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避免孩子“蛋壳心理”,3个正确教养方式父母要学会
在妈妈群里聊天时,看到一位妈妈讲述了自己家孩子的事情:
由于家里经营一个超市,平时比较忙,孩子生下来就送到老家爷爷奶奶带着,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才接回来,孩子回来了跟父母也不亲近,这让父母感到很愧疚,于是为了弥补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几年下来,孩子由刚来时的“小绵羊”变成了“小霸王”,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
虽然父母觉得这样不好,但是想想孩子在老家几年受的委屈,就忍气吞声了,父母的溺爱,让孩子变本加厉的向父母索取更多的物质需求,父母也没有办法管束,只好由着孩子无理取闹......
所谓溺爱,即不管对错,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一味惯着孩子。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毫无原则的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要星星恨不得连月亮一起给。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出现这样的疑问:“孩子怎么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他们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怎么还是不懂事呢?”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失败的,除了给孩子物质关怀,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香甜的“心灵鸡汤”。
学会正确的爱孩子,走出溺爱的误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孤苦无依,以捡垃圾为生的老太太,有天她在大街上看见有个流浪小男孩饿着肚子,她就用自己的饭钱给小男孩买了一块甜饼,接过甜饼的小男孩非常感动,对这位可敬的老太太连声感谢。
第二天,老太太惦记着那个饿着肚子小男孩,又是送来了甜饼,小男孩很是高兴,再次说声感谢。日复一日,老太太几乎每天都会给小男孩送去温暖的甜饼,久而久之小男孩却渐渐不再感动,只是淡淡的说一句谢谢。到后来,甚至连谢谢也不再说了,接过甜饼就吃了起来。他慢慢觉得这些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直到有一天老太太在一次不小心中闪了腰,这天老太太没有给那小男孩送甜饼,到了第二天老太太一拐一拐的跑去给小男孩送甜饼,小男孩厌烦的说:“你昨天为什么没有给我送甜饼?”小男孩没有过问老太太的伤势,老太太顿时心里很是苦恼......
很多时候,当你把别人的好当做了一种习惯,也许就像这位小男孩一样,连谢谢两个字都懒得说,甚至把别人的好做为理所应当的付出。而这个“甜饼的故事”最容易发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
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走极端——溺爱教育,很多现代家庭的孩子从出生以来,就享受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无尽的爱与关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全家上下几口人都围绕着这一个宝贝转,小孩子就是家中“大爷”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孩子从小到大没一件事需要自己操心,大人全部帮忙打理的妥妥当当。在他们的眼里,这世上的每件事都应该有人为自己安排。
在媒体报道中,我们已经看到无数因溺爱导致的悲剧事故,所以教育家提出了这样的理论:“棍棒教育伤害孩子的途径是从肉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的途径是从心灵到肉体。”
正如卢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能使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要学会正确地爱孩子,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应该坚决拒绝,父母必须保持理智的头脑,找出适当的方法,走出溺爱的误区:
1,对于原则问题不让步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没有原则,父母就会在爱的蒙蔽下对孩子处处让步,孩子就无法得到正确的教育,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不要妥协退让,要斩钉截铁的给予回绝。
曾在网上看过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分享的育儿之道。
有一天,李教授女儿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购物需求,她拒绝后,女儿便大哭大闹。
冷静的她,任凭女儿怎么哭闹,也没有动摇自己的原则,坚持把女儿带回了家。
回到家后,陪着女儿待在房间里,对她的哭闹依旧不予理睬。
最多递给女儿一条热毛巾,让她擦擦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脸。
就这样静静地坐在她跟前,看着她哭,一直等到她哭得筋疲力尽。
孩子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见妈妈的态度丝毫不放松,便也作罢。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提出过任何无礼的要求。
李玫瑾教授的做法,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无理要求,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有着任何的改变。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无条件爱着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让孩子遵守基本的规则,你的孩子将来才能有规矩。
2, 鼓励孩子做家务
杜绝溺爱的最有效做法,就是鼓励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让孩子通过家务劳动明白生活的不容易。
我家从女儿两岁左右就鼓励她参与到日常家务中:既是真实的陪伴,又能促进孩子精细动作和多感官发育,还能帮助她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做菜的时候会让女儿参与进来,让她帮忙摘菜洗菜,虽然有些笨拙,可能还会弄湿衣服,但是我们却能一边做菜一边看着孩子,有时候让她把菜递过来,甚至还能帮不少忙呢!
有时不小心把牛奶洒得满地都是,要求女儿自己收拾后续的工作,自己擦地板、清洗抹布,让她知道这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下次就会知道再拿牛奶就小心一点。
让孩子参与做家务,会好处多多。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奉献,要让孩在爱中学会劳动、学会理解父母与他人。
给孩子心灵关爱比物质溺爱更珍贵如今很多的父母工作忙、应酬多,越来越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看着孤独的孩子,父母心里自然不好受,因此在经济物质上会给予孩子最好的条件,认为这样就可以弥补与孩子在情感上沟通的缺失,弥补内心对孩子的愧疚。
然而这种物质之爱,真的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吗?真的是孩子想要的爱吗?
