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肢无力、腹痛恶心、全身骚痒,容易误诊的抑郁症需要被关注

文 / 听李医生说
2022-04-01 00:32

​后台一直有很多朋友给我留言,要我讲讲这个病。好,今天我们用几个病例的形式来汇报这个疾病,希望能引起大家警惕。

病例一:患者女性,36岁,因为“间断性肢体无力、心悸、头晕2年余”就诊医院,而且是反复就诊,肢体无力、心悸、头晕,这都是比较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心悸、头晕,一般涉及到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疾病,肢体无力也常常被以为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疾病,比如有没有中风,有没有甲亢性肌病等。

这个病人多出就诊,拿了很多药物,效果都不好。后来以为是低血糖,低血糖也会导致肢体无力、乏力、心悸、头晕的,但给予升高血糖治疗效果也不好。多次进行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后来一个医生仔细,发现患者伴有情绪紧张、失眠、胃口不好等情况,建议转诊心理科,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给予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悸、头晕等症状也逐渐消失。

病例二:患者男性,49岁,因“上腹痛、恶心、食欲缺乏反复发作1年”就诊,患者做过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但治疗效果不好。还是反复发生上腹痛、恶心、胃口不好等情况,而且睡得也不好,体重减轻,来看医生的时候,患者情绪低落,自以为自己这个病治不好了,是不治之症,情绪消极。医生比较警惕,发现患者声音低微,怀疑这个怀疑那个,还说得了绝症,活着痛苦,生不如死,经抑郁量表测定总分35分,考虑抑郁症。

最终给予氟西汀、碳酸锂治疗,病情逐步好转,1个月后痊愈,恢复工作,重新测量抑郁量表是12分。

跟大家提一句,胃镜说的浅表性胃炎其实就是没啥事,一般人做胃镜可能都有这个诊断,不要自己吓自己。

病例三:患者男性,29岁,因感全身瘙痒反复发作1年余就诊,1年前他开始觉得背部瘙痒,到医院就诊,诊断为过敏性皮炎,治疗效果不好,后来发展到四肢、胸腹部瘙痒,有时候瘙痒难以忍受,不得不到处求医,考虑疥疮、糖尿病接触性皮炎、湿疹等等,西医中医都看了,就是不见好转。

后来有医生细心,发现患者除了皮肤瘙痒以外,整个人意志比较消沉,而且这大半年都已经辞职在家,闭门不出,郁郁寡欢,经抑郁量表测定总分32分,诊断抑郁症。给予治疗2个月后痊愈,再无皮肤瘙痒。自此可认为皮肤瘙痒是抑郁症本身引起的。

通过上述三个病例,大家应该知道咱们今天的主题是抑郁症了。

抑郁症离我们并不远,身边就有不少人是有抑郁症的。2009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抑郁障碍月患病率(看清楚,是月患病率)为2.0%。2010年WHO的调查结果显示,发达国家抑郁障碍年患病率5.5%,发展中国家5.9%。另外,大约70%的抑郁症会复发,20%左右成为慢性难治性患者,还有10%的患者最终自杀死亡。

我几个平台都有不少读者跟我联系,希望我发一些关于抑郁症的文章,这也证明抑郁障碍真的不是一个少见问题,大家要警惕,当有所怀疑的时候,一定要记得看医生。

李医生郑重跟读者们说一句:抑郁症是病,冠心病是病,慢阻肺是病,乙肝是病,哮喘是病,都是病,只不过抑郁症是精神上的疾病,其他是肉体上的疾病,都得治疗,不要觉得精神上的疾病就丢人、自卑、讳疾忌医,千万不要,精神上的疾病很多也是跟神经系统有关,这都需要治疗的。普通人也不要觉得抑郁症就恐怖,冠心病不恐怖,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

必须坦诚,李医生接触抑郁症比较少,平时工作中很少遇到这类病人,我对抑郁症的印象还是大学课本和实习阶段在精神病医院跟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的交流,那也只持续了2个星期时间,认知不多。下面资料来源教材、文献

1.为什么会患抑郁症?

研究显示创伤和不良生活事件与成年抑郁症的起病风险和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应激性生活事件也是重要危险因素。

但抑郁障碍的病因迄今未明,所以没办法完全治愈。关于病因,目前有许多假说,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里社会因素等。

抑郁症有家族聚集现象,患者的双亲、同胞、子女中患抑郁症的人数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所以有人认为抑郁症跟基因有关。但一般认为基因仅仅决定抑郁症的易感性,而环境则是抑郁症发生的触发器。换句话说,抑郁症的发生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神经生物学呢?这个比较复杂,主要是一些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引起发病,到研究不够彻底,也不能完全解释,只能说是一个假说。

心理社会因素是很关键的,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存在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比如不愉快的事件,特别是严重生活事件(比如父母离异、受虐待等等)、接踵而来的事件或长期应激性事件(比如婚姻不和睦、冷暴力等)。

总的来说,抑郁症病因不是完全明确,当它要来的时候,我们预估不到,但要做到警惕,早期发现。

2、抑郁症会有什么症状?

