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自卑,就有多自信
前两天,我的朋友Celine突然发出感叹:我自卑情绪太重了,完全没自信。
听完我还是挺诧异的,毕竟她妥妥的女强人一枚,目标明确、收入高、手持CPA、正冲MBA,准备转战金融圈。
问其原因:是因为看到太多优秀的人,对比自己的不自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产生的差距而自卑。
这让我想起了前阵子的荧幕里不知所以的吴昕、半夜痛哭发圈的小S、还有女神学霸艾玛˙沃特森,外人看来,她们已然拥有很多,很优秀,可是内心还是超级自卑,不时生活在惶恐之中。
其实,没有人不自卑, 关键在于,你如何定义自己。
02
“理想”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只要跟这个理想的自己一对照,就会感觉自己的各种不够好:不够高、不够有魅力、不够会赚钱、不够会说话、皮肤不够白、孩子不够出色、事业不够突出……
为了这个理想中的自我,我们常常翘首以盼,却不自觉地忽略了其与现实的落差,眼里只有那个标准。
可是,你去同姚明比身高,跟博尔特比短跑,与比尔˙盖茨比财富,这种落差,分分钟让人抑郁,不自卑那就奇怪了。
当然,这些例子夸张了一点,但是反观我们自己,当你感觉自卑的时候,是不是给自己设定的标准过高?对自己要求过于完美?
在很多社会名人的著作中或者公开访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越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
人们往往认为一个人的优秀与自信成正比,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知道,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大可能是完美的,难以做到各方面都出色,总会有水平一般的那一面,但是往往优秀的人给自己制定过高的标准,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应当优秀。
举个例子,商场精英Gary和职场白领Ace,假设给Gary的业务能力打99分,而管理能力的真实水平只有65分,那么以他的自我感觉,管理能力也应当是不错的,但实际差距却很大,高达34分;
而另外一个水平一般的Ace,她出色的商务文书撰写为80分,而其他部分水平为60分,差距为20分。
从自我满意的角度看,Gary要比Ace承受更大的落差,如果只考虑落差本身,Gary要比Ace承受更大的痛苦,尽管无论哪个方面都比Ace优秀。从这个角度看,反倒是那些资质平平的人更不容易自卑。
也侧面反映出,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缺点或者不足也应该足够有竞争力,足够媲美自己设定的标准,恰恰是因为这种自信,所以才会在自卑中无法自拔。
03
“真实”的自己
当自卑情绪爆发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克服自卑、克服缺点。可是,自卑不是缺点,该自卑的时候就要自卑,这才是正常的。如果谁在该自卑的时候竟然不自卑,那就是扭曲了自己。
况且,很多所谓的缺点是不可能被克服的。如果在这个美容机构风靡的时代,容貌还可以花上一些钱大改造的话,小短腿又该怎么办呢?
关于自卑的故事中,“丑小鸭”变“白天鹅”终究只会出现在童话里。长大并不会使一只鸭自动变成一只鹅,不会是烧鸭变成烧鹅,也不会有丑小鸭变成大天鹅。
自卑只是正常的感受,不过被社会定义成负面的而已。我们辐射思考不能发现,所谓的虚荣也许也是每个人再自然不过的愿望,却同样受人鄙夷,被定义为负面。
其实,只要在不伤害他人情感、减损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大可不必苛求,自卑如何?虚荣一下又如何?
该接纳的无论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的,这是我们值得自卑的部分,而通过行动可以改变的则是需要我们化自卑为动力的部分。
我们是完整的人,不是超市里去了骨的肉片,我们有优点也有缺点,而且很可能缺点远多于优点。就像甜筒一样,又甜又冰,让人欲罢不能,但同时你得摄入那么高的热量。
03
不想被拖垮 那就远离
那么,快被自卑拖垮的人,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
首先,找到自己的得意领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了积极思维的力量,并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即对自己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
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其实反映出了一种强烈的信念——为了达成某项目标必须付出行动,即便有困难,只要努力就能做到。
它会指引我们保持平静淡定的心态寻求解决之道,而不是反复地自我否定,认为自己能力不足。
这也意味着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我们取得一些突破,伴随着这种成就感,自信就会增加;然后会更有动力去突破,下一阶段的成会让我们更自信,如此正向循环。
而最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效能感的莫过于在擅长的领域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比如说,有些人一旦让他公众表达、演讲,就没什么自信,不敢说话,脸红心跳头脑空白,但如果让他写文案策划,就可以挥洒自如。也就是在进行文案策划的工作任务上,她是个自我效能感很强的人;
再比如,有些人给他一堆数据简直想抓狂,不时出现小数点错误或者逻辑勾稽关系错误,而让他上台表演琵琶或者舞蹈,一出场即惊艳全场,那么她是在艺术领域自我效能感很强的人。这种人在演艺界、教育界较多。
还有些女生看起来娇小瘦弱,一点也不像跑马拉松全程的人,可是却能比男选手更快到达终点线,表现出惊人的耐力。或许其他各项运动都很平均,可是在马拉松所必备的耐力上,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很高。
其次,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很多人容易陷入单面视角,也就是说,片面地看问题。他的习惯看不惯,那就是天大的问题,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特别是在小孩教育过程中。
其实,人们口中的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对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就算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能否认他们更具有创造性;勇于冒险的人,在竞争激烈的商场或刀光剑影的战场可能成为英雄,也可能成为烈士;平时令人讨厌的话痨王,去当老师就相对更有天分。
然后,停止嘲弄他人。
我很喜欢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反感的行为或者不喜欢的事物不强加给别人,一方面是尊重他人,另一方面是保护自己。
我们有时候的自卑情绪,也有可能源于他人的玩笑或嘲弄。不喜欢被人戳伤疤,就不要挑人家的刺,不想被人说自己胖,就不要说人家矮,有时候或许只是一句调侃,而接受的一方或许内心敏感脆弱,只是表面看起来无所谓罢了。
生活中很少真的遇到他人的弱影响到我们的强的情况、嘲弄他人的弱往往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
但是真正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
通过嘲弄他人而获得强的感觉,必然是远离真实的自己,嘲弄他人最终收获的只是对自己的伤害,常常是来自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
也就是嘲弄者必被嘲弄。
05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中曾说过,有多大的自卑,背后就隐藏着多大的自信;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在自卑的驱使下超前发展的。
坦然地正视自卑情绪,它并不是魔鬼,只是在提醒你,你或许该调整战略,重新定义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得意领域。
不要只反省自身的不足,而不重新评估评鉴自己的标准。如果一门心思纠结于自己的条件,那是扯不清的。因为只要评鉴的标准有问题,再怎么好的人,也永远不够好。
记住一句话,
人自爱,必无敌;
人自知,必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