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人情世故就等于成熟吗?|“社交成熟”的4个标志
许多人都有这种困惑:在各种社交场合无法灵活应对,但又不愿变得圆滑世故。即便在当下,我们已经可以比父辈过得更自我更独立,但我们仍无法脱离社交。随着场合的变化,有些言行是合适得体的,有些举止是不合规矩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做?该为了环境改变自己吗?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成熟”是什么?“成熟”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标准。我们这次要谈的侧重于“社交成熟”,即在自身与他人、环境的互动中,我们该怎样面对,如何做出回应。
如果一个人完全按照他人的意愿和环境的要求展现自己,我们会觉得他圆滑、甚至虚伪,比如他在这个人面前卑躬屈膝,却在另一个人面前趾高气昂;可是如果一个人对场合的要求一无所知,说话毫无分寸,又容易被认为幼稚、甚至无知,比如在婚礼上说起新郎的风流往事。
真正的“社交成熟”通常意味着:
a.一个人首先要肯定自身的存在,认可自身的欲望、情感和能动性;
b.同时肯定他人与环境的存在,认识到他人与环境对自身的要求是值得被考虑的;
c.接纳两者可能发生的冲突;
d.最后按照自己建立的原则和底线,进行衡量和判断而做出回应。
哪些因素影响我们走向成熟?
1.童年经历影响我们对待外界的方式
一个被精心照顾的孩子可以感受到自身的欲望、情感和创造性,让自身的感觉被以适当的方式表达,体会到“真诚的自己”是存在的;但如果婴儿的需求常常无法被满足,受挫的经历会让他对自身的能动性失望,对外界环境的要求更为敏感,逐渐用顺从的方式面对照顾者,因此形成强大的“假我”,无从和人建立真诚的链接。“假我”占主导地位的人,往往能准确识别环境对自身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作出反应。
另外,精神分析家Mahler(1975)提出,大约在婴儿一岁半至两岁的时候,会体会到与母亲分离的焦虑。当它在外界探索受挫时,它会希望回到母亲身边,重新获得关爱。
在危机时刻,如果照顾者能够安抚婴儿的消极感受,同时不溺爱、并鼓励婴儿继续探索,婴儿就能顺利发展;但如果照顾者忽视婴儿的需求,婴儿便会把照顾者的形象分裂成:“能够呼应自己时的‘好’形象”,和“无法呼应自己时的‘坏’形象”。照顾者给婴儿的爱不够多,不足以让婴儿形成原谅和信任,于是他们很难将照顾者身上的“好”与“坏”进行整合。这种婴儿就容易形成边缘型人格特质,对待他人和环境的方式出现非黑即白的两极化起伏,有时过于信任、过于理想化,有时又突然切换到完全的不信任,极度贬低、恐惧或有攻击性。
2.自我发展可能发生了停滞
Robert Kegan(1982)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表现与自我发展有密切关系。自我发展像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优先处理的事是不一样的。孩童在能够满足自身的欲求和意愿后,便发展到与“成熟”密切相关的阶段。
在人际阶段,我们需要知道别人和自身之间的共存关系,但还无法分辨谁的需求更重要。
在制度阶段,我们开始接触被普遍认可的习惯或规则,比如“不能对别人说谎”,我们开始依据类似制度化的标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处理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冲突。
自我发展还有下一个个体化阶段,意味着我们不仅能够遵守某些社会规则,还能意识到遵循的方式并非单一的,比如公平、诚实并不是只有唯一的表现形式,同时认识到这些规则之间可能发生矛盾和抵牾,并能进行灵活地权衡和判断。
在向个体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倒退。因为他们不愿接受曾经认定的价值体系内部存在矛盾,反而会否定之前遵循的标准,比如有些人会觉得善良只是懦弱、诚实只是愚蠢。
3.走向成熟需要不断学习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很多人对成熟的理解。这与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相对应:外向性自我意识。外向性自我意识强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能意识到自己在其他人眼中的形象,并有能力对其进行调整。这是一种能力,也就意味着,他们虽然知道在特定场合什么样子是合适的,但不一定会按这种要求去展现自己。
这种能力也是可以习得的。参加不同的社交活动,观察和理解不同场合下参与者的言谈举止,我们可以按照这些要求去“扮演”自己的身份,从而更敏锐地识别外界的要求。
有些看似成熟的行为,其实可能并不成熟
某些言行看似成熟的人也可能并非真正的成熟。两种典型情况包括:
1.任何场合都能灵活应变
上面谈到“假我”强大的人往往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下表现得体,但是与他们近距离相处时,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的行为给人一种“程序化”的感觉。他们虽然能够按照社会要求与人相处,但总显得不够“真挚”。这是因为,“假我”是婴儿在早期应对受挫经历的一种防御性结构。虽然发展出“假我” 的婴儿可能很早就展现出较好的智力表现,而这种智力无法在欲望、情绪的表达和调节上展现出来。所以,这种人虽然社交成熟,但他们虚弱的“真我”在情感的发展上却不足。
2.凡事都要分出黑白
有些人过于严肃和刻板,总想对事情辩出黑白来。比如他们可能觉得说谎就是错的,哪怕是白色谎言。这样的人往往是自我发展固着在“制度阶段”的人,他们拒绝生活中的模糊性,觉得放任暧昧不清的局面不管是不负责任的,所以他们想要用自身“成熟”的力量去廓清团团迷雾。
如何成为一个更成熟的人?1.努力建立坚实的自我
社交成熟离不开发展良好的自我。你只有知道“真我”的模样,才能不迷失自己。我们也必须足够自尊和自爱,这让我们不会轻易将自己放在次要位置,不会贬低自身的需求和欲望,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面对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和调整。
2.确定自我与环境的边界
无论是领导同事在工作上的要求和配合,还是和亲人朋友的交往,我们在受到外界的冲击时,不要简单地否定自身,或是武断地反对他人,反而应肯定两者的共存,分辨混乱的状态里,哪些需要自己负责,哪些不自己需要妥协。在类似的实践中,我们能越来越清楚自身和环境的边界,也更容易察觉他人对我们的要求,以及自己本心的渴望。
3.接受规则,也接受矛盾与复杂性
对于习俗、规定和制度,我们应该将其看作建立个人价值体系的材料,而不是严格遵守的“铁律”。一个成熟的人是具有灵活性的, ta会认为,正误的标准不是绝对的,好坏的界限也不是唯一的。
社交成熟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真正的社交成熟不是终于学会了一套如何应对各种人、各种场合的秘诀,而是明白自身和他人同样值得被考虑,明白了在两者的关系是变动的,并努力在具体情况中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再作出最合适当下的决定。
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有了纯熟的能力去理解社交场景的要求,但也足够自尊自爱,有足够清晰的人生哲学去作出更恰当的决定。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