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比蜗牛还慢咋办?化解孩子“拖延症”,用这3招就够了!
前段时间,头条育儿频道发起了“春季长高指南”的征文,我写了一篇文章,提到了“睡眠”对孩子孩子“长个子”的重要性,建议孩子要早点睡。结果评论中有不少家长都在说“孩子做完作业都10点(甚至11点)了”。虽然现在教育部门一直提倡给中小学生“减负”,不允许留太多的家庭作业,但是很多家长还是反映说孩子的作业要做到很晚。
孩子作业要做到很晚,一定是因为“作业多”吗?其实未必。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作业量肯定是有差异的,这个不好比较,我只说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的小侄女今年上小学二年级,邻居悦悦和她是同班同学,不用说作业是完全一样多的。她们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的时间大约在5:00左右(4:30放学),我的小侄女每天晚上7:00之前肯定能把作业做完,然后出去玩一会儿(小区旁边有休闲广场,孩子们都在那里玩),8:30洗澡,洗漱完毕,9:00准时上床睡觉。
可是悦悦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不,马上晚上11点了,悦悦妈妈的咆哮声还在安静的夜空中回荡:“你的作业到底要拖到几点才能写完?”同样的放学时间,同样多的作业,小侄女7:00之前能完成,悦悦11:00了还没完成,差距在哪里?小侄女放学回家吃完饭就开始写作业,先从自己会做的开始,遇到不确定的统一留到最后,等家长辅导,一般情况下1个小时就可以写完全部作业(年级越高,作业肯定也会越多,需要的时间也会越长)。悦悦经常是放学回来,经过广场的时候就不往回走了,妈妈连拖带拽的拉回家,吃完饭就又不见人了。好不容易开始写作业了,又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去洗手间,一会儿又要削铅笔,折腾了一个小时了,作业还没写几个字。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这是典型的“拖延症”孩子的什么行为最容易激怒父母?如果被问到这一问题,很多爸妈肯定立刻回答说“做事拖拉磨蹭”。做事磨蹭拖拉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很多妈妈一聊起这个话题来就滔滔不绝,一把辛酸泪,原本自认为还算个温柔妈妈,但一碰上磨蹭的娃,就立马化身为“母老虎”。
还是以邻居小孩悦悦为例,每天早上的“起床战”都让悦悦妈头疼不已。每天早上,弟妹和小侄女都在楼下等了半天了,悦悦妈才一只手拎着书包,一只手拉着悦悦,匆匆忙忙的下楼来,然后一边走一边抱怨说:每天早上,我开始做早餐就开始叫她起床。只听她答应着“马上起来了”,半天不见动静;我再催,她又答应着“已经在穿衣服了”;我把早餐都做好了,还不见她从卧室里出来。我进去一看,还在被窝里呢!连拖带拽的从床上拉起来,穿衣、洗脸、刷牙,每个环节都能一拖再拖,终于到了要出门了,忽然一句“妈妈我要上厕所!”我在一边急得直跳,她却一直不紧不慢,你说气人不气人!
为了孩子按时起床、准点上学,每天早上,妈妈们势必要各种催促,催着起床、穿衣、洗脸刷牙、吃早饭……可无奈自家的娃就是悠哉悠哉的慢动作,不拖到最后一秒不出门。放学回家写作业,也是这儿玩玩,那儿摸摸,明明30分钟可以解决的作业,硬生生拖了2个小时!
每每孩子犯了“拖延症”,妈妈们的各种催促都收效甚微,有时候孩子甚至是越催越拖延,结果换来的是妈妈们一身内伤。 那么到底该如何解决孩子的“拖延症”问题呢?对付磨蹭的娃,催绝对是下下之策,让孩子不磨蹭,父母一定要了解这些!