心境低落、兴趣丧失和愉快感缺乏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所谓的心境低落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是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甚至悲观绝望,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这个病治不好了,对人生失去了盼头,甚至自寻短见。

以往喜欢的活动、节目等等都突然之间不喜欢了,比如以往喜欢唱歌、吹笛子,突然就不想开嗓子了,笛子也束之高阁了。整天唉声叹气,双眉紧锁、愁容满面,沉默少言。

多数患者还会伴有焦虑、容易被激怒等。

思维迟缓,自觉脑子转得慢,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对一切感到悲观,这种悲观是装不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回忆过去,会把一些小事夸大,认为是不可原谅的罪过,比如平时偷了同桌的橡皮擦,同桌高考落榜,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则怪自己。思考未来,感到前途渺茫,自己是累赘,悲观,生不如死。严重者有自杀行为。

言语动作减少,这是心境低落的外在表现。患者沉默寡言,动作缓慢,活动减少。严重者可能卧床不起,不吃不喝,懒于梳洗,平时爱干净的人突然变得邋遢,不爱做家务。

上述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也是跟大众熟知的抑郁症表现。

但抑郁症还会有躯体症状,这些躯体症状,往往会给人造成误会,让患者本人、旁人、甚至是医生产生错觉,从而做出疾病的错误诊断。比如文中一开头的那三个病例,就是错把抑郁症认为其他疾病。

常见的躯体症状包括:睡眠困难、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便秘、性欲减退、闭经、腰酸背痛、肌肉疼痛、头痛等。

我找到一份研究,纳入112例抑郁症患者,分析他们的躯体症状,如下:

3、怎么判断自己有抑郁症?

抑郁症的诊断不算太难,当有上述表现的时候都要警惕。可以对着以下表格来看,同时符合ABC才能考虑诊断。A可能比较容易处理,难点在C。因为诊断抑郁症首先要排除一些躯体疾病,比如一些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会有类似抑郁症表现,但是经过治疗甲减是可以恢复的,不能诊断抑郁症,所以心理科门诊老师通常都会给病人查甲状腺功能,目的就是排除甲亢或者甲减的影响。

还有,肝豆状核变性或者其他肝炎可能出现类似抑郁症的表现。

一旦怀疑自己有抑郁症可能,或者身边人有这个可能性时,尽早建议他们到专业机构就诊,尽早做出抑郁症诊断,尽早干预。再次强调,抑郁症也是一种病,不要把抑郁症妖魔化,病人之所以会有奇怪的认知,那是因为病了。就跟精神分裂症一样,病人是痛苦的,药物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即便不能全部解决,但是可以大部分解决,对患者及其家庭来说都是可以救命的。

4、怎么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的治疗目标是:抑郁症状缓解(临床治愈),功能水平恢复到病前状态。目前倡导的是全程治疗,即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维持期治疗,换句话说,不要随便停药。

为什么不要随便停药?因为抑郁症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所以需要长期治疗。要让患者及家属都知道,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长期服药控制。不能治愈的疾病太多了,抑郁症并不是独此一家,冠心病、哮喘、慢阻肺、高血压、乙肝、糖尿病、大部分癌症等等,哪一个是可以治愈的?基本都是需要长期用药物控制治疗。

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手段,而且药物多种多样,但总体疗效差不多,50%-70%的有效率,目前首选的有效抗抑郁药物如下:

(图表整理自:《实用内科学》第十五版)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有物理治疗,包括改良电休克治疗、跨颅磁刺激。电休克治疗有效率达70%-90%,高于抗抑郁药物的有效率,对于严重抑郁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紧张症状、自杀危险、拒食的患者可作为一线治疗,起效迅速。

我们简单说一下改良电休克治疗。最早的是普通电休克治疗,一开始有医生发现诱导患者癫痫是可以治疗精神障碍、抑郁症的,后来发展到用电休克疗法, 就是短期内让患者大脑过一遍电流刺激,诱发癫痫,从而控制精神障碍疾病。想必大家也听说过,让患者过一次电,猛烈的抽搐,然后精神障碍方面短暂控制住了。但电休克疗法看起来太残忍,似乎在惩罚患者一样,而且也容易引起很多并发症,甚至容易强烈肌肉收缩而导致骨折。

现在我们电休克疗法都是改良的了,先给患者注射镇静药(失去意识、感觉不到痛苦),然后注射肌肉松弛药(让患者肌肉不会痉挛),再给予电刺激,这时候患者大脑会有癫痫波形,但是肢体不会抽搐,感觉更舒服了,家属看起来也会觉得更加人性化,而不像以前那样需要几个人按住患者那般恐怖。

但这种改良版的电休克治疗也是有风险的,因为要注射镇静药、肌松剂,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失去自主呼吸,这就需要操作者(通常是麻醉科医生)高度关注患者情况,给予辅助呼吸维持患者氧合,让患者顺利恢复自主呼吸。现在又有改良版再升级,使用的是更长效的肌松剂,然后用上麻醉机,患者就更安全一些,治疗效果也更好,但动作也很大,每次都要类似手术全麻那样。

总的来说,改良电休克治疗是一个办法,但一般用于比较严重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而且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成功的,需要好几次一个疗程,并且以后仍然可能复发,还是得配合药物治疗。

5、什么时候可以停药?

刚刚我们讲了,抑郁症最好长期用药控制治疗。急性期好转后,还要巩固期,预防复燃。巩固期4-9个月,治疗药物剂量与急性期相同。过了巩固期后,进入维持期治疗。

原则上长期用药才是最安全的。但是部分患者控制的比较理想,而且实在是不愿意长期用药,那能不能停药呢?可以尝试,但是有风险。如果病情稳定,在维持期一段时间后可逐渐药物减量。避免突然停药,要逐渐减量。停药后最初2个月是复发的高风险时期,一旦复发,应及时用药。而且要告诉患者及家属,停药后有复发风险,还有停药综合征等。

希望所有抑郁症患者都能得到合适的治疗,当自己有上述情况时,不要讳疾忌医,一切症状都是疾病导致的,不是真实状况。你认为前途渺茫、生不如死,事实上也并非生不如死,而是疾病引起的,用了药物是可以改善这种情况的。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