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Ⅰ型和Ⅱ型的诊断和用药思路
目前,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仍遵循“精神医学”甚至“精神病学”的观念和诊疗标准,以药物治疗为主要甚至唯一手段,因此在双相障碍的诊疗中,往往只着重关注外显症状,忽略了患者的心理活动,这是传统精神病学的局限性。
而我们机构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及我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新的诊疗思路,治疗更加高效、全面及人性化,但我一再强调这并非唯一的方式。
在目前的医疗现状下,对于绝大部分双相障碍患者家庭而言,药物治疗始终是最经济、最便捷的方法。
可是,我在临床中发现,有些患者及家属对传统“精神病学”中双相Ⅰ型和Ⅱ型的具体分型并不理解,对一般药物治疗的思路也缺乏理性认识,甚至过分抗拒药物治疗,自行停药、减药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往往导致了病情的波动甚至恶化。
为此,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双相障碍Ⅰ型和Ⅱ型的基本诊疗标准的文章,内容非常详细、清晰。希望能帮助那些选择了药物治疗的患者及家属对此加深了解,更懂得、信任、配合精神科医生。当然,每个精神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用药习惯都不一样,患者及家属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生。
在药物治疗有效的基础上,患者及家属可以再结合心理干预、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营养疗法以及家庭关系改善等来辅助治疗,这样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不过,对于下文末的结论我并不认同。其称双相障碍的“结局”并不乐观:”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仍具有不利的临床、社会和经济影响,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双相障碍患者会从急性抑郁发作中全面康复,尽管治疗依从性良好,但疾病复发率和致残率仍然很高。”
这样的信息无疑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我必须提醒,这样的结论是基于传统的精神病学诊疗标准而言的,有很大的局限性。该结论仅仅基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没有结合其它诊疗模式。
所以,患者及家属不必过于恐惧。若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或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看的话,双相障碍的预后则乐观得多,当然,这还涉及到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高效与否。
即使因客观条件限制,患者无法接受高效、专业的多学科诊疗,只要家人和其自身有能力反思、觉察和积极改变(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的家长),也会极大地增加康复的机会。
——何日辉
双相障碍是严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其特征在于躁狂或轻躁狂和抑郁症的交替发作,或躁狂和抑郁特征的混合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发病率约3-7%,治疗双相患者时,情绪症状和功能必须不断的重新评估。本文提供了双相情感障碍诊断和治疗的简要临床指南,重点是双相I型(BP-I)和II型(BP-II)两个亚型。
诊断
精确诊断BP-I或BP-II障碍的第一步是,确定当前或过去的躁狂,轻躁狂和抑郁发作。这些类型的情绪发作的诊断标准,以及用于鉴定关键症状的临床筛查,见表1。有了这些信息,可以诊断出具体的双相综合征,包括典型的双相性精神障碍亚型,BP-I和BP-II,以及循环型、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中间型等表型(见表2)。
表1 双相情感症状基本亚型的诊断标准和辅助诊断(点击可看大图)
表2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亚型的诊断标准
1)双相I型基本诊断特征:
至少有1次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与药物、物质使用或疾病无关
提示:诊断BP-I型不需要抑郁发作
2)双相II型基本诊断特征:
至少有1次轻躁狂发作
至少有1次重度抑郁发作
无论是轻躁狂还是抑郁发作都与药物、物质使用或疾病无关
3)环型障碍基本诊断特征:
轻躁狂和抑郁症状≥2年;
不符合轻躁狂和重度抑郁的诊断标准
2年期间无症状期持续不到8周
4)其他特定的双相和相关疾病包括:
重性抑郁发作+短暂的轻躁狂症状(2-3天)不符合轻躁狂发作持续时间标准
重性抑郁发作+短暂的轻躁狂症状不符合轻躁狂发作的症状标准
轻躁狂发作之前没有重性抑郁发作
短暂循环性发作,症状持续<2年
5)物质/药物引起的双相及相关疾病诊断线索:
暴露于药物或物质使用之后发展了心境障碍(躁狂,轻躁狂,抑郁)
潜在的物质/药物使用能产生情绪障碍
在物质/药物使用结束后情绪障碍缓解
使用相同的物质/药物或药理学相关的替代品重新引发了情绪障碍的再次出现
6)由其他医疗条件引起的双相及相关疾病诊断线索:
在现有或新诊断的疾病背景下出现了躁狂,轻躁狂或抑郁
存在能引起情绪障碍的医疗疾病
表3 急性躁狂或轻躁狂的药物治疗
表4 急性双相I型或II型的药物治疗
表5 双相障碍维持期药物治疗
发病和过程
BP-I和BP-II的发病高峰期在12-30岁之间,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是持续的,特别是抑郁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较一般人群的死亡时间要早8-20年,这种风险一部分可归因于自杀,双相患者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14倍;还有一部分患者死于肥胖、心血管或代谢疾病的共病。
结局
双相障碍即使在治疗时仍具有不利的临床、社会和经济影响。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双相障碍患者会从急性抑郁发作中全面康复,尽管治疗依从性良好,但疾病复发率和致残率仍然很高。
参考文献
Bobo W V. The Diagnosisand Management of Bipolar I and II Disorders: Clinical Practice Update[C]//MayoClinic Proceedings. Elsevie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