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给小孩多少压岁钱最合适?心理学家的答案很统一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我国的年节习俗之一。祟指邪祟,压祟指压住邪祟,压祟钱一般由长辈发给孩子们,寓意长辈保护孩子们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时至今日,这个习俗依旧存在,不同的是,每逢过年,给多少压岁钱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困扰,下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普遍性分析。
压岁钱本身代表着一种祝愿,和金钱的多少并无关系,只是现代社会人们给压岁钱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比如,有的人会认为,给钱的多少代表着自己这一年的工作是否顺利、事业是否成功。
近日,一幅全国压岁钱地图引发网友热议,大家纷纷感叹给不起。其实,这种区域性差异一直是存在的。
区域性差异
比如,在大城市中,城市人群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亲人、朋友之间不能经常性沟通,普遍只有在春节期间相聚,这个时候,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你给压岁钱的多少会被认为是经济能力的体现。
社会价值高于文化价值
这个时候,压岁钱的社会价值已经远远高于文化价值,人们希望以这种方式在朋友或是亲戚眼中能被高看一眼。从心理学角度看,某些事比别人做得更好,可以激发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相比之下,在中小城市或者是农村,人们的情感交流更为密切,周围人群对你的了解渠道更多,人们之间都相互了解,彼此熟识,这种情况就会得到大幅度改善。
当然,也不是所有大城市的人都喜欢以红包识人,例如,广州各地就把压岁钱定义为文化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压岁钱基本以零钱为主,其实更符合压岁钱的本意。
从众心理
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规律——从众心理。周围人的行为举止会破坏你本身的意图和计划。具体而言,当身边人给孩子压岁钱的金额超过你的预算时,你很难坚持自己的计划。
通俗来讲就是怕丢了面子,这也是很多人过年害怕给压岁钱的主要原因,因为影响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此时,给压岁钱既是为了习俗,更是为了合群,为了能够适应环境。
在心理学角度来看,不管是攀比心理还是从众心理都属于不正常的误导行为,即个体并没有理性分析自我的承受能力,让自我的生活受到影响。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的看待习俗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我们逐渐忘了习俗的初衷,若是美好的祝愿,为何要与金钱相关,难道钱少就是对孩子不关心吗?
作为主角的孩子们,不懂事的他们对钱还没有概念,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那些关爱他们的人,往往是大人们在对钱斤斤计较。
所以,给压岁钱要给多少的问题的依据准则只有一个,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不让自己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即可。
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