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一个心理学被广泛误解的时代,我们如何读懂它?

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06-05 18:17

心理学是什么?

研究心理学是否就能洞穿人心?

你是学心理学的,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当很多人问出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该如何作答吗?对很多心理学学人而言,这道题则像是一则万年无解之题——心理学人并不能读心、算命,也不能一眼看穿我们的世界。

“这是心理学展露头角的时代,也是心理学被广泛误解的时代”。伪心理学大行其道,真心理学仍旧需要被科学认识。

美国新泽西学院心理学博士斯宾塞·A.拉瑟斯,致力以批判性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心理学的世界。在他的经典作品《心理学》中,就通过大量的“真假”判断,以轻松活泼的语言,为读者打开心理学的大门。

[美]斯宾塞.拉瑟斯,心理学博士,任教于新泽西学院。主要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人类发展,以及肥胖和饮食失调、烟瘾、性功能障碍治疗等领域。他开发了被广泛使用的拉瑟斯自信量表(Rathus Assertiveness Schedule,RAS),并著有众多广受读者欢迎的心理学作品,其中译介到国内的就有《心理学》《当代心理学导引》《你一生的故事:走近发展心理学》《异常心理学》《性与生活:走近人类性科学》等。

读书先读史,在进入心理学的大门前,我们也不妨先了解一下心理学的起源。本文摘选自这本《心理学》(第3版)。

心理学的起源:历史沿革

你听说过“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吗?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在 2 000 多年前留给世人的一句箴言。

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自古至今,不外如是。学习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其理论和流派之争、在科学中的位置、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也对心理学贡献卓著。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如星辰隐耀、海潮涨落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于是,他分主题逐一深入阐述其主旨:

人格、感知觉、思维、智力、需要和动机、情绪与情感以及记忆。

对心理学功不可没的还有其他古希腊哲学家。

大约在公元前400 年,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我们可以从身体和心灵的角度来理解行为(当代心理学家的说法是生物和心理过程的交互作用)。他指出,我们的行为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是否存在自由意志或选择的问题。换句话说:他人的影响从哪里消亡?我们“真正的自己”从哪里诞生?

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应仰仗理性思维和内省(introspection,仔细审察个体自身的思维和情绪)来认识自我。他还指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彼此影响。

亚里士多德对心理学有哪些贡献呢?

  • 他认为科学能够理性地处理只能通过感官获得的信息。

  • 他列举了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 他探索了因与果的本质。

  • 他指出人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

  • 他概括出联想主义定律, 该定律2 000 多年来一直是学习理论的基石。

  • 他宣称人具有趋乐避苦的动机,从古希腊直到今天,这一观点仍历久弥新。

“ 2 000 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写过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论灵魂》,其内容与你手中的这本书(《心理学》)相似。与本书一样,《论灵魂》的开始也是回顾了关于行为与心理的本质的思想和观点的演进脉络。

心理学原本可以追溯至比古希腊更久远的思想家,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巨匠也可以追踪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然而,限于篇幅和时间,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 19 世纪后半叶,即心理学作为实验科学的发展阶段。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心理学成为实验科学的时间在 1860 年,因为此时古斯塔夫· 西奥多·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出版了他里程碑式的著作《心理物理学纲要》(Elements of Psychophysics)。

这本书阐释了物理事件(比如光和声)与感觉、知觉之间的关系,并演示了如何科学测量这些事件的效应。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现代心理学作为实验科学首次“登台亮相”是在1879 年,以威廉·冯特(Wilhehm Wundt)在德国莱比锡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一)构造主义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1832—1920)小时候看上去似乎要发展成问题儿童,他上小学时常常心不在焉,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以至于还留了一级。后来他因为想更好地谋生而进入医学院学习。但他并不喜欢与病人打交道,于是转而致力于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

威廉·冯特

冯特将心灵视为自然事件,就像光、热和血液流动,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类似。冯特采用内省的方法,试图发现构成经验的基本元素。

冯特与其弟子创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尝试将意识经验分解成客观感觉(如视觉、味觉)、主观感受(如情绪反应、意志)以及意象(如记忆、梦)。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灵的活动正是通过整合客观和主观的经验元素得以实现的。

(二)机能主义

19 世纪末,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成为美国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量级人物。他的关注点是意识经验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比如,他认为“意识流”是流动的、连续的。内省法使他更坚信经验不能分解成客观感觉和主观感受,这与构造主义学派秉持的观点不同。

威廉·詹姆斯

詹姆斯开创了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学派关注行为以及心灵和意识。机能主义者研究经验如何帮助我们有效地适应环境,例如,习惯如何帮助我们应对日常情境(用勺子吃饭时,我们不会刻意制订一个计划以把食物送入口中)。机能主义学派也借助实验,用直接观察的方法作为内省的佐证。构造主义者会问:“构成思维和经验的素材是什么?”而机能主义者会问:“行为与心理过程如何帮助人们应对生活的挑战?”

