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的重要性远超你想象!9个心理学概念,揭秘育儿的深层秘密

文 / 家庭治疗师兰娘娘
2019-07-07 14:06

这几天我在北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进修研究生课程,很多朋友得知后表示疑惑:"你一个做儿童教育的人,不是应该学教育学吗,为什么要学心理学呢,是不是跑偏了"?

No!恰恰相反,要想做一个好的育儿专家,必须系统学习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一大堆理论和知识。因为心理作用于每一个人,孩子也不例外。当下广为流传、70后和80后家长有意无意之间正在践行的育儿方法,其实都源自心理学,只是绝大多数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罢了。

举个例子。我女儿4岁时曾有一个公仔玩具,玩腻了不想要了,塞到玩具箱角落里。后来某天,邻居家小朋友来做客,看到这个公仔爱不释手,我寻思着干脆送她算了,就和女儿商量。谁知女儿赶紧抢了过来,说:"不行,这是我最喜欢的玩具",并且之后一周都要抱着它睡觉。玩具还是那个玩具,为什么孩子对待它的态度变化了?因为心理变了。如果你不明白个中原因,就很难做出正确的解读和有效的引导。

今天,就我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笔记,给大家整理了9个父母必须要知道的心理学概念,并用实际案例告诉你,它们能怎样帮助你教育子女。

择校的重要性远超你想象!9个心理学概念,揭秘育儿的深层秘密

堕天使路西法(图片来自网络)

一、路西法效应 The Lucifer Effect

案例: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将一批大学生随机分为狱警、囚犯两组,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学楼地下模拟建造的监狱,进行角色扮演实验。原定实验两周,随着时间的推进,扮演狱警的学生越来越像真的狱警,扮演囚犯的学生越来越被伤害,6天后就陆续有人无法承受,实验被迫终止。津巴多之后撰写了《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书,记录了这个全球最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表明环境可以塑造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即使是路西法这样的大天使,也有可能不知不觉变成恶魔。

教育启示:让孩子进入一个充满"小混混"、"小太妹"的四流学校,和让孩子进入一个人人积极学习、力争上游的名牌学校,结果可能天差地别。为什么很多家长为择校呕心沥血?除了争取更强的教育资源意外,也因为"好的学校有好的校风",能更有效地避免孩子受不良环境、人员、事件的影响。

择校的重要性远超你想象!9个心理学概念,揭秘育儿的深层秘密

斯金纳箱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二、斯金纳箱 Skinner Box

案例: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世人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发明了一个箱子。箱壁一侧有个可供按压的杠杆,杠杆旁边有个装食物的小盒,连着箱子外的食物释放器,然后把老鼠放进去。老鼠无意中发现,按压杠杆就有食物出现,重复多次后,发现了规律,从此也不干其他事了,就在杠杆旁边等吃的。斯金纳由此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

教育启示: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时候靠的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带来的积极强化或者消极强化。假设你带孩子出去,孩子见人能说谢谢、再见,你及时表扬,以后孩子会更加有礼貌,这是积极强化;如果孩子想买一个玩具,你不答应就满地打滚,而你为了"不要丢人现眼",给他买了,以后这样的情形会不断重演,因为孩子知道:只要撒泼打滚,就能达到目的,这是消极强化。所以,孩子不好好吃饭?那就收了餐具让他饿着;不收拾书包?那就让他第二天漏带书本被老师批评……家长一定要忍住,中途不要给他零食,也不要帮他收书本。彻底停止消极强化行为,才能帮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择校的重要性远超你想象!9个心理学概念,揭秘育儿的深层秘密

罗森塔尔(图片来自网络)

三、罗森塔尔效应/皮格拉里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案例: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让橡树学校1-6年级的学生参加了IQ测验,然后随机抽取了其中18人,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孩子智商很高,很有培养潜力,请注意观察"。一个学年结束时,罗森塔尔再次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这18个学生的IQ增长数据远高于其他学生,并且更自信开朗,更喜欢学校生活,乐意接受老师的建设性批评。罗森塔尔后来通过课堂教学录像发现,老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孩子抱有更高的期望,并且对这些据说"高智商"的孩子在细微之处流露出偏爱,如给予更多微笑、更多眼神交流、更多赞同,反过来也鼓励了孩子积极互动,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

教育启示:要想使孩子进步得更快,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尤其在小学阶段。这个时期是培养自信心最关键的节点,孩子得到越多来自父母和老师的信任、鼓励、支持,就越自信阳光,越能激发身上的潜能。

择校的重要性远超你想象!9个心理学概念,揭秘育儿的深层秘密

无效的赞扬对孩子无益(图片来自网络)

四、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

案例:1975年,人格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主持了一次现场实验,给一群数学成绩不好的小学生进行了25个时段的训练。实验前,这些学生认为自己数学不好的原因是"能力不行";实验过程中,心理学家在他们遭遇失败时进行了感受的引导调整;实验结束时,他们的观念转变了,认为自己数学不好的原因是"努力不够"。在之后的数学测验中,这些学生做题更积极,勇于挑战,成绩也更高了。德韦克之后著有《成功与心理定向》一书,提出人们在分析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时,有两种走向,一是固定型思维,二是成长型思维。

教育启示:想象你的孩子拿着绘画作品/100份的试卷来向你展示,大多数家长的回应是"你真棒"、"你真聪明"。德韦克告诉我们,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如果你表扬/批评孩子的某种特质,孩子会收到一种信息:我天生如此。那他会减少努力,并处处想证明自己真的很行/不行。正确的方式是尝试用成长型、过程性的词语来鼓励孩子,例如:这幅画画得不错,你一定很有耐心,花了很多心思吧?/月考100分,你上课一定很认真吧?

