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在这3种家庭环境里长大的人,多半过的不快乐
这几天高考分数出来了,孩子和家长开始面对另一个重大难题——报志愿。令人纠结的,不仅仅是根据分数选什么专业,还有究竟该根据谁的想法填志愿。
有高考生在网络上表达了相关的烦恼:“我是真的烦了,填个高考志愿怎么比高考还难,父母轮流轰炸,亲戚朋友一顿说道,觉得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决定我这一生。”甚至还有一则新闻提到,父子因填报志愿大打出手,最后请来警察调解。
在这个特殊时段,有些父母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的判断,直接为孩子安排一切;与此相对的,还有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对大学专业毫不了解,就完全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看似彻底自由了,但迷茫的孩子觉得孤立无援。
如此不同的亲子关系,其实与每个家庭的结构有些紧密联系。拥有灵活的、合适的边界,一个家庭才可能有更加健康的环境,孩子的发展才可能更好。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庭中的边界。
家庭也需要边界吗?
说起“边界”,我们更容易想到个人隐私。比如坐出租车的时候,多数人不愿被司机问到私人问题:“小姑娘有对象了吗?”“小伙子一个月工资多少呀?” 比如,有些人会对同事未经自己许可就随意拿自己东西使用而感到生气。
这些个人边界很重要,能让我们感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受到尊重。
除了独立性之外,每个人的身份感还有另一个重要来源——对归属的渴望,与他人建立连接的需求。
然而,独立与归属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因此,在家庭中也需要人际关系中的边界,让成员之间更好地相处,使家庭氛围更和谐。
家庭中的边界与个人边界略有不同。家庭就像一个大系统,需要通过内部的子系统发挥作用,维持生活的正常运转,这些子系统包括“夫妻”“亲子”“兄弟姐妹”等等。在这些系统内部,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身份,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一个家庭中拥有合适的边界,意味着每个人能较好地明确自己的身份,并按照相应的结构进行互动,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及时作出调整。
比如在亲子系统中,尤其是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与孩子的边界是照料者与被照料者之间的关系,而当父母有事出门时,照顾者暂时缺失,孩子中就需要有一个人临时担任这一角色,其他兄弟姐妹尊重和理解边界的变化,相应的家庭功能才能维持。所以,家庭中的边界并不是家人之间的隔阂,而是为了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明显彼此之间的责任,让家庭功能变得更完成、更灵活。
不健康的家庭边界,有以下三种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关系复杂而混乱,这就与家庭中的边界有关。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孩子之间通常会有以下几种互动模式:
01.过于强硬的疏远型家庭
边界不是为了阻挡彼此间的交流。但当家庭中的边界过于坚硬,就可能形成情感上的疏离:
a.漠视
有些家长觉得,在孩子尚未成家之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父母拥有更多的社会经验,在家庭的各类大事小事上拥有决定权。这样的边界过于强硬,阻碍了父母对孩子真实想法的了解,所以孩子的感受常常会被父母轻视和否定,造成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发展被压抑。
b.无法触及
在漠视状态中,父母是以自认为合适的方式关心孩子,而在无法触及状态中,父母对孩子的忽视程度更为明显,他们很少关心孩子,不仅在情绪和感受上,在言语和肢体行为上也很少表达亲近,他们对孩子来说似乎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这会让孩子对自我价值感到怀疑。
02.过于干涉的卷入型家庭
边界是为了明确家庭成员的责任,而边界过于弥散,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就可能暧昧不清,有些人可能逃避责任,而有些人就可能承担起不必要的责任:
a.过度依赖
随着成长,孩子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个人责任,这在部分家长眼中是危险的,他们担心孩子无法独立完成这些事,万一造成伤害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们过度呵护孩子,造成孩子过度依赖父母对自己的溺爱。
过度依赖还有相反的情况,就是父母无法较好胜任自己的角色,让孩子承担本不应该担负的责任,比如父母比较敏感,内心脆弱,需要自己的孩子来照顾自己的情绪,孩子反而是成为了照料者的角色,而父母习惯了这种模式,反而对孩子形成了依赖。
b.互动争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相争斗,可能是由于孩子对边界不清的反抗,比如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翻看自己的手机等,他们自然可能不满;还有一种可能是,父母无形之中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对手,他们与孩子的互动并非出于某种关爱,更像是一种隐形的竞争,总是想要赢过孩子。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害怕失去父母权威造成的。