在初期阶段,孩子也许会感受到满足,但是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感到内心寂寞:“爸爸妈妈,你们多陪陪我吧!”体会不到父母的爱,孩子就会变得消极,会以各种手段排斥父母的教育,用来引起父母的关注,这样下去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坏孩子”。
物质上的爱是一种虚无的爱,是一种“溺爱”,因为,你永远走进不了孩子的心里。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物质条件,但是最重要的是与父母心灵上的亲近,这种需要是物质代替不了的。
对于繁忙的父母,应该如何摆脱“物质溺爱”的教育方式呢?
1,物质与情感的相结合
物质之爱,只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情感之爱,这才是爱孩子的核心。所以,只有物质与情感相结合,才能让孩子得到最完美的父母之爱。
有一个好朋友离婚了,自己带着女儿,在孩子上了初中后,朋友开了一家服装店,每天早出晚归,有时顾及不上孩子,为了弥补孩子的感情,会经常给孩子买一些小礼物。
当然,朋友觉得这还不够,毕竟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有很多的话想跟父母分享和交流,不然孩子会变得自闭,甚至走上歪路,可是,自己这么忙,哪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呢?
后来朋友每天会抽出一部分时间和孩子微信聊天,尽管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但是通过手机的联络,了解孩子每天在学校的趣事,有什么问题和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反而让母女关系更加的亲密了。
这种物质和情感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父母善于利用外物,自然就能与孩子搭建起交流的平台。
2,睡前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虽然父母平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但是在孩子晚上睡前,可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增进了亲子关系,倘若父母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那么孩子一定会抱着遗憾的心情入睡,时间久之,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对父母有芥蒂之心。
所以哪怕再忙,父母也要在孩子临睡之前,跟孩子读上一本他喜欢的绘本故事,抱着孩子亲昵一番,让孩子枕着甜甜的梦入睡,孩子自然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让孩子学会坚强,避免“蛋壳心理”看到“蛋壳心理”四个字,很多父母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蛋壳心理?它非常严重吗?
所谓蛋壳心理即蛋壳效应症,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西蒙•安妮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命名的一种生理性心理疾病,是指孩子的脆弱心理,比如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
有的孩子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
无数儿童心理学家们也常常警告父母:“蛋壳孩子越来越多,跟父母的养育方式脱不了关系。”直白地说,蛋壳孩子背后的根源,除了小部分是天生性格使然外,大部分原因,是如今父母们过度地保护孩子,把孩子养在了一个安全又无聊的环境中。
有的父母因为吃过太多的苦,受过太多的累,因此绝不让孩子经历一点点磨难,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不舍得批评和管教,还有过分娇纵和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所以想要避免孩子的“蛋壳心理”,我们必须杜绝溺爱,并从这几个方面锻炼孩子:
1,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父母要利用这个机会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时,要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需要孩子自己动手的,不要越俎代庖,需要孩子决定的,不要包办,父母应该放心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既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提高,还能养成独立的好习惯。
2,让孩子体验挫折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故事:
刚到德国时,我寄住在朋友约翰家里。他家在法兰克福“富人区”,家境很好。他有两个孩子:11岁的乔治和9岁的凯斯。在他家住了几天,我就发现一向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的约翰夫妇,对孩子却十分“小气”。
孩子的零用钱每月才30欧元,而且要帮家里干活才能得到。乔治负责为花园植物浇水、翻土及擦洗汽车;凯斯则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去商店购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到了暑假,两个孩子还骑着自行车,顶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送报,赚取买书籍、玩具的费用。
在赚钱过程中,两个孩子遇到过很多的困难,但是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努力解决了。
我对约翰夫妇的“残忍”表示不解。他们却说:“孩子总有一天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为了他们将来能应对挫折,一定要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
加州大学心理学马丁.沙里曼曾说:“预测一个人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是否能越挫越勇。”
而越挫越勇的先决条件就是:输得起!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挫折无处不在,每一个挫折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引导孩子输得起,越挫越勇,这样孩子才能泰然自若地面对以后生活中的挑战,享受努力之后战胜挫折的喜悦!
3,为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树立不怕困难、敢于克服困难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的故事,比如张海迪的故事,让孩子进一步感受榜样的力量。
也可以给孩子多看励志的动画片,比如我女儿看过《狮子王》,可以让孩子学习里面主人公敢于挑战的精神,并鼓励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坚强面对。
总之,只有不溺爱,孩子才能敲碎那层脆弱的“蛋壳”。在杜绝溺爱的同时,让孩子学着坚强,那么自然不会染上所谓的“蛋壳心理”。
要温柔爱孩子,但一定不能溺爱娇惯孩子。我们不会一辈子都守护着孩子,我们总有一天会老去,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不溺爱不娇惯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精彩的人生。
关注【涵妮妈妈育儿经】,在这里获得更多的育儿知识,帮你解决育儿难题,如果你有好的育儿心得和体会,欢迎一起分享,让我们科学育儿,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儿有道的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