择校的重要性远超你想象!9个心理学概念,揭秘育儿的深层秘密

家长应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图片来自网络)

五、自尊 Self Esteem

早在1890年,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先驱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他的名著《心理学原理》中论述了自尊的含义和重要性,之后马斯洛、罗杰斯、罗森博格等人进一步分析探讨了这一概念。自尊意味着自我价值感,而自我价值感包含学习能力、社会接纳、运动能力、身体外貌、行为举止等成分。以社会接纳为例,当你发了朋友圈没人点赞,群体讨论时没人跟你互动,都会影响自尊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最可怕的一句话,是小伙伴跟他说"我们不跟你玩儿了"。

教育启示:在多子女家庭中,如果弟弟妹妹特别能干,受到的关注和接纳更多,哥哥姐姐的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挑战。所以,作为父母,切忌拿自己的孩子做横向对比,或者跟"别人家的孩子"对比。

择校的重要性远超你想象!9个心理学概念,揭秘育儿的深层秘密

让孩子积累成功经验(图片来自网络)

六、自我效能理论 Self-Efficacy Theory

案例:1982年,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个工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我能不能做成这件事,取决于过往的经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相反,倾向于选择低于自己能力水平的工作,逃避那些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更差。

教育启示: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首要方法是让孩子累积成功的经验,让他们从中获得"我能行"的思维,引发他们更好地表现。所以,如果孩子畏惧某一门学科,或者某一类事情,先给他难度较小的任务,不要一上来就高要求高标准。

择校的重要性远超你想象!9个心理学概念,揭秘育儿的深层秘密

照镜子是孩子建立自我认知的方法(图片来自网络)

七、镜中自我 Looking-glass Self

案例: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在《社会组织》中提出了"镜中自我"的概念,认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能否根据他人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一个人是否成熟,通俗地举例,就是一个人有没有"眼力劲儿"。

教育启示:当孩子学会看脸色行事时,恭喜你,他正在锻炼对镜中自我的把控!反过来讲,孩子也最容易受到镜中自我的困扰。很多家长反映3-7岁的孩子接受不了批评,可能是因为外界负面的评价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人,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所以,对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得注意,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择校的重要性远超你想象!9个心理学概念,揭秘育儿的深层秘密

父母是首选的重要他人(图片来自网络)

八、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案例:这个概念和"镜中自我"是相关联的。1934年,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提出,人不会看所有人的镜子,而是主要看"重要他人"的镜子。至于重要他人是谁?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选择。一般来说,幼年时是父母,幼儿园至小学是老师,中学以后是同辈,成年结婚以后是伴侣。

教育启示:当年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些话爸妈说了我不听,我妈妈就会告诉班主任,由班主任转述,我立即认真听取,坚决执行。这样的情景很熟悉对吗?如果你的孩子处于小学阶段,作为家长,一是要和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二是坚决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诋毁老师。如果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异议,可以私下沟通,但当着孩子的面,要维护重要他人的权威。

择校的重要性远超你想象!9个心理学概念,揭秘育儿的深层秘密

换位思考体验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感(图片来自网络)

九、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案例: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进笼子,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予难受的电击。多次实验之后,蜂鸣器一响,在给电击之前先把笼子门打开,但狗不会立即逃走,而是直接倒地呻吟颤抖。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教育启示:习得性无助的意义可以延伸得很宽很远,譬如我们常见的叛逆期,也可以用此来做解释。孩子年幼时,想少吃一点,父母不同意;想少穿一点,妈妈要求必须穿秋裤;想出去玩,家长有各种限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性顺从。但人天性需要独立自主,等到14、15岁条件相对成熟了,被压抑的自我需求突然爆发,就容易从极端无助变成极端叛逆。有选择,才有幸福感,适当让孩子自己做主,能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也有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

可以用于少儿教育的心理学知识太多太多了。

超限效应告诉我们,过度的唠叨让孩子厌烦,根本起不到教育和促进的作用。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无小事,可能一句话、一件事,就足以影响孩子一生。

德西效应告诉我们,让孩子从"为父母学习"变成"为自己学习"才能长久保持动力。

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棍棒、恐吓之类的北风式教育,不如温情、理解之类的南风式教育。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孩子不能偏科,对于薄弱的学科,更要花功夫去补足。

人格塑造因素告诉我们,家庭是性格形成的工厂,早期的亲子关系模式塑造了日后的行为。

自我意识告诉我们,为什么大人不在的时候,孩子摔倒了会自己爬起来,而且不哭。

恒河猴实验提醒我们,从小缺爱的留守儿童,成年后可能无法恰当地爱他人、做父母。

……

我会持续分析推荐相关的内容。如果你对"如何利用心理学教育孩子"感兴趣,欢迎加关注。

另:本文为原创,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谢谢!

我是兰娘娘,从自助到助人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师、亲子导师,两个孩子的母亲,快乐积极的单亲妈妈。期待和你在家庭教育的路上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