詹姆斯还受到了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进化论的影响。19 世纪初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生物“适者生存”的观点。机能主义者接受了达尔文的理论,并提出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是后天习得和保留下来的。不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会被摒弃,只有最“适应”的行为得以保留。适应的行为会得到不断的重复,变成习惯。詹姆斯写道:“习惯是社会巨大的飞轮。”习惯使文明之引擎永不停息。

(三)行为主义

假想一下,你把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入迷宫,它沿着弯弯曲曲的通道爬到了“T”字路口,它既可以左拐,也可以右转。如果小白鼠总是在右转后得到食物的奖赏,它就学会了在“T”字路口向右转,最起码在它饥饿的时候是如此。然而,小白鼠在学习向右转时是如何思考的呢?

试图去揣度一只小白鼠的“心灵”似乎显得很荒唐,至少对于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布罗德斯·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来说是如此。1903 年,华生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曾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思考一下老鼠“心灵”的构成。机能主义是当时芝加哥大学的主流观点,机能主义者既重视意识流,也关注可观察的行为。不过,华生(1913)认为,心理学要成为一门与物理或化学平起平坐的自然科学,就必须把研究对象限定在可观察、可测量的事件上,即行为本身,于是,行为主义就诞生了。

约翰·布罗德斯·华生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一个专注于研究可观察的行为的心理学流派。可观察包括通过仪器测量的诸如心率、血压和脑电波等行为事件。这些行为事件是公开的,并且不同观察者对于它们的存在和特征可以达成共识。正是由于行为主义者关注行为,所以他们将心理学定义为关于行为,而不是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 F. Skinner,1904—1990)对行为主义的贡献也功不可没。他认为有机体学会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是受到强化(reinforced)的结果,即其行为带来了积极的结果。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他在实验室中通过巧妙地运用强化物,比如食物,训练动物执行各种行为。他训练老鼠原地打转、爬梯子、在地板上推玩具。由于斯金纳能够利用强化的手段让动物们学会非同寻常的行为组合,所以许多心理学家原则上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人类复杂的行为可以通过数以千计的经由强化形成的情境学习来理解。

图1-2 强化的力量

(四)格式塔心理学

在20 世纪20 年代, 另一个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在德国异军突起。到20 世纪30 年代,该学派的三位奠基人——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库尔特· 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沃尔夫冈·苛勒(Wolfgang K.hler,1887—1967)——为躲避纳粹的威胁离开了欧洲。他们在美国继续研究工作,为美国心理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马克斯·韦特海默、库尔特· 考夫卡、沃尔夫冈·苛勒

小鸟可以通过强化学会了将特定形状的物体安放在对应的位置上。行为主义者通过先强化动物趋近目标的行为(或目标行为)来教会它们完成复杂的行为。随着时间推移,只有动物更接近目标时的行为才会得到强化。

格式塔心理学家关注知觉及其如何影响思维和问题解决。德文中的 Gestalt 意为“模式”或“有组织的整体”。与行为主义学派相比,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无法仅从可观察的行为上理解人类的本质;与构造主义学派相比,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无法用基本元素来解释人类的知觉、情绪以及思维过程。知觉大于其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家把我们的知觉看作整体,从而赋予部分意义,如图所示。

格式塔心理学家指出我们倾向于依据信息出现的背景,把信息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知觉为有机的整体。在图1-3 的A 中,中心的圆点大小一样,但却会因它们的背景而显得大小不同。在B中,两行符号中的第二个是相同的,但是,在上面一行中我们会把它看成B,在下面一行中会把它看成13。符号并没有变化,但它的背景改变了。在C 中,内部的正方形亮度相同,但由于参照背景不同而显得有差异。

图1-3 背景的重要性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相信学习可以成为积极、有目的活动,而不仅仅像华生和斯金纳实验中表现的那样被动反应和机械化。他们发现,许多学习是通过顿悟,而非机械的重复来完成的,尤其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以沃尔夫冈·苛勒对黑猩猩的研究为例,如图1-4 所示。起初,黑猩猩无法够到悬挂在天花板上的香蕉。然后,他突然把箱子堆起来,爬上去够香蕉。黑猩猩似乎经历了一个对问题情境的心理要素突然重组的过程,即它有了“灵光一闪”。苛勒的发现表明,人们不断对问题情境的要素进行操作,直到以某种方式重组这些要素,从而达到目标。这样的操作会伴随着心理上的“尝试-错误”过程而花费一定的时间,不过一旦找出解决方案,问题便迎刃而解。

图1-4 黑猩猩的顿悟

起初,黑猩猩够不到挂在天花板上的香蕉。过了一段时间,黑猩猩显然有了“灵感”,他把箱子一个个堆起来,够到了香蕉。

(五)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所开创,它既是一种人格理论,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作为一种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认为我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被源自童年冲突的无意识观念和冲动所控制;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洞察内心深处的各种冲突,找到社会接纳的途径来表达渴望和满足需要。

怎么样,心理学是不是很有趣?对于我们常常听说名字的心理学家的贡献是不是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欢迎持续关注斯宾塞·A.拉瑟斯的这本《心理学》,会不定期有福利上线哦~

本篇内容中所提到的著作,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哦!

感兴趣哪本书,

可以

前往我们的官方微店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