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气吞声就可以换来人际关系?|心理学解析滑坡谬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很多人看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将自己放到低位,忍气吞声,可以达到保护自己,换取稳定社交环境与人际关系的目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滑坡谬论
我们先引入一个经典的心理学谬论——滑坡谬论(Slippery slope)。滑坡谬论指的是,通过错误的因果关系,推导得出一系列不合理的、主观的结论。该谬误一共有三种典型的形式:
否定前件谬误:如果A,那么B;非A,故非B。
肯定后件谬误:如果A,那么B;B;故A。
假两难推理:A或B或C;非A;故B。
我们将这一系列认知简单梳理,结合这一社交困境可以推导,在某一类人眼中,如果忍气吞声,就可以获得稳定的社交环境和人际关系。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忍让,在其他人眼中并不会被视作大度和宽容,而是懦弱和胆怯,你已经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地位过分卑微化了。
而人们之所以对这些谬论深信不疑,原因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当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只剩下一种可能时,那么,它一定是真相,不管它看起来有多么的不切实际。
事实是,真相早已经被你排除在外了,你的逻辑思维习惯诞生了新的谬误。
群居的习性
结合群体心理学(group psychology)理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群居的习性,而对于群居动物来说,无论交际圈的大小,是一定要分出强势者和弱势者的。
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你的态度往往决定你在此交际圈的地位。若你在一开始就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对你的人际交往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得到持续冷漠的回应和对待。
毕竟,人们往往更喜欢与强势者交往,这会让他们在交际中更有安全感和界限感。他们可以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态度,一方面是自我性格和人格的彰显,另一方面也会让其他人对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自我压抑式社交
德国心理学创始人冯特(Wundt)在其著作《民族心理学》中,对于社交互动有较高的评价,他认为社交过程中忍气吞声的后果是自我情绪的积压,属于一种自我压抑式社交。
而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仅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扩大,还可以避免了自我情绪的积压。人类对于不良情绪的消化是有限度的,忍气吞声若既可以成为一个人的常态,也可以在某个契机爆发。
而这种情绪的井喷式消耗对于个体或是周围人都是非常不稳定且危险的,所以,我们鼓励大家适当的表露自己的负面情绪(negative emotion)。
另一方面,拒绝忍气吞声也并非一点委屈也装不下。与从不表露内心不满情绪的老好人相比,每天总是充满负能量、喋喋不休的人更让人厌烦。
群体心理学观点认为,混乱、负能量对于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一个满腹牢骚、胡言乱语的人可以很轻松的扰乱一个团体的正常运行。
正所谓言多必失,在工作环境中,你的一句埋怨就可能成为你的把柄,被别有用心的无限扩大,祸从口出就是如此。相比之下,一个可以正常表述自己情绪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情绪稳定的、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忍气吞声可以换来人际关系吗?答案是否定的。维护人际关系的根本是情感的交流,而最好的沟通则是换位思考,在与朋友、亲人沟通时,若是可以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学会客观、公正、理性地分析每一件事,许多矛盾自然而然会化解。所以,人际关系中切记忍气吞声,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才是关键。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民族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