c.自我中心
有些父母有强烈的自恋特征,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因此亲子关系中的边界几乎就不存在了,更像是对孩子进行单方面的控制。
03.反复变动的不稳定家庭
家庭中的边界会在不同的环境下有所变化和调整,但还有一种相对特殊的情况,就是家庭中的边界反复无常地变动。这种情况下,父母有时候他们对孩子可以无微不至地关心,有时候会快速变成呵斥和贬低,孩子在两个极端状态中摇摆而不知所措,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
健康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混乱的家庭关系各有各的样子,而健康的家庭边界往往有着相似的特点。
从结构上说,健康的家庭边界是相对清楚的。在当时的处境下,家庭成员能明白自己有什么样的责任,该怎么对待其他成员,不会因过于坚硬而造成情感上的阻碍,也不会过分模糊而造成依赖或争斗。
健康的边界又是灵活的,可以根据环境合理变化,保证家庭功能的正常化,比如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常常在照顾孩子的生活和情绪,而当外婆去世,母亲陷入极度的失落,孩子可能会在这一时间成为家庭的照料者,并在一定程度安慰母亲的感情。这种边界的改变不仅出于现实的必要,也是情感的深层互动(Stoop,2014)。
变化,同样体现在孩子的成长上。在不同的时期,孩子对自主性和归属性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家庭中的边界做出相应的调整。从具体行动上来说,这需要父母对孩子的真实需求能有所思考,并做出合适的回应(Minuchin,1974)。
同样,青春期也是特殊的阶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边界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上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因为他们渴望对自我生活有所掌控,渴望个人隐私受到尊重,同时在情感沟通上需要维持相对畅通的渠道,通过仔细地观察与理解,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持。
如何营造边界清晰的家庭?
家庭是由父母与孩子共同组成的,所以健康的家庭边界也需要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努力,才可能更好地建立。
从孩子角度来说:
首先,你要认可自身的独立性。成长不仅意味着知识和经验的提升,也是一个与父母逐渐分离的过程。我们可能习惯在情感上将自己与亲近的人感受为“融为一体”,但成长后的独立恰恰需要我们理解,哪些东西是“我”的,哪些是“父母”的。分离并非结局,而是为了让我们独立的方式。
其次,探索属于自己喜欢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父母正在过的生活,或是对你的期待,或许并不适合你自己。在相对独立之后,多去探索,去发现自己的爱好、自己的趣味,建立让自己满意的生活模式。
最后,以真诚的态度进行沟通。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自己的步伐可能与父母期待的节奏发生冲突,比如上大学时,你就决定在校外租房子独自居住,而他们觉得毕业之后更合适,你可以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理由,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让他们在获得更多信息后进一步商议,或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需要多以孩子为中心,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和感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和行动。这样的互动,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更加清楚,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定。
逐渐避免指导式交流。小时候,孩子在知识上的学习常常需要父母的直接指导,但随着成长,尤其在关于生活选择的情境下,你可以多与孩子互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态度,并进行适当的交流。
在适当的时候调整生活重心,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为人父母,最令人难过的就是:与孩子相遇的这段旅程,恰恰是以分别作为终点的。或许,这也令人欣慰,因为分别的那一刻,恰恰说明自己的孩子已经成为了独立的大人,可以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需要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让孩子逐渐独立地走出家庭,也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的新生活。
当这一天到来,原来的家庭边界或许不再存在,而新的边界或许将是两个人之间最自然、最温情的距离。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7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