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面世,国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巨大

文 / 辅仁淑凡
2019-05-16 19:37

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飞快,城市化和互联网化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以上新型心理疾病成为一种流行的“时代病”,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心理健康蓝皮书”,登上“热搜榜”首位!

2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及社科院共同完成的中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北京首发。心理健康蓝皮书出炉,迅速登上“热搜榜”首位!同时,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此事。

该蓝皮书指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巨大,但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尚不够便利。

近半受访者认为“现今人们心理问题严重”

为了解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近年来曾三次进行国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4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严重”,仅有12%的受访者认为“不严重”,有40%的受访者选择了“说不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WHO,1946)这一定义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摆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早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就把心理健康界定为:“身体、智能及感情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并提出心理健康需具有四个特征:“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这些标准一方面强调了个体内部与外部的适应——身体、智力与情绪的协调属于内部适应,而适应环境、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工作则属于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适应,另一方面也凸现了积极的主观体验对于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我国不同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均呈增长趋势

报告称,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

现实情况是,很多人机体健康,但是自我调节不够。“比如,银行业职工在身心健康方面呈现总体压力水平较高。银行业职工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运动少,亚健康躯体症状明显,心理问题存在隐患。”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黄峥告诉记者,31—35岁年龄段的员工、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柜台岗的员工、高层管理者以及离异员工的压力水平、抑郁倾向、焦虑程度、工作倦怠水平最为严重。

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也渐显现。记者注意到,2011~2012年,国民重要心理特征调查项目调查发现,农业户口的国民中心理健康状况“差”的约为2.6%,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约为18.3%,非农业户口中的这两项分别为2%和13.8%。这四年间国民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相对变化不大,农村户口或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城市或非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一些。

教师心理健康情况也备受关注,且存在差异。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与一般国民群体相比要差一些,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更差。一项对1994~2011年的230个研究涉及88500名教师的分析显示,18年间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这种下降的趋势有一种加速的现象,特别是在抑郁、焦虑、偏执等方面的问题出现了更为明显的变差趋势。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仍然巨大

据最新出炉的心理健康蓝皮书披露,有88%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感到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而有74%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这提示民众的心理健康需求与目前能够提供给民众的心理健康服务之间的差距很大。

针对具体的心理健康需求,调查显示国民需求率最高的是“自我调节”知识,有53.0%的受访者表示需要,后面依次是“教育孩子”(46.3%)、“人际交往”(44.3%)、“心理疾病防治”(34.1%)、“职业指导”(33.9%)和“婚姻”(28.9%)。

“社会日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的心理健康领域也快速发展。”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傅小兰,近年来随着国民心理健康需求快速增长介绍,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自2002年启动至2017年不再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为止,15年间已有上百万人通过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2002年到2018年,中国心理相关公司的数量从数百家增至数万家,这些无不呼应并推动着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

附: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你的心理健康吗?

欢迎加入心理教育交流群QQ:570243940,或者百度搜索“辅仁淑凡”登录http://www.shufan.net/查看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