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历年高考状元,他们家庭教育方式都具备这样特点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放在家庭教育上同样适用。
采访全国68个高考状元后,我们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总结出来9点,大家一起学习!
—— 1 ——
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安徽状元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理科状元们往往都热衷逻辑与推理;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善表达,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爱好之一。
这种善于思考、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
安徽状元孙萌的妈妈说“很小的时候老师布置的日记或者作文,如果是一件事,我们就会真的带孩子去,做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启示:我们无法逼孩子学习,却可以培养孩子对思考的兴趣。
—— 2 ——
学霸也离不开爱的滋养。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状元们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孩子们不仅要解决孩子的学习难题,还要应付内心的不安全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自然成绩不好。
启示:好好说话,常常陪伴,多多鼓励,让爱陪伴孩子,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
—— 3 ——
孩子的行为习惯深受父母的影响。
孩子们很少提起父母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说得更多的却是爸妈行动上的感染。
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启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总是唠叨,不如用行动去影响孩子。
—— 4 ——
家长放手,孩子自小独立。
老人常说:“你攥得越紧就越累,放了它,就能释然许多”。养育孩子也是这样,学会放手,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厉害得多。
几乎所有的状元爸妈们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名清华学霸在采访中说,是爸妈的尊重与放手让我学会了遇事不逃,主动思考。
启示: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只有放手,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中,孩子才能不断长大,独立,超越父母。
—— 5 ——
因材施教,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在采访中,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式,因为用对了人,并没有遭来孩子的反感。
广东状元张恒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好强又自信的孩子,有时难免还会有点自满。
“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爸爸虽然偶尔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泼冷水’,及时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戏称为‘批评式教育’。也许他的方法看上去和不少教育专家推崇的“赞美式教育”背道而驰,但我却觉得很适合我。”
启示:教育不是千篇一律,必须针对孩子自身特点,灵活运用。
—— 6 ——
阅读经典,扩宽思维。
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读大家经典,这是许多状元在采访中提到的阅读之路。
北京语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孙婧妍在文中说道: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
语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
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阅读的培育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婧妍说父母从小就爱给她读故事。
启示:阅读经典,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更是理解人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