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熬夜也是一种拖延症?睡眠拖延背后的原因
前两天,我们对身边的朋友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平时熬夜的情况。以下是部分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接近60%的人在凌晨12点之后才上床睡觉。人们熬夜的理由五花八门,但超过80%的理由和工作、学习等“不可抗力”无关。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是在主动熬夜的。
我们选出了主动熬夜党的一些“夜生活”写照,来看看哪个更像夜半时分的你?
总是熬夜晚睡的你,或许也好奇过,为什么早睡养生的道理听了一万遍,上班全靠咖啡死撑,却还是一到半夜就格外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睡眠拖延症”的人为什么会主动熬夜。
什么是睡眠拖延症?
睡眠拖延症(Bedtime Procrastination),指的是人们在没有任何外力因素(例如工作、家庭)的影响下,依然无法在计划的时间内准备入睡。与996人群和失眠人群都不同的是,拖延睡眠的人群没有被迫加班或者入睡困难的情况,他们只是主动地选择了熬夜。
主动熬夜到底好不好?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各持观点。有一些可能还比较正向,比如“我就是夜猫子,晚上比白天清醒”、“不用上班的人才有晚睡的特权,要好好享受”;另一些就负面得多:“经常晚睡伤身体也伤脑子”、“总是熬夜的人性格也比较孤僻吧”。
其实,这些并不是事实的全部,甚至只是误解。“夜猫子”究竟是如何养成的?他们和早起早睡的“养生人群”在性格上真的有差异吗?
*夜猫子都是天生的吗?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天生的基础生物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它非常容易受到光的影响,还与我们一天之中的体温变化以及身体活力变化相关。比如:大部分人在下午会经历一个能量的高峰,会持续数个小时,这时候你的体温升高,身体更加灵活有力,感觉更清醒,情绪也更愉悦。
当然,个体的生物钟之间是有差异的,它受到基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这个能量高峰发生的时间更早(晨型)还是更晚(夜型),进而推动我们做出早睡早起或熬夜的决定。举例子说,如果你在晚上8点才开始感受到这个能量高峰,那么就不太可能在11点钟以前准备上床睡觉了。不过,这种生物钟并不是恒久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内部生物钟会逐渐向晨型移动,让我们更容易做到早睡早起(Monk et al., 1991)。
除了生物钟之外,你的社交圈子也会影响你成为晨型人还是夜型人。对于年轻人来说,它甚至可能起到更加主导的作用。融入身边的小群体在我们生活中占有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你的社交活动通常都发生在晚上甚至深夜,那么你成为一个夜型人的几率也将大幅提升。
*晚睡的人有哪些特质?
心理学家曾对晨型人/夜型人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晨型人和夜型人在人格、情绪管理、行为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Adan & Natale, 2002)。
● 熬夜的人更聪明:
有研究证明,晚睡的人一般智商更高——他们在记忆力、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能力测试中都有更好的表现。然而,由于不如晨型人更能适应一早开始的工作行程,他们在很多领域内的工作结果不一定会更加出色。
● 熬夜的人其实更外向:
夜型人普遍更加外向、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更高。与很多人想象的孤僻不同,夜型人中“话痨”更多,其中还有很多“社交蝴蝶”(social butterfly)——他们既喜爱也擅长与人交流。
● 熬夜的人更容易实现自我超越:
夜型人对新鲜感的渴求度更高,而且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他们一般会更主动地去寻求新的挑战以充实人生,通过走出舒适区、不断地超越自我,来探索关于自我的理解和人生的意义。
除此之外,熬夜的人还更容易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这也可能与他们的冲动度更高有关。
“晨型人”则有以下特点:
● 晨型人里面“好脾气”更多:有研究表明,晨型人有更强的合作倾向,他们更富有同情心,更加愿意对他人施以援手,同时也更容易对他人产生信赖感,整体感觉上显得更为友善。
● 晨型人更加可靠:相比于“跟着感觉走”,晨型人更喜欢按照周到的计划行事,不仅组织性强而且自律度高,责任感也很强,因此在团队中会显得更为可靠。
● 晨型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由于早睡早起与既定的“社会时钟”一致,晨型人参与工作以及社交活动的机会更多,也更为适应这种社会环境。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晨型人的酒精、咖啡摄入量以及吸烟比例整体低于夜型人,对于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抵抗力也更强,因此,晨型人一般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为什么人们主动选择熬夜?1.在黑暗中寻找宁静与自由
1.在黑暗中寻找宁静与自由
你会不会感觉自己在黑暗的环境下更容易静下心来呢?这可能并不是一种错觉。
有心理学家认为,即使我们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也难以完全抵抗来自周遭其他刺激源(stimuli)带来的影响。阳光和四周微小的动静都可能会使我们感到莫名的浮躁。
而深夜就具备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气质:来自光源和声源的刺激都被天然地缩减到最低。因此,我们在熬夜的时候更容易感受到宁静。
2.将熬夜作为一种自我惩罚
