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 | 与机器人谈心?人工智能为你的心理健康护航!

文 / 社会科学报
2019-06-19 22:21

人工智能

心理疾病的代价往往表现为残疾、丧失生产力以及过早死亡,而这些代价常常受到低估。当前,应对全球心理健康问题所带来的挑战,不仅需要建立传统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还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进行综合治理2019年5月15日,美国哈佛医学院公共卫生研究员朱奈德·纳比在《评论汇编》刊文探讨了这一问题。

原文 :《人工智能: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案》

编译 | 赵纪萍

图片 | 网络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在寻求解决“全球心理健康倒计时2030”所提出的问题。该项目于今年2月启动,是“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问责协作”。虽然这一举措是积极的,但它忽略了先进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这一项有效的解决方案。

全球范围内,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例如,在人口超过1600万的津巴布韦只有25名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缺乏获取心理健康保健的渠道并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在美国,近一半人口因为经济拮据而无法得到全面的心理健康保健服务。

除了获取渠道方面的问题,还存在耻辱感的问题。由于某些地区存在对精神疾病的误解,那些寻求心理健康保健的人可能会遭到歧视和排斥

心理健康保健还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2015年发布的一项分析显示,仅在美国,精神卫生保健每年总的经济负担就超出2100亿美元。其中的一半是由工人缺勤以及生产力丧失所造成的,另外5%是与自杀相关的费用。

而基于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或许能对此有所帮助,例如聊天机器人。聊天机器人通过模仿自然语言与人类用户进行对话,从而能够充当虚拟治疗师,为那些缺乏其他选择方案的人提供指导和支持。

在缺乏专业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社区里,这种由聊天机器人提供的临时心理保健服务尤其有用。在这样一个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时代,基于互联网的解决方案能够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心理健康保健。聊天机器人还有助于解决耻辱问题,因为这可以吸引那些不愿意寻求心理健康保健的人来接受治疗。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相较于同人类治疗师交谈,人们在聊天机器人面前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这表明人们在寻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时总会优先考虑维护隐私,并避免他人的评判。

当下,心理学家等临床医疗人士应该与人工智能研发人员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几所美国大学已经启动了一些项目,临床医学专家同软件工程师在这些项目上展开了密切合作。当然,这些举措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如今,风险投资公司在全球健康研发领域每年投入3.2亿美元。他们应该扩大投资范围,涵盖那些应用于心理健康保健的人工智能技术。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案不会——也不应该——取代人类的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毕竟,聊天机器人无法表现出真正的同理心。因此,构建性价比高而又容易推广的心理健康保健的长效机制,既要进一步支持发展传统心理健康保健体系,又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这样的高端科技。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62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