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染上“下班沉默症”了吗? 小心抑郁症缠上你

文 / 杏花鸟
2017-07-06 15:10

许多人在职场上栩栩如生,容光焕发,精神百倍,一打完卡,仿佛卸下了面具一样,双眼无神,变得沉默寡言。大脑就如“死机”般运作缓慢,回到家里也希望多享受独处的时光,不作思考,可谓发呆也幸福。如果你有这样的状态,那就要小心你染上了“下班沉默症”,如果不及时调整的话,它很可能导致抑郁症。因此我们要找出它产生的原因,早点把草除根,以免让未来的自己深受此症状的折磨。

性别差异 沉默不同

沉默也是个体在心理调适上,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作者约翰·格雷认为男人和女人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对待压力的方式不同。压力到来时,男人的精神和意志高度集中,变得沉默寡言。

他会选择独处,迅速进入“洞穴”。所谓“洞穴”,就是他的自我天地。在那里,他将问题反复斟酌与权衡,以尽早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独自解决当下的问题。而女人面对压力时,为了轻松和解脱,她喜欢和她信任的人呆在一起,将苦恼娓娓道来,以摆脱消极情感的控制。这是女人特有的宣泄方式。

情感能量消耗完了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下班沉默”,跟紧张忙碌的职场生活有关。如今职场竞争激烈,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工作时一心扑在工作上,身体不停地运转,工作负荷过重,体力消耗过多;再加上还要处理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一天紧张忙碌下来,让人身心俱疲。

每个人精力都有限,就像充电电池一样,他们的精力和情感的“能量”在上班时已经用完了,下班后出现生理和情感枯竭,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情感用来跟家人沟通交流。特别像医生、交警、教师、销售人员以及一些服务行业,上班期间需要不断跟人交流,进行情感的付出,是下班沉默的高发职业人群。

所以可以看到他们下班后宁愿一个人独自呆着,比如自娱自乐地玩手机,乐此不疲地上网,抑或是想方设法逃避做家务活,但就是不想多说话,甚至家人多唠叨几句,就会火冒三丈。

入戏过深,沉默加剧

从某种意义上,社会就是大舞台。职场中,每个人为了演好工作赋予的各种角色,避免过多的角色冲突、角色不明和角色负担过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个体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有不少的“下班沉默症”职场精英们每天被职场占据的时间超过8小时。笔者所处的CBD办公区域,晚上9点,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数不胜数。工作时间越长,工作角色越入戏。

这种情况往往就是角色负担过重,饱和量过度,一时无法抽离工作角色回归到生活角色,而给自己暂时停留的“缓冲带”。这是一种自我调试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果对自己和家人没有造成实质的影响,就不需要过于干预。但是如果造成与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疏离、排斥的现象,那么就建议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重新建立角色认知统一。

对于患有下班沉默症的人群,他们认为已经身心疲惫,需要卸下面具,足够的休息恢复能量。这样想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每天回到家总是沉默,家人说话,也是爱答不理,这会让爱人开始焦虑不安、揣测怀疑,造成夫妻关系紧张,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同时,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不想说话的状态,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工作的压力不说出来,总是自己默默承受,会给自身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会导致抑郁症等严重精神障碍,引发身心疾病。

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这种不良情绪还会蔓延到工作环境中,逐渐对工作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工作的热情和效率会受到影响,有可能成为影响事业发展的症结。

专家表示,“下班沉默症”应该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外向型性格的人较少会有这样的表现,而内向型性格或者性格偏内向的人在工作压力较大时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另外,该症状与一个人的工作行业也有很大关系。研究已经发现,在一些传统职业中,记者、老师、医生等主要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容易出现这样的症状,近年来,从事IT等一些技术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呈现这样的症状。在受访者中,有45.5%的人居住在大城市,28.9%的人住在中等城市。这表明,在经济越是发达的地方,“下班沉默症”越是成为突出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僵局,下班沉默者们首先需要自我察觉。找出上班过累的原因,是工作能力欠缺,同事关系紧张,还是工作方式不对,岗位不适合自己,抑或是工作压力太大。

试着找出一些应对方法,比如工作效率低下造成过累,那么就需要改善工作方式;如果是工作压力太大,学会给自己放松,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在周末多陪伴家人,或每月定期找一位值得信赖、对你也有较深了解的朋友,作为与你谈心的对象,交流近期的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