孩子做事磨蹭拖拉的5大因素对孩子来说,拖拉磨蹭真是特别常见的现象。孩子做事拖拖拉拉,不拖到最后一刻誓不罢休的样子,让很多家长头痛又恼火。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孩子“拖延症”这个问题。孩子会出现拖延的现象,其实是有原因的,了解到根本原因,家长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
1、孩子的时间观念未发展成熟,没有时间管理能力。
孩子早起磨蹭、写作业拖拉等问题让很多家长甚是苦恼。孩子经常有懒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现象发生,根源在于他没有时间管理能力。其实,“拖延症”并不是孩子独有的毛病,大人们自己的时间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2岁之前,孩子们只活在当下,没有“过去”和“未来”的概念,他们不会去担心未来会发生的事情,也就说2岁之前的孩子,对时间是“无感”的,更不会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
在3岁左右,孩子对时间的先后有了初步认识,也仅仅会区分过去、现在、未来大段的时间。成年人知道半小时大概是多长时间,可小孩子并不知道,他只是听过这个形容时间的词汇,但并不理解半小时意味着多长时间。 所以,当你催促孩子“20分钟吃完饭”,他们是完全听不懂的,20分钟具体意味着多长时间,他们没有概念。
连时间都理解不了,那更不会管理时间了。因为时间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抽象,他们还无法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或者说不太在意。因此他的行为在成年人看来就是“磨蹭拖拉”,但孩子本人并不知道自己“超时”了这么久。
在4岁左右,孩子能够描述昨天做了什么事情,但是具体什么时间做的他们是不清楚的。所以在孩子还分不清时间的时候,家长让孩子“快点”的催促,要求他们在特定时间完成任务,这些都是不在孩子脑中的计划和概念。
2、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不强。
小孩子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也不集中,很容易被别的东西吸引,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这些心理特征直接导致了孩子动作行为的减慢。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大原因在于其大脑皮层尚未发育完全。尤其是6岁前的孩子,他们不能将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如果是因为年龄的问题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家长会说我哪里等得及?但是,等不及也得等,很多家长都犯了等不及的错误。有些家长在孩子才一两岁的时候就着急让孩子进行专业化的注意力培训,殊不知这样是在扭曲孩子成长的自然法则,反而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感统失调往往会造成孩子动作笨拙,注意力不集中,而解决感统失调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运动。
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家长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但孩子却很难做到。因此,当孩子从事某种活动时,我们应该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在孩子投入地活动时不打扰他,若是孩子无法独立完成学习,家长可在旁陪伴、协助,但切忌给予过多指导。
3、孩子不满意家长的安排,故意与父母消极对抗。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几乎决定了孩子的日常生活,除了一些吃喝拉撒,还会安排各种任务和活动给孩子。凡事拖延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性格急躁、期望值高和控制欲强的父母。这些父母总是不断地在“督促”和“强制”孩子完成既定目标,很少给孩子选择的机会。面对强势的父母,孩子很无助,只能将拖沓作为无意识隐性对抗语言,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我斗不过你,但是可以拖”,并由此强化了自己的拖拉行为。
虽然有时家长是出于好心,想让孩子从某项任务或者活动中获得成长,但是,在替孩子决定一件事情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自我意愿和选择的机会,也失去了做事情的动力和热情。所以,总是拖拉的孩子,通常不快乐。当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孩子就会拖延不想去做。 和大人一样,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就会一直拖着不去做一样的道理。
有些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给孩子布置得任务过多,孩子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有可能会采用“磨蹭”招式予以回击,奉行“决不按时完成” 的原则,以免有更多的任务。
4、家长事事包办,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家长总是觉得孩子还小,因为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导致家长一手包办,时间一长,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
很多家长甚至一边催促孩子,一边却又替孩子代劳太多:嫌孩子吃饭慢,就去喂孩子,嫌玩具放的乱,就去帮孩子收拾,嫌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学迟到,就去帮孩子穿…… 这就让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想着会有家长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就容易拖拉偷懒。甚至有的孩子还会觉得自己的“拖延”可以换来父母更多的关注。
5、父母期望过高,导致孩子信心不足。
有时孩子并不是故意慢慢吞吞,只是由于缺乏训练、能力发展不均衡,而父母高估了孩子的能力,才会觉得孩子是有意拖拖拉拉。譬如早上让孩子赶紧把书放进书包,拉上拉链就可以走了,但是“放几本书”、“拉上拉链”的过程中的这几个动作,其实孩子并没有大人做得那么容易,本身他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
家长急于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的能力还不足以达到。家长盲目地催促反而会让他们更心急、更茫然。孩子在做事时缺乏勇气和信心,怕自己出丑或做不好,认为任务超过自己的上限,在心理上认为自己不能完成任务,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定,从而动作也就自然而然的慢了下来,孩子的这些“慢动作”,在家长眼里就成了“拖延”。
化解孩子“拖延症”,用这3招就够了!孩子拖拉只是单纯行为层面的。但是,在拖沓的行为背后,其客观的原因往往缺乏时间观念,缺少计划性和做事没有条理,又或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注意力没法集中。这种拖拉的坏习惯对于孩子就像一个枷锁,禁锢了孩子的思维乃至成长。所以,一味地呵斥孩子,还不如试着让孩子摆脱这些枷锁。化解孩子“拖延症”,用这3招就够了!