困到眼睛都睁不开,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情做,第二天要早起,但还是“努力”地去找借口不睡觉……一些人主动晚睡,是在刻意造成自己睡眠不足的状态,对自己实施“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熬夜可能变成了一个自我惩罚、自我折磨的途径。
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发泄对自己的怒气、反刍过去的悲惨遭遇、营造又一个孤寂难熬的夜晚,等等。和割伤等自残性质的自我惩罚不同,睡眠剥夺不会立刻造成明显的伤痕,甚至不会带给大家一种“我在惩罚自己”的负面评价感。然而,它们的本质却是相同的——让自我惩罚者在当下感受到一种解脱的快慰。
但是,这种快慰的感受是短暂且虚假的。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睡眠不足对我们身体造成的伤害都不容小觑。如果你意识到你是在主动剥夺自己的睡眠,且睡眠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请一定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是医生的帮助。
3.借助熬夜抵抗内心的空虚感
熬夜也是抵抗空虚感的一种方式,而空虚感的源头往往是目标感的缺失。《荷马史诗-奥德赛》里面讲:“如果今天的你还没有任何目标,那么明天的清晨,你用什么理由把自己叫醒呢?”其实,没有目标感的人生不仅起床难,入睡更难。
因为没有实际向目标前进,即使经过一天的劳累,还是感觉自己碌碌无为。没有理由把自己叫醒,同样也没有理由让自己入睡。就算知道第二天起床要继续面对单调和无聊,我们依然会通过延长夜晚来假装抓住了时间,抵抗“人生被浪费”的空虚感。
但残酷的真相是,夜晚并不会被延长,我们的人生也并没有真的因此变得充实;恰恰相反,我们是在以消耗自己为代价,在混乱的作息中制造新的空虚。想要打破空虚感,最终还是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并将它带入到日常生活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目标感。
想要打破主动熬夜、拖延睡眠的恶性循环,你首先需要思考的一点是:你是不是真的想要戒掉熬夜?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想要在当前做出这一改变?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真实的内在动机,想法才会自然地体现在行动上,而不只是依靠“三分钟热度”。
如何打破主动熬夜的“魔咒”?
除此之外,下面的这些tips也可以帮助我们打破熬夜的恶性循环。
1.为自己设定一个“睡眠窗口期(sleep window)”
过于严格和详细的睡眠计划容易带来压力,不仅不利于计划的长期实施,反而容易导致失眠。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更有弹性的睡眠计划,例如:让自己在11-12点之间准备入睡,而不是立下“今天要11点整上床睡觉”的flag。
2.派发睡前任务
对于一些大脑习惯性很“忙”的人来说,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个带来愉悦感的“睡前任务”,帮大脑找点事做。它可以是阅读手边的一本轻松的书籍、听有声书,也可以是正念冥想。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指令”大脑进入准备入睡的状态,也有益于提升我们对准备睡觉这件事的期待。
另外,记录睡眠日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睡眠模式:我睡前有什么习惯?一般几点钟上床?哪些特定的行为会让我想要熬夜?甚至是,我对睡眠的看法是怎么样的?睡眠日记记录得越详细,我们对于自己的睡眠习惯就越了解,也就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熬夜的真实动机和原理。
3.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
良好的睡眠卫生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多种与睡眠相关的问题,包括睡眠拖延症。
避免在睡前4小时内运动、防止接触扰乱睡眠的物质、在入睡前限制光源的亮度、保持好规范的昼夜节律、不要在夜里看时间……这些都是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确保睡眠环境的安全、安静以及舒适可以帮助我们慢慢地调节到与自己的内部时钟(circadian rhythm)更加同步的状态——不仅使我们更少熬夜,还将大幅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
4.不要睡前饮酒
许多人误以为,睡前小酌有助于睡眠。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酒精的确可以让你快速入睡,但是会让你睡得更浅。除此以外,酒精还会中断睡眠的进程,让我们无法进入更深层次的修复性睡眠。
也就是说,在酒精的影响下,我们实际上是处于似睡非睡的迷糊状态。即使它短暂地帮助你实现了“早睡”,却妥协了睡眠质量,因此并不是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法。
5.不要在床上做睡觉以外的任何事
Richard Bootzin博士发明的刺激控制疗法,也可以用来避免熬夜、提升睡眠质量。他指出,人们需要加强床与睡眠之间的联系,同时减少床与其他活动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不要在床上做睡觉以外的任何事,即使是半夜醒来,也要下了床再去熬夜。
这样做的原因是,一旦我们将床与其他活动联系起来,当我们下次准备上床入睡时,大脑就会自动地联想起其他可以在此时做到的事情(比如刷微博和买买买),从而进一步增加我们”说服“自己入睡的难度。
没办法戒掉熬夜,其实不只是因为我们平时所认为的意志力不够、自控力不强,而是因为熬夜满足了我们的某些隐秘的内在需求。当我们相信这些内在需求只有通过熬夜才能被满足,我们可能会缺乏改变的动力。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另一种可能,即熬夜不一定是满足这些内在需求的唯一途径。认清这一点,也意味着新的自由——我们能够选择满足自己内心需要的方式,它可以是晚睡,也可以不是。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