是更需要这个东西?”“如果你自己玩这个时间太长了,其他等待的小朋友会不会很着急?”同时鼓励孩子主动为其他小朋友提供方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当小朋友之间出现冲突时,也是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的好契机。比如,孩子抢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可以问孩子:如果你的玩具被抢了,你会有什么感觉?等等。
好的教育,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母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
培养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就是培养一个懂得尊重别人,善于理解别人,能体谅和关心别人,能为世界带来温暖的善良的孩子。
有同理心的孩子,也是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孩子,他们的未来都不会太差。
作者简介:冬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两个孩子的妈妈。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