第一招: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没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经常有懒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父母能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以便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
首先,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仅仅用词汇形容的时间对孩子来说太抽象了,也许孩子知道一个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但是60秒到底有多长,能干点什么事情,他们其实并不知道。所以,家长不如通过一些计时器、沙漏(可以买几个不同时间、不同颜色的沙漏)等时间工具,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让孩子更了解时间的长短。这样能让孩子产生对时间流逝有更直观的印象,也更有趣好玩。
比如:和孩子约定半个小时内把碗里的饭菜吃完,那么妈妈们就可以拿出手机,用里面的计时器开始计时,让孩子真真切切看到时间的流逝。 以此类推,家长想要求孩子“5分钟穿完衣服”、“10分钟写完生字”,只要设定相对应的时间,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5分钟”、“10分钟”到底有多长。
然后,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的弥足珍贵。对于4岁以前的宝宝来说,时间是一个懵懂的概念,他并不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要怎么去珍惜。爸爸妈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给孩子的卧室贴上名言警句、与他玩一些有趣的计时性活动的方式,来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的弥足珍贵。
最后,引导孩子养成守时的习惯。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个闹钟,让孩子学会认时间,在规定时间让孩子睡觉、起床或者完成别的事情。小孩子往往对故事书很着迷,不如找一些有关名人守时的儿童读物,让他自己看,或者亲自给他讲一讲;有时也可以讲一些因为不遵守时间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故事。生动的故事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第二招: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年龄比较小的孩子还不会精力集中的做事情,或者不知道身边的工具该怎样使用,东戳戳、西戳戳,就是没法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自然容易耽误时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训练了。
首先,在游戏中培育孩子的注意力。刚开始训练时,可能孩子并不合作,这时切忌打骂是关键,否则他们会对训练产生厌恶情绪,导致训练无法深入进行。训练内容一定要围绕着“玩”字,切忌认字、写字或课堂式教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游戏不仅可以寓教于乐,还可以通过家长的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就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而言,游戏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其次,重视家庭对孩子注意力的影响。安静整洁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少受外界干扰,更好地保持注意力。在家里,要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比如:家中物品的摆放不杂乱,孩子的用品和玩具收在固定的位置,每次不给孩子过多的玩具,家长在家里不大声说话和看电视等等,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另外,要限制孩子看电视和电子游戏。如果孩子习惯了充满声光影的刺激,就不容易静下心来看书、思考和学习。所以,要限制孩子对电视和电子游戏的使用时间,平时尽量让孩子多看书、多接触大自然。
再次,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孩子要开始做某件事之前,把准备工作先做好。比如孩子写作业之前,先吃饱喝足,去过卫生间,把桌面收拾干净,需要用到的课本、作业本、笔、橡皮擦等都准备到位,避免在中途又要喝水上厕所或者发现缺少了什么东西,导致正在进行的事情被打断。家长无论是教孩子收拾,放置物件,或是使用各种工具,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且给予具体的指导,尽量减少无关刺激,孩子就比较容易精力集中地干自己的事情。有的家长喜欢时不时去看一看孩子,或者呆在孩子旁边检查作业,这样其实并不好,因为孩子的学习思路很容易被干扰,不利于他集中精力学习。
最后,灵活地交替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完成有目的活动所必须的,但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时间一长,孩子就疲劳了,注意力开始不集中,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由于注意力发展水平所限,很难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家长必须灵活地掌握方法,不断交替运用孩子的这两种注意,使大脑活动有张有弛,既能保持有意注意完成某些事情,又不会太疲劳。训练的时间长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特征决定,不要用家长的标准去衡量与要求小孩子。
第三招:让孩子自己承担拖延“后果”。
对于孩子的磨蹭,一味的批评教育有时会失效。专家建议,必要的时候,要将因孩子的磨蹭造成的后果呈现给孩子,并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处罚。要让孩子明白,做事磨蹭的习惯造成的后果也会很严重,也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有的时候,适当的处罚有助于孩子快速“醒悟”!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试想,如果父母生活懒散,干事磨磨蹭蹭,孩子怎么会不受到影响呢?因此,要改变孩子磨蹭的坏习惯,你本人一定要惜时守时,讲求效率。
其次,提前立规矩,赏罚要分明。为了帮孩子战胜拖延症,在他做事情的时候,家长最好给他规定好时间。例如:当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可以先预估一下时间并给他做出合理规定,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作业才可以看电视或者玩游戏,不然就限制他玩的时间,如果孩子提前完成,节约出来的时间归孩子自由支配,也可以对他进行奖励。通过鼓励,孩子们更有信心和积极性来完成了。恰当的奖励可以强化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最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造成的后果自己承担。对待孩子的事情,父母正确的行为态度应该是“你的事情要你自己完成,你有很多选择,但每一种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你必须自己承担”。
父母要逐步退出“包办代替”的角色。让孩子了解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为自己作主,从而不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做事的积极性,多多鼓励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合理的制定孩子行为的规范,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让孩子自己管束自己,家长只需要耐心教孩子做事的技巧,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另外,让孩子为磨蹭“买单”。古语云“吃一堑,长一智!”孩子只有体会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之后,才能自觉地快起来。因此,父母不妨让孩子“顺其自然”,按部就班地,“磨蹭”地做事,比如:早晨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磨蹭的起床,拖拉的吃饭,不紧不慢的去学校,而必然的结果无疑是“迟到”。当孩子亲身体验了迟到的尴尬,并挨了老师的批评后,便会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从而为了避免尴尬与被老师的责骂,就会慢慢快起来了。
总之,对孩子磨蹭,家长一定要用耐心和爱心帮助孩子逐步改正,不要操之过急。要注意总结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孩子的速度。