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双相情感障碍,如今已经治愈,自救很重要,要相信自己!

文 / 情感百味说
2019-06-30 23:31

高中的躁郁症发作虽然持续了一年多,但被及时解决了,没太耽误高考。上大学以后又有类似问题,程度轻很多,但还是难以自己走出来,也想休学。去医院看了医生,有一个常看的医生,虽然他出诊的时候往往屋里还坐着三四个学习的医生,略尴尬,但因为我本身学医的,也可以忍,而且他的引导能很快缓解当时的状态。其他去看心理门诊的人,其实大部分看着社交很正常。

大学毕业以后,结婚以后,每年还会有一段时期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只有一点诱因但绝不至于到那个程度。那时候会感觉极度无力,自己的性格注定一生就是这样了么?我的配偶,孩子,没做错任何事情,就要接受我这样的家庭成员吗?

可能除了婚后最开始的阶段,我没有尝试和配偶倾诉,因为我们某一部分有类似的经历,而且你会对ta有过多期待,两个人都很难置身事外,就容易把事情弄得很复杂。我会跟朋友倾诉,每次说完好一点,之后还是会情绪低落,也许比之前还是要好一点点。


最起作用的是时间规律的体育锻炼。我不觉得仪式感能给我带来很多幸福,但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变体内物质水平,还迫使自己从无休止的“想”中转移注意力。不管是大汗淋漓的,还是调整呼吸和增强柔韧性的,只要做了就有所获益。最好是有一定运动量,能出汗的运动。而且锻炼之后的线条更结实,会增强对生活对自己的控制感。

另外,一定要坚信自己是很强的,尽管不能控制发作,但自己一定能挺过这段艰难的时期。我属于从小就有主见的人,虽然很随和,但只想要过自己认可的生活,别人的意见对我影响很小,主流的价值观我也不感兴趣。在躁郁症发作期,我也会自卑/消极,时而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但自我意识强的时候,我就会像打怪兽一样,把这些念头一一打败,再来再打,不能被它们控制。

这样每次发作持续一两个月,一个月,三周……时间在慢慢缩短,状态越来越可控。30-32岁以后,就几乎没有长期的低落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中总有各种压力,各种不如意,能够促发抑郁状态的因素是层出不穷的。可是我们的承受和控制能力也在提高。遇到可能的导火索,在引发问题之前就积极应对,比如这一时期提高体育锻炼强度,转移注意力。

虽然局外人说的“调整心态”“积极一些”很nonsense,但的确要增强对自己的控制,才能打好持久战。要摆脱“无力感”。

还有一种风险,就是当你建立一种情感上的亲密关系时,在享受一种安全感时,其实也给了对方伤害自己的机会。有多信任,就有多依赖和期待。如果真的发生,也许对方并非有意伤害,但一些很小的行动,激发了你内心的强烈情感,已经是你不能承受的了。可能引发了自卑型人格(也许实际上你是个骄傲自信的人)/完美主义人格的反应,让你对自己和对方都很不满意,又回到自己不喜欢的状态。

对此,我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谨慎建立亲密关系,不要幻想能有父母那样“无条件的爱”。大家都是凡人,能够不存明显恶意,互相有所帮助和慰藉,已经算不错了。如果实在忍不住对双方都要求过高,就抽身离开吧。这时期你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缓和或主导关系,很多事情也变得没有意思。

另外,我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幸运,周围人对我都很好,几乎都是一种支持包容的状态。这真的很重要。高中时期我母亲坚定地相信我能好起来,不管我怎样发脾气和不合作。同学也不断约我一起玩,让我恢复社交。大学同学对我的阴阳怪气很包容,不来惹我,但我需要的时候都表示理解。没遇到任何贬低我的人,简直不能再幸运了。

总结一下:

首发在高中,持续一年多,机缘巧合治好了。之后多年经历抑郁和轻躁狂,但都可控。目前已经没有每年的发作了。没有吃过药,心理医生几乎不起作用。规律的体育锻炼非常重要。不发作的时候,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性格要强一些,有勇气面对发作期,主动摆脱“无力感”。谨慎建立情感上的亲密关系,对彼此不要期待过高。周围环境的支持很重要,但这个求不来,终究还是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