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八宗罪”:如何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

文 / 爱分享的老学长
2019-06-30 17:21

有个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很不好父母特别着急,报了很多补习班都没效果。后来了解到,这个孩子对学习一点没兴趣,就喜欢写小说,自己偷偷写了20万字的小说。

在一次激烈的冲突后,孩子离家出走了。

家庭教育“八宗罪”:如何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

专家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家庭教育——孩子和父母之前缺乏沟通,缺乏理解。孩子找回来后,父母做出了改变,第一次认真看了孩子写的小说并真诚做了沟通,孩子也认识到即使喜欢写作也要分配好时间,不能与学业冲突。

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勒尔村小学现有15位老师,531名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是少数民族。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德育教育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比如说,家长在外面工作,把一些不太好的风气带回来,我们在学校教的内容学生放假回家的时候就忘完了,在思想道德方面就存在比较大的隐患。”吉克伍达校长说,有的家长在外打工染发,抽烟等,孩子因为好奇也会跟去学。

德育课程教学一直是中小学实施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日益贴近学生的经验、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德育课程的实际效果也有很大提升。

不仅要重视德育课程,还要重视课程德育以及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不仅要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还要重视校外特别是家庭的德育教育,也成了广大家长的共识。但是,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信息环境的急速变化,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显得准备不足。

以智能手机为例。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人,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5374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与2016年相比提升了2.4%,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2018年中国手机网民的比例将继续攀升。

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一方面让信息沟通更便捷,另一方面也让网络游戏成为孩子难以拒绝的诱惑。现在是信息时代,几乎每个孩子手里都有手机,留守儿童更是很难控制其使用行为,甚至有老师断言,学校的敌人就是手机上的游戏,孩子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智能手机本来可以变成学习的良好工具,但是现在的状况是,在没有合理的引导下,孩子们容易被游戏等泛娱乐内容吸引,沉溺于其中,对日常的学校学习反而有影响。”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德育老师直言,“德育工作本来应该是可以引导孩子们积极学习,但是目前在网络游戏的‘对比’下,对孩子而言显得缺乏吸引力。”

不仅仅是智能手机。全媒体时代,教育者、受教育者,教与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都在发生重大改变,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及时转变,特别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不衔接,都会直接影响德育的效果。

比如,学校教育给学生传递的都是真善美的内容,但到社会难免要接触假丑恶,学生必将产生困惑和不解。再如,家长“教不得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学校德育的效果。

家庭教育“八宗罪”:如何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

有人总结了普遍存在的德育“八宗罪”:

1. 低头族:

上了一天班回家,家长就是把电视一开让孩子自己看,然后自己窝在沙发上玩手机。又或是嘴上说陪孩子,但是就是坐在一起然后给孩子个手机自己玩。总之,在这类家长面前手机是万能的,能解决所有的事。

2. 唯分数式教育:

以参加不参加考试区分应不应该学,以分数区分孩子的好与坏。对影响分数的东西态度强硬必须要学,无视孩子的学习兴趣。

3. 严以待娃、宽以待己:

不让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却违反。转头自己曾经给孩子的许诺却不兑现。

4. 极权式教育:

家长说的都是对的,家长的权威不容挑战,孩子必须服从不得有异议。然后冠以“都是为了你好“这种道德绑架式教育。过分树立家长权威,孩子一旦有质疑要么语言暴力要么棍棒教育。

5. 撒手式教育:

认为孩子去学校学习,家长就不用管了,内有任何的引导和关心,孩子学习不好就是学校教的不好,就是孩子自己的问题。

6. 丧偶式教育:

孩子教育大多数是母亲承担,父亲对孩子的陪伴时间太少,影子爸爸的现象太多。有调查数据显示,高达77%的父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内,仅有9%的爸爸每天陪伴孩子超过3小时。

7. 选择失明式教育:

不停地告诉孩子改掉自己的缺点,却很少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优点。孩子在这条路上,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连自己优点是什么可能都不知道。

8. 溺爱式教育:

每一个孩子最终都要进入社会,但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去适应社会。没进入社会之前过渡保护,让孩子在家不做家务,什么都不用管,每天开开心心玩,好好学习,就可以了,甚至到了七八岁衣服都是父母帮忙穿,鞋带都不会系,玩具都不自己收,水都要靠喂。这样的孩子最后成为了玻璃心,一点委屈和挫折,心就碎了一地。

图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