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拖延症被炒了”:试试这个方法,拖延症也可以高效能

文 / 九条尾
2019-06-13 08:05
“我因为拖延症被炒了”:试试这个方法,拖延症也可以高效能

“我因为拖延症被炒了”:试试这个方法,拖延症也可以高效能

在书上看到一个因为拖延症被炒鱿鱼的故事。

古琦是个有能力又有创意的设计师,出自他手下的设计作品甚至比一些老牌设计师还要好。

但在职场上,能力真的不是王道,出众的专业技能没能成为古琦的“免死金牌”,他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的拖延症手里。

别人三天能完成的工作,他要五天,别人一个月的工作量差不多是他的两三倍。这效率,就算老板能忍,其他同事也不能忍:凭什么这货活干得最少,钱一分不少?

像古琦这样的人,职场中不要太多:

提前一礼拜接手的活,deadline前一天都还没开始;

明明正在为某项工作没完成而焦虑,却不停辗转于收拾办公桌、给鱼换水之类的琐事;

终于开始着手工作,接个电话回来又没办法投入其中;

头一天立flag,转天就打脸……

拖延症算是老生常谈,但能被不断提及,也侧面佐证了它有多难被根治。

每个资深拖延症患者都有一个变身行动派的梦,并在这个美丽梦想的激励和指引下疯狂搜罗针对拖延症的灵药。

但结果大抵一样,学了一肚子时间管理/增强意志力/抗击惰性的方法论和大道理,到自己身上才发现:如果有能力落实这些方法,还叫什么拖延症?

我们太过痴迷于寻找方法,却没有深究,如果这些方法号称为攻克拖延症而生,那么它的前提应该是:

你拖延,是因为不懂时间管理;

你拖延,是因为意志力太薄弱;

或者干脆说,你拖延,是因为懒。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拖延症的症结:自我价值感低导致完美主义

心理学家认为,拖延症的根本问题在于“完美主义”,而这种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是由自我价值感低以及定义自我价值的方式出了问题。

理查德·比瑞博士将这种错误定义自我价值的方式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通俗来讲就是:“我表现好,证明我有实力,我自我感觉良好;我表现差,证明我无能,我对自己感觉很糟。”

这种将表现等同于能力和价值的判定方式使人倍感压力,于是出于自我保护心理,很多人便选择直接掐断“表现”这个步骤,用不作为来逃避失败带来的挫败感。

他们的潜台词是:“这件事不是我不会做/做不好,只不过我没时间做/时间不够用影响了发挥。”

“我因为拖延症被炒了”:试试这个方法,拖延症也可以高效能

“我因为拖延症被炒了”:试试这个方法,拖延症也可以高效能

你的拖延症是如何被完美主义绑架的

在完美主义的影响下,拖延症患者常常抱有这些信念:

001.优秀不用努力——真正有实力的人,做什么都应该手到擒来毫不费力。比如

小A接手了一个新项目,但因为经验不足觉得无从下手,为此小B觉得自己很无能,既挫败又焦虑,于是选择打游戏排解情绪,项目自然也被丢到一边。

002.一切都自己来——认为求助是软弱或羞耻。比如:

小B翻译一份文件时遇到许多晦涩的专业名词,她没有求助学这个专业的同学,也没有请教有经验的前辈,一门心思要靠自己完成。

但一个个查词典效率好低,且无法从专业角度做出最合适的翻译,小C越做越烦躁,越做越没底,便想先刷会儿娱乐新闻放松下再接着做。

003.总有最优方案——在发现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之前不作任何行动。比如:

小C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为了确保这份计划一定能使自己脱胎换骨,小D不断完善计划的细节,总觉得不够满意,也就迟迟没有开始实施。

004.要么全要么无——事情在没有完成之前等于零。比如:

小D报名了英语打卡学习班,开始时动力满满,每天跟读并打卡,结果有天事情多(更有可能单纯是拖着拖着忘记了)中断了打卡,小D因自己的半途而废既懊恼又沮丧,之后也没再打卡学习,flag再一次倒下。

由此可见,工作和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拖延行为,都是由完美主义而来;拖延症的症结在于自我价值感低下,而不是意志力薄弱或不懂时间管理,更无关懒和蠢。

也就是说,拖延症是个心理问题,要根治它,也只能从心理层面着手。

这个问题不好解释,更不好落地,搞不好会变成理论派甚至心灵鸡汤,所以我们今天只讨论:治“本”不容易,治“标”行不行?

“我因为拖延症被炒了”:试试这个方法,拖延症也可以高效能

“我因为拖延症被炒了”:试试这个方法,拖延症也可以高效能

结构性拖延:出奇往往能制胜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后天能做的事儿,就别赶着明天做了。”

这话颠覆了以往我们接受的“今日事今日毕”的正统教育,甚至有点耍无赖。

但是,如果逆袭成行动派太困难,与其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刷新自我价值感的下线,何妨退而求其次,做个“结构性拖延者”呢?

结构性拖延,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佩里提出的,这个概念的核心理念是:“由于拖延某些事,而做成了许多别的事。

拖延症患者应该对这样的经历不陌生:有一项重要待办工作躺在任务清单许久,但每次决心开始做,不是发现抽油烟机挂满了油污,就是想到网盘的文件需要整理,最后工作还继续躺在清单里,以前想做却拖了许久的事情反而完成了不少。

这就是结构性拖延的精髓——如果无法改变办事方式,那就用逆向思维,找到它的优点并发挥到极致。

1.“自我操纵”

提升自我价值感的方式之一就是提高效能,越能掌控自己,自我评价越高,我们可以借助“每日任务清单”来实现。

“每日任务清单”,顾名思义,就是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列到一张清单上,注意每完成一项便勾掉它,因为“勾掉任务”这个动作能让我们从心理上产生动力,告诉自己“嘿,我完成了”。

此外,结构性拖延者的每日任务清单还有一些特别的要求:

  • 清单里除了包括“要做”,也要包括“不要做”
  • 把看起来很困难的大任务拆分成容易可行的小任务
  • 做“预防性清单”,根据具体情况想象可能让自己分心的事,提醒自己别去做
  • 前一天晚上制定好第二天的清单
“我因为拖延症被炒了”:试试这个方法,拖延症也可以高效能

结构性拖延的提出者约翰·佩里教授的清单

2.“验伤选择”

验伤选择多用于医务人员针对批量患者时的治疗决策,以病患病情轻重及紧急程度为依据划分出哪些已无存活可能,哪些需要及时救治,哪些可以稍后处理等。

应用在拖延症,也可以为任务做验伤选择,把待办事项按紧急程度分类处理。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为了有意识地对抗完美主义,在面对一项任务时,要记得问自己:

  • 把这件事做到完美无缺有多大意义?
  • 比起“很好”或“一般般”的结果,“完美”更有用处吗?
  • 结果完美与否对我以及别人有多大区别?

3.一些有用的小方法

  • 如果不能战胜干扰,干脆躲开它
  • 迈出最“烂”的第一步,完成比完美重要
  • 做一件事有益却无聊,可以捆绑有趣的事一起做,比如“跑步+听课程音频”
  • 和没有拖延症的同事合作

既然拖延症来源于对自己的不接纳,不如从接纳自己的拖延症开始。拖一点又何妨?或许我们不是行动派,但我们依旧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