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划重点!方法不对,惩罚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文 / 中国网教育频道
2017-09-09 20:07
伴读|划重点!方法不对,惩罚教育只会适得其反!伴读|划重点!方法不对,惩罚教育只会适得其反!伴读|划重点!方法不对,惩罚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伴读第四季《读懂孩子》第9天

朗读者 | 刘梓乾

学校 | 北京一师附小

-01-

成长规律

及时惩罚

惩罚实施越早,效果越好,若惩罚能与儿童的错误行为同时进行,效果最好。因为此时儿童能立刻知道该行为是错误的。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延迟几个小时的惩罚基本不能防止同类错误再次发生。因为延迟的惩罚所带来的不愉快的感觉会被该行为获得的乐趣抵消。

适度惩罚

从惩罚强度来看,家长不能简单地认为惩罚强度与抑制不良行为的效果成正比。过轻的惩罚会让儿童萌生满不在乎的心态,不利于改正错误,一旦惩罚,就要对儿童有所触动。然而,过重的惩罚又容易引发儿童焦虑及憎恨等不良反应,不仅不会使儿童真心改正错误,而且也不利于他今后的发展。

从惩罚频率来看,惩罚要坚持最少性原则,就是使用的频率要尽量少。有研究表明:惩罚所起的教育作用是随着次数的增多而逐步降低的。过多的惩罚,不仅达不到教育儿童的目的,反而会使儿童产生厌烦、不满甚至抵触情绪。

伴读|划重点!方法不对,惩罚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02-

养育策略

惩罚方式

家长对孩子违禁行为的惩罚要明确、连贯,保持一致性。

成人切勿对儿童的同一违禁行为时而给予惩罚,时而视若无睹,甚至时而给予某些赞许。惩罚的规则应保持一致。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行为的惩罚是在不确定中进行的,那么将会使该行为难以消除。另外,父母双方的意见也需要统一,倘若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孩子容易有恃无恐,惩罚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了。

在实施惩罚时,父母需要告诉孩子他错在哪里,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惩罚。

有研究者发现,对3~4岁的儿童,两种语言惩罚最为有效。其一是讲非常简短的道理,比如“不要碰玻璃杯,它很脆,可能会摔碎”;其二是引发不愉快的感觉(如焦虑),如“如果你动玻璃杯,就不能吃糖了。”

在说明原因的时候尽量针对事件,针对过程。例如“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够努力”、“你的方法错了,所以才会这样”。尽量避免针对孩子整体的评价,例如“你就是个坏孩子!”“你总是这样!”针对过程的解释能让孩子知道只要在过程中有所改善,就能避免惩罚,从而能专注于对过程中的行为、思维进行改正。

惩罚不是简单地打骂孩子或挖,对父母来说,惩罚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对孩子的惩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剥夺关注、失去某些特别待遇、让孩子做家务或做某些运动等。

父母一旦决定采取惩罚措施,就不能因孩子的叫嚷、逃跑、耍赖而妥协;否则,孩子不但改不掉不良行为,反而助长了他的不良行为的发展。

伴读|划重点!方法不对,惩罚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暂时隔离法”需注意

在把孩子拉离现场时,态度坚决而不专制,动作坚定而不粗暴。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孩子感到,家长行为的重点在于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而不是针对孩子。

事后要向孩子解释你这样做的原因,与孩子讨论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及其意义。这两点都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免遭伤害,以赢得孩子的积极合作,改正其不良行为。

著名心理学家伯尔赫斯· 弗雷德里克· 斯金纳认为单一的惩罚效果并不明显,应该利用惩罚后的行为抑制期,尽量通过奖励来强化正确的行为,这样才能有效地纠正不良或违禁的行为。

我们知道,吃了苦的食物,再吃甜的,就特别的甜。同样,有罚有奖、奖罚分明也就特别有效。只有在孩子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惩罚,孩子才明白不应该这样做;以后一旦出现良好行为就及时给予奖赏,才能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惩罚不良行为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所以只有惩罚是不够的。

伴读|划重点!方法不对,惩罚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作者: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出版-

《读懂孩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伴读|划重点!方法不对,惩罚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北京一师附小 | 刘梓乾

座右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伴读|划重点!方法不对,惩罚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今日话题

# 你惩罚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

1,在微社区或微博,参与每日"不发火"活动打卡,坚持打卡的读者将有机会获得神秘礼物。

2,参与每日话题讨论,在本篇文章下留言,位列第5楼的读者,将有机会成为幸运读者。

小编推荐

伴读|划重点!方法不对,惩罚教育只会适得其反!伴读|划重点!方法不对,惩罚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编辑制作:刘嘉欣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